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终身成长》读后感1
叙事者五月共读书《终身成长》,怀着敬畏的心情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发现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维之中了。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怕别人说自己失败,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失败,自己更是不敢面对失败。《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就要学会“自救”,那就是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
最近发生的评蒙阳名师一事使我很好的明白了成长性思维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学校名额少,要评的人多,我总觉得自己这能力,和他们没得拼,自己肯定评不上,要不以后再评吧,这次就算了。固定思维模式让我退缩。可有时候自己也想,自己在学校成绩也是不错的,应该要试一试,说不定就能评得上了,成长性思维模式让我努力去试试。是什么导致我有放弃评选的想法?主要是自我怀疑、否定的固定思维模式使得自己当时差点放弃这一次机会。其实这也是在自我教育,告诫自己应该要接受挑战,不放弃,即便受挫,亦可以卷土再来。每日自省,告诉自己,再难的事,踏步去做,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失败,失败了还可以从中得到经验,为下次的胜利增添筹码。那么,自己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每天勤勤恳恳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层面上,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维会渐渐让位于成长型思维,思及此,内心激动澎湃,相信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终身成长》,终生受益!
《终身成长》读后感2
看到书名,不由得就想到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如此。读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学习带来的不同,同时也让我找到学习、前进的方向。“坚持学习,终身成长”!深深地被樊登老师的博学多才,满腹才识的宽广知识所折服。
这本书谈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并给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定义: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者自卑,要不停的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等特质。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培养,人与人的差别微乎其微,拥有反脆弱心态,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来肯定自己!还让我们明白: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剔除已有的固定型思维,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只有我们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运用相信,肯定,夸奖,鼓励,思考,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尝试,然后慢慢的去改变、影响家人、孩子和他人。
一般每个人都有的这两种模式,但大多数的人都被一种模式所占主导也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以前会时常拒绝沟通,觉得别人没有按照我的处事方式,会觉得别人是错的,我有时没有意识到,总是会抵触批评,有逆反情绪,这就是固定型思维导致的,我明白自己一定要通过努力来迈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世界因由我们大家的学习,而变的更加美好祥和!
以前认为,只要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肯定不会消极怠慢。殊不知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后来我明白了,在教育小孩子时,要思考怎样教,而不是怎么管教?应该尊重孩子的言论,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看法。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父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人的某些东西的成长室有时间的限制和敏感期的,抓住了则事半功倍,错过了则事倍功半。就像犹太人告诉孩子,不怕丢脸,珍惜每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才得以实现最终的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3
《终身成长》一书的核心理念在于讲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而成长型思维是相信人的才能是可以发展的。只要通过努力和有效的方法,任何能力都会取得进步。如果将困难和挑战视为在学习的机会,并热爱挑战与学习,就能收获成长。
“全书都只是在灌输一个理念,你不是高智商,你通过刻苦学习还是可以达到高智商的成就,但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高智商和天赋型只是花了少量学习时间就获得了你要花上多年的努力,而书中还只是举例那些可学习得到的,那些音乐和绘画的领域,你再努力,都还是个庸才而已。最怕这样瞎激励的。”这是豆瓣上对本书的一则评论。我并不认同。划分人为庸才和天才本身就属于固定思维模式的作法。我相信通过刻苦努力和合适的训练方法,能让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唱得出音准好的歌曲,也能让人画出厉害的画作。
固然,唱歌不跑调不意味着成为专业歌手,画画画得好看也不一定能成为名画家。这就像我们的大学培养出很多声乐专业、绘画专业的学生,但称为歌手和画家是需要很多其他条件决定的,这其中可能包含天赋(先天条件)、机遇等人为不可控的因素。但我们所追求的,难道就一定是比大多数人都强的那种“不凡”吗?成功就一定是比他人优秀、有钱、有才华吗?
