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
假期里我读了我一本《寓言故事》,里面的故事都让我捧腹大笑。其中一篇寓言叫《滥竽充数》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大王齐宣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常常叫一大群人为他吹竽。其中有个叫做南郭先生的人,他不会吹竽,也在一大群人里面为齐宣王吹竽。因为吹的时候他装腔作势,所以不会露出马脚,就这样混日子。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得知消息吓得汗流浃背,想不出什么计可施,夹着包袱逃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弄虚作假,要实事求事脚踏实地,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本领。不然结果就会像南郭先生灰溜溜地逃走。学习过程中我们更不能滥竽充数,不会的要敢于向别人请求。这样我们走上社会,才会有真本领。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2
今天,我读了一则故事名叫《滥竽充数》,读了之后我深有感触。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古代有一种很像笙的乐器叫竽。齐宣王很爱听吹竽,而且喜欢合奏。当时,有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大家都叫他南郭先生。他虽然不会吹竽,但他听说乐队成员的待遇很好,非常羡慕。于是他设法见到了齐宣王,并对齐宣王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乐师,没有几个人能比过他。齐宣王也没让他表演便把他编入了乐队,他从此便在乐队中装模作样吹奏,也没人发现他的问题。
后来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必须是独奏,从此南郭先生只好悄悄的遛走了。
我觉得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不懂装懂蒙骗别人。比如数学课上,老师讲完一题后会问我们有没有听懂,有些人就像南郭先生一样没听懂确装听懂了。我们不能这样没听懂就是没听懂,老师可以再讲一次,但是如果装懂你就是在蒙骗你自己。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3
如胶似漆[rú jiāo sì qī],像胶和漆那样粘结,形容感情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学问很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一个叫陈重。
他们一块到京城去考试,结果雷义上榜了,陈重却名落孙山。
雷义觉得陈重的学问其实比他好,却没有考中,很替朋友不平,就向刺史要求把自己的功名让给陈重。
刺史当然不会答应;雷义就躲在家中装疯,不去上任,刺史只好把他除名解职了。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去考试,这回两人同时都考中了,而且一起被皇帝选为尚书郎,而成为同事。
当然,乡人见到两人的友谊深厚,都赞叹的说:“胶和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十分的牢固,但却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情谊呀!”
知心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保持这种珍贵的友谊,更是重要。胶和漆投在一起,它的坚牢是不可言而喻的,雷义和陈重深厚的友谊,比胶漆还要坚牢,实在是令人羡慕!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胶漆相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友谊的牢固,如胶似漆,不能分离,就像古诗中曾经说道:“把胶投到漆中,有谁还能把它们分开呢?”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4
有一次,我在找五年级上册我读过的语文书,翻着翻着,看到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想到了老师教给我们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欺骗他人。
课文主要内容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和别人得到了一样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但是后来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只喜欢听吹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眼看就要轮到他自己了,只好偷偷溜走了。
今天看了扎篇课文,让我更懂得了凭作假、靠蒙混是过不多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但是将来棉队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强者呢?如果大家都来滥竽充数的话,让些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简直不敢设想。
我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因为这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培养起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努力的贡献。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5
我读了《成语故事》,它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82个成语,他们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它们是按第一个单词的语音顺序排列。有些习语很容易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来源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近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先的好处,比如朝三暮四。
我最喜欢的成语之一是“八仙过海”。
故事讲的是八个仙人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宴的故事。八个神仙有点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篮子当船,其他几个神仙也是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变成渡河的工具,
最有趣的是张果老,他从一个小盒子拿出纸驴,啐一口想起,它变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他就骑上毛驴渡河。在渡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特殊才能,最后他们都顺利渡河上岸。这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我的潜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文化符号。
