沈阳故宫导游词介绍(3)

发布时间:2017-08-18

  在这里就要提到一个词“八旗”。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而后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一人。固山就是旗的意思。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皇太极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在满族中有“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清朝早年正黄旗由努尔哈赤直接领导,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为加强统治他将镶黄旗也编入自己的直属部队之中。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将尔衮掌管正白旗也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尊,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设左翼王一名;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设右翼王一名。

  在沈阳故宫的十王亭中可清楚的看出各个旗所处地位的高低,按照顺序分别是。左翼王、左翼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那这里出现了个现象,为什么镶黄旗在正黄旗之上呢?这是因为皇帝最初直属掌管正黄旗,为了表示谦让,故意退一步,让镶黄旗占据第一名。在清朝初年每个旗所掌管的军队的人数大体相等。但随着清朝内斗,实力不断变化。造成了正黄旗鼎盛时期有54个牛录,而俩蓝旗一共才有42个牛录。镶蓝旗由于受到惩罚只能维持在20个牛录。所以蓝旗在清朝的地位相对较低。目前在十王亭有清朝珍贵的文物展览,大家可以依次参观。

  在清朝人关前,决定国家军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由汗王(皇帝)与八旗中的议政贝勒(王)和议政大臣共同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而大政殿就是召开这种会议的专门成所。皇太极时期许多关于国家重要决策的讨论和涉及对皇室贵族的处分案件都是在这里最后确定的。满族早期的“大衙门”还具有集会的功能,即召集众人举行某项仪式或宣布某项需要周知的事情,大政殿也继承了这种用途,成为当时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的场所。后金建国以后,每年最隆重的国家大典是元旦( 正月初一)的朝贺和筵宴,清太宗时期都固定在大政殿前进行。每逢那一天,皇太极清晨在清宁宫祭神和到城东门外的堂子祭天后,就来到大政殿升坐宝座,文武群臣以及前来祝贺的外邦使臣都已在殿庭按次序排列整齐,时辰一到,即依次上殿行礼进表,向皇帝恭贺新春,随后便在此举行有数百人参加的新春大宴,宴间还要表演满、汉、蒙古、朝鲜等各民族的舞蹈和杂耍、摔跤等各种助兴节目,有时甚至会连演数日。除元旦之外,万寿节(皇帝生日)、冬至节、皇帝登基、出征凯旋等大规模庆典仪式也都在大政殿前举行。此外,由于大政殿地处皇宫附近的城中心,也作为临时召集官员的集合地点。皇太极时期规定,如遇有紧急情况来不及通知,只要听到在盛京城八个城门同时击鼓,各级官员必须迅速赶到大政殿前集结听命,也体现出这座大殿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重要作用。