如果这本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传统的成功学,那我会感到有点可惜。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是如同动画电影《Soul》里说的一样,“火花”其实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你的激情与热爱。梦想并不是用来做梦的,甚至不是用来作为目标去实现的,梦想是用来追寻的。如果你是一个从不止步、追逐梦想的人,那么你的“火花”就一直都在。这“火花”是:努力本身就是意义,不断挑战,勇于求索就能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
幸福感是挑战难题带来的。人生就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游戏的意义不是最后的胜利,而是过程中的那些险阻、意外,和我们一次次的尝试以及巧妙的化解。我们的想要的不是成功,成为天才,而是我们对人生中一关关挑战拥有了内在驱动力。在我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而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和所处现实的忘我状态,乐趣全然来自于过程,外在的报酬产生的动力反而是极小或不存在的。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是本身已经是一种绝佳的体验,是一种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幸福感。
梦想是用来追寻的,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成功只是它带来的一种副产品。不过多放大“成功”,才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与价值。
《终身成长》读后感4
1、关于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
说到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想到了之前学习到的一个点。有两种人,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
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努力的人会在之后越来越努力,因为他知道想要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就需要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是可以不用经过自己努力就能得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有即使是很难的事情努力了才有希望成功,没有成功只能是说明自己还不够努力、方向错了或者自己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点。
而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偶然或运气的人在之后的行为处事上就不会有过多的努力,因为他认为所有的都是注定的,自己的成功只是运气好,却从来没想过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获得成功。这种人所拥有的思维就是固化思维。而在拥有成长思维的人眼里,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使之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2、关于努力与方向
努力与方向,两者在向上走的路上是缺一不可的。有方向不努力,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无论你想的有多好,方向多么明确又正确,若你不努力,不把它行动起来落地生根,那它也只是一个想法如无根之浮萍,没有根系提供养分迟早会飘散消失于世间。而若只是有努力没有方向,就像在海上没有方向航行的船只,虽然一直在行驶到岸的几率却微乎其微,或原地打转却不自知。
说到这个又想到了自己,在大学的时候知道自己与别人相比没有多少竞争力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些改变,每次都做计划却往往没坚持几天又半途而废。典型的有方向不努力贪图一时的享乐,延迟满足的奖励物对我的强化不够战线又拉的太长也难怪会放弃。现在想想也是认知不足,若是能认识到长时努力所带来的好处就不会这么动力不足了。后来大三时是努力却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到别人各种考证自己也去跟风,现在想想考的证都没什么用毕竟不是专业的。考的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在又不做人事工作。现在是有一点方向了——学好英语达到流利说的程度,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提高认知真的可以少踩很多坑,这一点在生活中深有体会,想开了就知道自己很多事都是庸人自扰。)虽然方向还不是很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不是很清晰,但我现在最缺的就是行动力,行动起来方向就会越来越清晰,之后慢慢修正就可以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5
《陪孩子终身成长》作者:樊登。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国外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一.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价值感的重要性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终身成长》读后感6
又到了读书分享时刻,有拖延症的我终是在最后一刻把它读完了。其实也并不是非要拖延。而是到年底了,学习生活都变得异常繁忙,越忙人也就越懒,使得很多任务都要拖到时限将至才去处理。听说拖延是一种逃避和投机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结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可结果若是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属于情有可原。
从这一点出发,正好印证了《终身成长》里面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而我这种通过“拖延结果”来判断自己能力的必定是固定思维了。所以拖延大概是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手段吧,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心理舒适。
那么这样的思维有没有方法改变呢?卡罗尔·德韦克就在《终身成长》里告诉我们——可以!作者在最后提出来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也就是去拥抱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正常人类都是如此。
第二步:观察。就是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什么时候回来?当你了解了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并明确了激发他出现的原因,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
第三步:命名。来给固定型思维人格起名字。会不会用生活中的,某个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一本书、一部电影中的人物?又或者你给了他一个你不喜欢的名字,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第四步:教育。教育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当你马上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时,请做好准备,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要欢迎他的到来。当你遇到挫折,这是他再次出现的好时机。不要镇压或禁止他做什么,就让他做他想做的,让他跳舞、唱歌,然后当他稍微安静下来时,告诉他你是怎么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在理想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如何去帮助那些同样在旅途中的人。