读完这个成语故事,当我说话的时候使用我读过的成语。我妈妈经常说:你还挺会用词的。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习语,使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表扬了我的写作水平,文章都很生动。
这是我从阅读《成语故事》中学到的。我希望你也能抽出时间来学习更多的成语,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6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叫《成语故事》。在书中,我比较喜欢愚公移山,读后我感受颇深。
传说在古代,有位老人,叫愚公,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高万丈,使愚公一家 出入很不 方便,愚公决定挖掉两座大山。
愚公带领儿子和孙子,开始挖山了。他们从日出干到日落从不停息。有个老头对愚公说:“你太老了,凭剩下的一点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
愚公说:“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子子孙孙,总有一天我会把山给移走的。”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两个神仙,把这两座山给移走了,从此他出门,很方便。
读完这个,我想起了暑假里的一件事。我喜欢画画,可没几天,我没兴趣了,就放弃了。我已后知道了,不能放弃,要坚持到底。
如果有人跟我一样,半路放弃的话,我想告诉你: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能半途,否则什么也做不成。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7
《成语故事》是小学六年级时在学校里读的一本课外书,虽然这是一本课外书,但不比语文课本少,资料不但很有趣,而且能学到很多成语。
在这本书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短篇故事,语言很容易理解。它不像成语词典那样深奥难懂。以“老马识途”为例!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天越来越黑,士兵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他们生了火取暖,但他们带着的火却被风吹灭了。好不容易把队伍聚拢在一齐,挨到天亮,查看人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个个士气沮丧,情绪低落。
管仲觉得在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传令,赶紧寻找出路,但是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张恐惧到了极点”这短短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军的处地,几乎陷入了绝境中。让我们也很好的理解文章
还有,在“自食其果”中:“这是丘浚手里正好拿着一根拐杖,他一气之下,重重地打了那个和尚的头,说:‘照你说的,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就是不爱你,所以我要打你,请原谅我!’”这段话的每一个字都充分表明,这是和尚自找麻烦。
有些资料,比如字典里的,是古文,如果你对古文感兴趣,你应该多加注意。释义是整个故事的精髓,也就是成语的意思。
这里的材料很容易理解,抓住了成语的中心思想。它不像字典,使人不愿意阅读。即使读了,也不一定完全理解。
一句话,《成语故事》是小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学习成语,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算不上是一本书了,它是我们小学生学习的亲密战友,如果不是它,学习成语将成为一个非常无聊的事情。
在这里,请允许我说一句:《成语故事》真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是小学生,那么它绝对值得你去看!不管你喜欢与否,读完它你就会明白了。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8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读完《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使我感到了古人的品格意志,古人的好学求知,古人的智慧谋略,古人的为人处事……其中,我觉得在我心中最精妙绝伦的是一篇莫过于《高山流水》了。它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游历到川江峡口时,忽然遇到了大暴雨,俞伯牙心有余感,便拿琴来弹奏起来,突然,琴弦断了,俞伯牙不禁惊道:“在这荒山野外,难道还有人在听我弹琴吗?”(古人认为琴弦断了,是有人在听的缘故)俞伯牙看远处的一个樵夫在听他唱歌,便与他攀谈起来,听了那位樵夫的话,俞伯牙认为他找到了五湖四海知音,便于樵夫结为异姓兄弟,约定第二年的今天在此见面,转眼间,那天到了,俞伯牙兴冲冲来到长江口,却不见樵夫。后来打听才知道,那樵夫早已病逝了,俞伯牙便宣布他从此再不弹琴。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我没想到古人的为人处事是那么正直,不像社会上的某些人,说他一定会做到,但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做到,如果我们都像他们一样,社会上就没有爱,人与人也不会信任,所以,我呼吁社会上各界人士:做人一定要正直,不能作假,一定要说到做到,做个正直的人。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通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9
今天,我在尚书网上看了一本《成语故事》,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我看的十分入迷。书里面的故事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鹬蚌相争”等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故事内容是: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做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婉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哄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现在画龙点睛被人们比喻说话或文艺创作在关键之处以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精辟而生动。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我看了《成语故事》以后,学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成语故事》真是一本寓教于乐的好书啊!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0