  清入关后大政殿的使用清朝迁都北京后,大政殿是惟一继续常年使用的旧宫殿。其原因是清代盛京城的官员,还保留着“坐班”和“朝贺”两项在大政殿前举行的仪式。按照清入关前的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是“常朝之日”,相关文武官员必须到皇宫殿前排列整齐,经礼部官员点名查验后,“有事早奏、无事退朝”。顺治进北京以后,虽然皇帝已不住在盛京,但这种制度并末取消。每逢常朝之日,负责管理大政殿的官员要事先将殿内外打扫干净,陪都沈阳城内各衙门文武官员清晨就到大政殿前御路两侧,面向大政殿方向按次序排班坐好,至规定时辰,由盛京礼部监礼官按名册对照并记录后,仪式即结束,众人各自散去。因为京师常朝官员们要向皇帝磕头,而盛京只是向宫殿而坐,所以清代典制中称这项礼仪为“坐班”。另一项是在大政殿前举行的朝贺礼。按清朝制度,每逢“三大节”即农历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皇太后生日),全国各地的官员都要举行朝贺皇帝的礼仪。其中北京是在故宫太和殿前,外省是在本官署衙门内,而盛京城内官员则在大政殿前行礼叩拜,也成为陪都城的一项特殊礼制。清入关后大政殿最重要的使用功能是在皇帝东巡盛京祭祀祖陵期间。按照乾隆时期的定制,东巡期间有两项仪式要在这里举行。一是在崇政殿庆贺典礼之后,要在大政殿前颁布宣告东巡谒陵大礼告成的诏书。第二项则是隆重的筵宴大典,一般在皇帝祭祀三陵已毕人住故宫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举行。相关官员事先已将典礼所用的编钟、编磬等宫廷乐器和宴桌等摆放在殿前,通常的情况是在殿内宝座之前摆设大宴桌一张,供皇帝专用,满、蒙王公贵族的宴桌摆在殿内两边,其他人的宴桌则放在殿旁台基上和殿庭之中,皇帝宴桌以外都称作“跟桌”,数量是整整一百张。吉时一到,皇帝由驻跸的西所行宫乘轿至大政殿升坐宝座,王公官员等在殿前跪迎行礼后各自人座。筵宴开始后,众王公大臣的代表要向皇帝敬酒,而皇帝赐给众人的酒果点心等则由御前侍卫逐桌送上。席间,王公大臣要在由乾隆皇帝亲自作词的“世德舞”乐章伴奏下,每两人一组依次到殿前起舞助兴,还要像入关前大政殿筵宴时那样,由侍卫表演摔跤、翻跟斗等助兴节目,场面十分热闹。这种大宴的参加者,除随驾东巡的王公大臣外,还有盛京地方官员和皇亲国戚、乡贤耆老的代表,每次都不下数百人,而且从乾隆至道光历次东巡都按制举行,成为皇帝在祖先宫殿前款待臣僚和家乡父老的欢庆盛典。在大政殿南端东西各有一座奏乐亭,逢大政殿有重大庆典时在此奏乐,清人关后皇帝东巡时仍然使用。但因主要的乐部多是设在殿前较近的地方,亭中乐队应是用于皇帝上殿时接驾和筵宴伴奏等场合。由于奏乐亭是大政殿区域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简单而又坚固,所以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成为沈阳故宫东路南端的标志建筑。

  (东所)离开东路我们来到东所参观。东所与一会要出参观的西所。同为乾隆皇帝东巡时所增建的。其中东所为皇帝东巡时,皇太后皇后和后妃子女所居住。西所为皇帝办公和居住之所。东所主要建筑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东所建成后,有两位皇太后曾在此居住过。一位即乾隆之母钮祜禄氏,在乾隆十九年随皇帝东巡来此;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后,也姓钮祜禄氏,是嘉庆帝皇后,但并非道光生母,按制度在道光即位后被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九年东巡时随皇帝同来居住于此。因为皇帝东巡时在盛京宫殿内只住几日便启程回京,所以东所建成后至清末,真正有皇太后住在这里的时间总共也没有超过半个月。

  颐和殿用于皇帝东巡时皇太后接受皇帝及文武大臣朝拜。介祉宫用于皇太后休息之用。敬典阁用于尊放皇室《玉牒》谱书等。清朝时期每当玉牒纂修告成,礼部都按例备份恭送盛京入藏敬典阁。玉牒的迎送礼仪颇为浩大,每次从北京启送,都由王公大臣率官兵护送到盛京,到达盛京的时候,盛京将军穿着朝服出郊跪迎,安放玉牒的亭子在鼓乐声中被抬至崇政殿前,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由钦天监择定吉日,再正式送至敬典阁。