所以,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而偶然得来的成功也并不可靠。希望我们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它并不是为了打垮你而出现的,而是为了带给你成长的机会,从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终身成长》读后感7
说实话,我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才看这本书的。如果不是为了躲避罚款,我或许不会看这些絮絮叨叨的鸡汤文学。说来也可笑,我的这个出发点正好印证了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在本书中的观点。一个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他会觉得好读书、读好书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当他遇到某种诸如读书、学习之类的挑战的时候,他就会无可避免地在通过固定型思维模式把自己保护在舒适区,用一句“我看不进去书或者我学不进去”之类的话去逃避困难,避免去主动积极的接受挑战。
然而书中提到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不然,我给这类人起了一个相当文雅的名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型。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养成的,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乐观坦然的去消灭它,直到达到自己心里预期的目标。提到拥有这类思维模式的人,除了书中列举的一些人之外,历史长河中凡是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人简直是不胜枚举。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首先涌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楚汉争霸中的项羽和刘邦了。刘邦地痞无赖一个、出身卑微低贱,当项羽都已成为“西楚霸王”的时候,刘邦还不知道在哪里领兵厮混,没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他却隐忍着改变着环境。他知人善任、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最终正是靠着这样的气魄和胆识才成就了大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之久的辉煌盛世。反观项羽,当他面对刘邦带领的异军突起的汉家军、当他听到乌江边浩浩汤汤的嘹亮铁蹄声、当他想到江东父老的那种期盼眼神时,他发出了一声无力回天的哀嚎,最终自刎乌江边。试想,如果项羽放下所谓的面子,如果他能在遇到挫折时奋勇向前,或许历史也就有可能会被改写吧。
纵观身边的好多人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劣根性,要想彻底的跳出这种思维的框架需要时间和勇气,但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改变和提高的地方。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让大脑运作起来,养成成长型思维的习惯,才能不断的有冲动和热情去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不断的去成长、去学习。
就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而言,20几岁正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可能更需要把回报看的轻一些,把付出看的重一些、把自己的劳累看的轻一些,把培养自己的乐趣看的重一些、把所谓的别人看你的眼光看的轻一些,把与人之间的有效合作看的重一些、把此刻的安乐享受看的轻一些,把此刻的拼搏和奋斗看的重一些、把金钱看的轻一些,把目标看的重一些,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不敢说你一定就是成功人士,但我笃定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终身成长》读后感8
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一书介绍了固定型和成长型这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初见此观点我想这种对错分明的观点还用写一本书论述吗?但随着章节的深入,我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拥有这种思维会让人急于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其实我们日常的行为都是由思维决定的。优秀者同样可能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认为需要不断地成功证明自己的价值、天赋等;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真心喜欢挑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比如同样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赛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倾向于责备他人或找借口。不仅仅是运动员本人,教练员、新闻媒体、粉丝中很多人都是如此。而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吾登曾经说过:在开始责怪他人之前你并不算是个失败者。他的意思是:只要不否认错误就依然可以从你的错误中学习。显然,约翰·吾登拥有成长型思维。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类似的例子,比如对待刻薄严厉的教授、对待校园欺凌,不同的思维会怎样思考,如何应对等。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只有几步。卡罗尔认为人在决定性的时刻会选择让自己感觉良好并看起来完美的道路,放弃那些符合长远发展的道路。大到公司、小到个人均是如此。如果一个公司都不去关心学习、成长及推动事件发展,反而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的氛围中勇气和创新是无法存活的。个人如果用成长型思维就会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欢迎新的变化和想法,并获得真正的自信,因为真正的自信源自于思维模式:已将做好了成长的准备。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卡罗尔认为应该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天赋聪明之类。因为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夸奖,可以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
看完此书,我感觉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一个新世界。而且对比书中的例子,我意识到自己对不同的事件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读此书最获益的地方:原来我是可以做出选择的。看,我已经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写读后感了。今后我再次遇到脑子短路的时刻,也会试着不急于给自己贴标签下定义、评判自己,而是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想想如何改进提高、让事件回归正轨。