这个“五一”的假期里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小故事大道理》里面的《狐狸与葡萄》还有《凿壁偷光》。
《狐狸与葡萄》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狐狸想吃长在很高的葡萄由于它太矮了所以怎样跳也摘不到葡萄来吃。后来它盘算着那些葡萄该是青青的肯定又酸又涩又难吃。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才知道“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这句话是来自这里的。它是用来批评一些得不到某些东西时便说那东西不怎么样这只不过是一种自己安慰自己的想法。
《凿壁偷光》是讲从前有一个名叫匡衡少年非常好学很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于是他只好去別人家里借书了。但那个有书的大户人家要匡衡帮他清洁才肯借书给好他还限制他白天干活晚上才能看书。于是夜晚匡衡就拿着书在柴房里看起书来。但没有光怎么看他只好在别人的墙壁上凿一个小小的洞让光照进来而看书了。匡衡发奋读书勇于进取他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让我深思的是:我们现在拥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好好珍惜呢!有些人浪费时光得过且过。在这短短的假期里我觉得自己受益良多。我的知识的“口袋”里好像又装进了一点点的知识。我会继续努力让它装上更多更多的。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1
今天,偶尔在书上翻到了《滥竽充数》这篇短文,短文讲的是一个叫南郭的人,他去皇宫里吹竽,可实际上,他并不会吹,只是跟着大家一起,蒙混过关。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天。不久,先皇逝世了,新皇帝很奇怪,他和先皇不一样,喜欢让大家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得知后,只好连夜带着钱财跑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很好笑,我突然想起,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丑事”,那是三年级的事了,有一回,老师让我们出一板黑板报,我不懂怎么画,但又怕出丑,顾于面子,我只好不懂装懂地“指点”他们做这做那。一会儿叫他们在这边画只小鸭子,一会儿叫他们在那儿画几对海鸥,一会儿又叫他们画绿腾蔓。老师见我这么积极,就在班上表扬了我,我可高兴了!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学校举行了一次黑板报设计比赛,老师想到了我,她让我去比赛,我慌了,心想我只是不懂装懂而已,怎么能去参加比赛呢?那不丢脸死了。急忙随便找了个理由推辞了。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是多么美丽的谎言,无论是出于好坏,是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天。没有真本事的人,是无法承担起今后建设祖国的重任的!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2
齐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就是指恋爱、婚姻里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远,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3
想必大家都看过《成语故事》书,我也不会例外,因为,这是一本经典的好书。
我看完此书后受益匪浅,这本书有为人处事篇,坚强意志篇和求学求知篇。
自从我借来《成语故事》后,就看得津津有味。
使我百看不厌的成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多行不义必自毙;鹬蚌相争,逸翁得利;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中间最让我感到有一点启示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有两个儿子的故事。
春秋时期郑武王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出生时候难产,因此,姜氏不喜欢大儿子。
后来郑武公死了,立大儿子为国君,号为庄公。姜氏一心想除掉庄公。
有一天,祭仲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野草蔓延开来,尚难清除,何况是你所宠爱的弟弟呢。”
庄公胸有成足地说:“他做这么多不义的事,必然会自取灭亡,多行不义必自毙就这样形成了。
这个成语告诉了我们一个意思:是不义的事做多了,必然会灭亡。
我聆听历史的绝响,体察文化的轨迹,饱览多姿的山河,品位迥异的故事,寻找生命的支点,让人生因此而丰富、优雅。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4
不翼而飞( bù yì ér fēi):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
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5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是讲在古代,一个国王特别喜欢听吹竽,特别偏爱竽合奏,那声音既悦耳动听,又雄浑壮丽。乐手们也享受很高的待遇。有一天,国王感觉乐队还不够大,想组织一支三百人的大乐队,加上原来的,还差一名。这时有一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他想混有人群里,应该没什么事。所以他跑到国王面前吹嘘自己吹得怎么好,国王信以为真,让他参加了乐队。
国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也喜欢听竽,不过,他偏爱听竽独奏,这可吓坏了南郭先生,他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地逃跑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象南郭先生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不能混在人群里滥竽充数,就象我们学英语,全班一起读时要会,一个人单独读时也要会,我们要学会每一课,知识只有学牢固了,考试时才会考一个好成绩。你们说我说得对吗?
- 相关推荐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0-11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1-05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08-15
读书的成语故事04-20
关于成语故事的读书心得08-24
关于成语故事读书心得08-22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范文06-19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精选15篇11-22
关于成语故事读书心得范文08-22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5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