  (西所)我们再来参观皇帝东巡时的临时居所。西所与东所建筑基本相同。首先来看门前的这座垂花门。这又是座障门。当皇帝召见大臣的时候,大臣就要在垂花门前等候通报,得到皇帝同意后方能入内。我们前面的这座宫殿叫做迪光殿。这座迪光殿是皇帝东巡时候临时的办公场所。迪光殿为三间,样式与颐和殿相同,皇帝驻跸期间在此处理朝政、批阅奏章。殿前两侧各有配殿是随驾的内阁、军机处及部院官员办公之处。说道皇帝出巡,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定是乾陵皇帝下江南。皇帝下江南是为了游玩。而东巡这是皇帝一生中最重大的活动之一。东巡的主要目的是祭祖。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一共先后十一次东巡。其中康熙晚年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前往东巡,遂派遣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代其前往。这也成为后来雍正皇帝继位说的一个根据。清朝皇帝东巡需要按照驿站严格时间行进。先要前往抚顺永陵祭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先。然后返回沈阳清福陵祭奠清太祖努尔哈赤,再到清昭陵祭奠清太宗皇太极。最后才能回到沈阳城内,拜祭祖庙。而后才能进入沈阳故宫。

  转过迪光殿,前面的就是保极宫。保极宫是皇帝的起居室。样式与东所介祉相同,但其左右有抄手廊与迪光殿后廊相接,使院内显得更为精致典雅。 “保极”之名,出自《尚书·洪范》“锡汝保极”,乾隆释意为“保极持楹安率土”。保极宫内高悬嘉庆御笔“高林万象”匾;正中配柱上悬乾隆御书:“帝命式与九围本支百世;天心佑夫一德承叙万年。”意为同心同德,江山永固。保极宫暖轩中央,设龙纹明黄坐具一副,清帝东巡时,就在此召见亲近王公。坐垫两侧各摆放一具小炕桌。上放书函,以示皇帝勤勉好学。炕桌上方,悬挂着雕漆海天仙境挂屏,制作极为精妙。保极宫的东稍间为皇帝寝宫,它与东间由六扇隔扇门相隔,隔扇上布满清代宫廷书画家戴洪、傅雯、卢湛、马图等人的书画作品,内容多为花鸟、山水。这些画作将隔扇的书卷气渲染得极为浓烈,较之那些庸俗的雕刻隔扇,自是透露出清静儒雅之风。在保极宫后与之相连的有一座样式独特的建筑继思斋。大家请看继思斋的棚顶,很特别吧,学名叫做“悬山卷棚司波浪式”或“勾连搭式”。继思斋平面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其内部的分隔也很特殊,是周“井”字形的间壁,平均分成九个小间,以不同的方式连通,而只有南面正中的一个出入口,门前有一座数米长的直廊,与保极宫北门相连。这种建筑样式,不仅在沈阳故宫是独一无二的,在其他宫苑建筑群中也十分少见。继思斋也被誉为沈阳故宫中最神秘的建筑。更令许多人感兴趣的是这里到底是什么人住的。因为无论在清代史书中或在宫廷档案中,都没有发现关于继思斋使用情况的明确记载。从其命名看,“斋”似乎应该是皇帝读书写字的地方,但从其室内格局和装修即可看出并非作为书房之用。经过仔细的分析,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继思斋应为皇帝东巡期间随驾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按照档案的记载,清帝东巡每次都有后妃随行,人数一般是三至五位,那么,她们在新建的盛京行宫中必定有固定的居住之处,而且应是在外人不能进入的区域,并距离皇帝寝宫很近。沈阳故宫符合上述条件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建于行宫高墙深院中的继思斋。清代沈阳故宫陈设档案记载,斋内九间房中,有的摆放佛像供案,有的悬挂书画卷轴,有的摆设妆奁用具,有的布置文房四宝,还有的备有“暖净”和“凉净”,即坐式马桶。据此分析,斋中有的房屋属于“公用”,如佛堂、明间靠南和居中的一间,其余四至五个房间,每室住后妃一人。传说中继思斋居住情形是这样的:皇帝居于“九宫格”正中一间,有门可通四方,后妃们则环居周围数间,而且彼此有板壁相隔,听不到其他室内的声响。但是其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形还有待探查。