《终身成长》读后感9
这周读的书是一本有关心理的书籍。
本书的作者是卡罗尔、德韦克博士,他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他的著作被世界教育联谊会选为年度好书。
在最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伟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他在本书中表明我们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是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否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开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达到人生和职业目标。等会可结实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得抗压力。
但是有来讲一下具体的两种思维模式有哪些表现。
实际上,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希望在进行任何学习之前,能力就可以自动展现。归根结底,如果你有能力,你就是有如果你没有,你就是没有。对于估计其思维模式者来说。这句老话。未来的你比现在的你更优秀。第四位模式者并不接受未来的完美,他们必须现在就达到完美。固定形式为模式中当下的完美,是如此重要。这是因为一次测试或者1室评估可以成为对你适用终身的评判。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20年前五岁的洛雷塔,而家人搬到美国几天以后,妈妈带她来到新学校,当时学校立即对洛蕾塔进行了一次入学测试,接下来他进入了学前班,但并不是尖子班,谁有时间的流逝,虽然洛雷塔被升到了尖子班,并直到高中毕业都在这个班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学术奖项,但他从未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群体。测试让他深信不疑,他的能力被下了定论,他认为那是固定的,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兼职生,她并不在乎她那时只有五岁。这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表现。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不仅相信这个测试可以测量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且相信坚定的相信该测试可以测出他们有多聪明,还可以测出他们长大后会有多聪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他认为这项测试是为了测试一项重要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认为该测试可以测量出他们有多聪明,他们当然也不认为这个测试可以告诉他们自己长大以后会有多聪明。这里我只要讲了是一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表现,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展现,没有太详细的介绍。未完待续。
《终身成长》读后感10
读这本书是改变思维方式的开始。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言, 改变不是外科手术,旧的信念会和新的信念共存、你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享受付出努力的过程,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开始学习用虚心学习的思维考虑问题。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我发现我自己可能就是经常被固定型思维模式控制的那类人。毫无疑问,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阻碍人的进步,不利于实现长远的人生目标,所以有必要对此加以反思,然后逐步转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
让我想想我的固定型人格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在我想要偷懒的时候,它会怂恿我说:你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啊,再多玩会儿也无妨。
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它会安慰我说:可能你就是在这方面做不好吧,干脆别做了。
就这样,我的年岁虚长了这么多,却始终没有离理想中的自己更近。
终身成长的本质是把自己从舒适中拉出来。要改变心态,更要付出努力。把自己作为一个白纸一张的婴儿来看待吧。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语、贴标签,我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还是有很多的可能,并不会被过去和现在的我所局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毕竟改变习惯并非一日之功,要改变心态也许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永远永远不能松懈。
相比之下,相信天赋论真的很省事,它让人觉得缺乏天赋的话努力也没有用,天才天生就是成功的。天赋论给平庸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借口,相信它的人可以正大光明的躺平。
但是,那不是真相!知乎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远远不到拼天赋的地步。还有人说:我不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比任何人都努力得多。
贴一下书中教的如何转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
第一步:接受。拥抱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第二步:观察。观察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第三步:命名。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描述他的影响;
第四步:教育。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告诉自己为什么要迈出这一步,并要求他和你一起踏上旅程,慢慢教他用不同的方法想问题。
转变思维模式也许不容易,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改变是痛苦的,我们得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但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也许当你看过《终身成长》这本书以后,当你对自己面临的囧状就有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你至少多了一个理论武器,你脑袋里的小人会告诉你:所有的评价只是在描述现状,你不需要现在去证明什么,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12-01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07-15
《终身成长》读后感06-10
终身成长读后感01-07
《终身成长》读后感06-22
读后感:终身成长06-12
终身成长读后感09-28
《终身成长》读后感10-21
500字征文:经典伴我成长,受益终身09-27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精选5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