  在继思斋身后的建筑叫做崇谟阁,是盛京皇宫内存放《实录》、《圣训》等国史秘籍之所。著名的《满文老档》、《满州实录图》当年亦存放于此。

  (西路)各位游客随我穿过崇谟阁后面的边门来到故宫的西路。西路的主体建筑有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九间殿。我们由后至前逐一参观。九间殿是乾隆时期修建的御书房之一,它的功能主要用于收藏各种书籍,同时也收藏各种瓷器。在2003年对九间殿的维修过程中发现了48个上画金色蟠龙的深红大木柜,发现龙柜中共藏有8000余件文物。

  在九间殿前的建筑是仰熙斋。仰熙斋为七间,两侧有抄手廊与文溯阁后廊相连。斋内东间设有宝座屏风,是皇帝休息读书的场所。

  在仰熙斋前有一座建筑样式与周为建筑格格不入的建筑。故宫中其他建筑都是红墙,黄瓦。而这座建筑这是白墙,黑柱,绿瓦。这是为什么哪?这座建筑是做什么的哪?这座建筑叫做文溯阁。是故宫的藏书楼。中国人讲究阴阳五行学说。因为龙、金色、红色都是火焰的象征,而黑色、绿色、蓝色则是水和木的象征,用在藏书楼上自然更为合适。这也是具有很深迷信观念的古人经常采用的一种“防火措施”。文溯阁殿顶不用黄琉璃瓦而是黑琉璃瓦镶绿边,廊柱用绿色而不是红色,檐下的彩画也不用龙凤等图案,而是“如意书卷”、“白马献书”等以书籍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且采用蓝绿为主的色调。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因素,使文溯阁同其他宫殿建筑相比显得与众不同,更带有清新淡雅的意境。文溯阁是仿照是浙江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所建筑。大家从外面看此楼是几层?对是二层。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北京故宫有多少间房。大家一定会脱口而出九百九十九间半。我告诉大家沈阳也有半间房。半间房在哪里?就在这文溯阁。文溯阁的建筑是这样的外观为两层,但从室内看则为三层,这叫明二暗三。文溯阁内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是在五大间的北侧和东、西两间加构的“凹”形“仙楼”,这样既扩大了一层中前部的高度空间,又增加了摆放书架的面积,并与两层的外观相适应,设计得十分巧妙。阁内每层六间,但西侧一间宽度只有其他各间的一半,并不用作藏书而是安设楼梯的地方。表面看来,这半间房似乎有些多余,其实这种故意凑成六间的格局是有“讲究”的。因为宁波的天一阁是按照《周易》中“天—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建造的,其目的就是借这种观念“以水克火”,避免藏书楼失火而使珍贵的书籍受到损失,这也正是文溯阁等七阁模仿天一阁的主要用意所在。一个大屋顶下的六间房屋,即是象征着“天一”和“地六”的。

  文溯阁所藏的图书是鼎鼎大名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清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用十二年时间修成的中国古代收书最多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总纂管叫做于敏忠。编纂十年熬尽心血,劳累而死。于是乾隆启用和珅作为总纂管,和珅不负众望仅用二年就大功告成。此外《四库全书》的主笔是纪晓岚,总校对是刘墉。乾隆皇帝对这项在政绩工程十分重视,不仅由始至终亲自过问,而且想把这部书作为在他执政期间精心打造的文化瑰宝;传给子孙后代。因此决定,全书修成后抄录为四份,分别收藏于北京宫殿、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其藏书阁命名为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和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后来又增加杭州西湖行宫的文澜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扬州的文汇阁,合称“南三阁”或“江南三阁”。其中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和文溯阁有着深刻的寓意。 “水各有源,同归于渊,渊为源尾,源为渊头;由渊觅源,其经为津,其行为溯”意思是;水的源头叫做“源”,水的归属湖海称之为“渊,”,水经的途径叫做“溯”,岸边的岸口叫做“津” 用水形容知识可见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的钟爱。《四库全书》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哪?《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包括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若想查看此书需要翻检目录,此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就有九十余卷。纪晓岚晚年又将《四库全书总目》进行编译,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可见 《四库全书》体系之庞大。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