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2022-11-07 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很怀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平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话说古时候,海边一个村子里有个无赖阿三,此人好吃懒做,总想不劳而获,到处打听在哪里能够不必干活就发大财。

  说来也巧,在阿三生活的那一带有一只贪婪的大鸟,这鸟胃口很大,而且极其凶恶,每天都要去抢周围居民的羊吃,时间久了,牧民们慢慢的都搬走了,大鸟的食物来源就渐渐的成了问题。

  这一天,阿三正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做发财的白日梦,大鸟突然从天而降,阿三吓的急忙躲进屋里。大鸟对阿三说:"你不是想发财吗?我可以帮你。"阿三一听"发财",

  马上忘记了害怕,从屋里探出了脑袋:"怎么发?"大鸟说:"在东海深处中有一小岛,岛上遍是金子,我带你到岛上捡金子,回来后,作为报答,你每天要给我一只羊吃。"阿三想想,这买卖合算,连连点头。大鸟补充到:"但是天快亮时,我们得赶紧离开小岛,否则会要被太阳升起时的万丈光芒烧死。"阿三不耐烦的'说:"知道了,知道了..."

  大鸟背着阿三飞过高山,掠过大海,终于落在那个小岛上.阿三睁眼一看,乖乖,只见遍地是黄澄澄的金子,他再也

  顾不了许多,疯狂地捡了起来。他只顾捡自己的金子,哪里还记得天亮之前必须离开的警告。转眼天快亮了,大鸟催促他快走,阿三总是说"再等等"。大鸟看情形不对,丢下阿三飞上了天空,就在这顷刻间,太阳一下子升了起来,阿三为了捡更多的金子,被火烤熟了。

  大鸟这个气,白白背着阿三飞了这么远,什么也没得到,转念一想,不对啊,羊是得不到了,阿三的肉也可以吃啊。于是,大鸟又飞回了岛上,把阿三的尸体当成了大餐,可是它只顾吃,却忘记了时间,太阳又一次升起,这次这只贪婪的大鸟和阿三落得了同样的下场。

  飞鸟惊蛇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2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自己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延展阅读:

  数字成语

  1、一叫惊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面八方,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九回一,十全十美。

  2、一帆风顺,两全其美,三山五岳,四平八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窍玲珑,八面驶风,九九归原,十全十美!

  3、一生幸福,二人同心,三年抱两,四季如意,五福临门,陆续添喜,出进平安,八面玲珑,九九吉祥,十全十美!

  4、一生平安、二人同心、三生有幸、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七邻友好、八面威风、九久康泰、十分欢快!

  5、可见一斑、心无二用、垂涎三尺、五湖四海、四分五裂、三头六臂、七擒七纵、五花八门、十拿九稳、化整为零!

  6、一马当先、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世同堂、五湖四海、六神无主、七上八下、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全十美!

  7、祝你:一马平川、两亿资产、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宾馆、六碟一碗、七喜临门、八面威风、九品官员、十点上班。

  8、一帆风顺、两人同心、三羊开泰、四喜临门、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进宝、久久登科、十全十美!

  9、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

  10、一马平川、两亿资产、山前有路、四海逢源、五星宾馆、六碟一碗、七喜临门、八面威风、九品官员、十点上班!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3

  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出处】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解释】指辞官隐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列】置吾兄于神武挂冠,华顶高服之间,而兄亦不受。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4

  楚囚对泣

  【成语故事】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出处】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晋书·王导传》

  【解释】楚囚:原指被俘到晋国的`楚国人,后泛指处于困境,无计可施的人。比喻在情况困难、无法可想时相对发愁。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相对发愁

  【相近词】悲观失望、束手无策

  【反义词】谈笑自若、败而不馁

  【成语举例】今日之行,荣于登仙,诸君何至作楚囚对泣耶?  清·陈康祺《郎潜记闻》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5

  鼠肝虫臂

  【成语故事】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都是达观生死的高士,他们情同淡水,置生死于度外。子舆生病,子祀去问候他,他十分高兴。子来生病,子犁去慰问,他支走了他的.家人对他说:大自然真是神奇,你死了要把你变成鼠肝还是变成虫臂呢?

  【出处】以汝为汝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庄子·大宗师》

  【释义】庄子原意为人世间事物变化无定则,像人那样大的形体也能变成微小的东西。比喻极微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小人或物

  【近义词】鼠臂虮肝

  【成语示列】鼠肝虫臂原无择,遇酒犹能罄一欢。 宋·陆游《成都岁暮始微寒小酌遣兴》诗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6

  宠辱不惊

  【成语故事】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原则。

  【出处】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晋·潘岳《在怀县》诗

  【解释】宠:宠爱。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人豁达的性格

  【相近词】置之度外

  【反义词】患得患失、宠辱若惊

  【成语造句】

  ◎ 县府大门前一对石狮,见惯清朝的'黄龙旗,目睹过辛亥年间的五色旗,早已宠辱不惊,惟留一身岁月斑驳痕迹。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7

  神采英拔

  【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期,江总以他的.述怀诗而出名,他与尚书仆射张瓒等人结为忘年交。梁武帝称他是神采英拔、才气出众的人。到了陈后主时期,江总得到重用,经常出席陈后主的酒座赋诗作曲,欢歌酣饮,通宵达旦。

  【出处】尔操行殊异,神采英拔,后之知名,当出吾右。 《陈书·江总传》

  【解释】指人的容貌、仪态英俊非凡。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质

  【近义词】英姿焕发、神采奕奕

  【成语示列】他神采英拔,英姿焕发。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8

  视同儿戏

  【成语故事】汉文帝时期,匈奴与汉朝关系紧张,汉文帝安排宗正刘礼驻守灞上、祝兹侯徐历驻守棘门、河内郡太守周亚夫驻守细柳抵御匈奴,并亲自视察灞上与棘门,见到刘礼与徐历把防守视同儿戏,十分生气,见到周亚夫严密防卫才放心。

  【出处】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解释】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极不重视

  【近义词】率尔操觚、视为儿戏、视若儿戏

  【反义词】三思而行、小心翼翼

  【示例】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可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9

  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近义词】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示例】举人、进士、我和表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东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0

  1.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成语出自】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成语出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4.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东山再起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成语出自】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成语出自】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7.纸上谈兵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成语出自】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8.负荆请罪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卧薪尝胆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成语出自】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10.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成语出自】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1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左司马申舟访问齐国,派公子冯出使晋国。

  当时,从楚国到齐国必经宋国;从楚国到晋国必经郑国。按规定,从别国经过,事先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可是楚庄王自恃楚国为大国,可以轻视别国,不把宋国和郑国放在眼里,所以就没有通知宋国和郑国。

  临行前,申舟担心地对楚庄王说:“郑国明于事理,到晋国去不向它借路还关系不大;可宋国不讲情面,到齐国去不向它借路,我恐怕会被他们杀死。”

  楚庄王说:“不用担心,假如他们真敢杀你,我就替你报仇。”

  宋国国君知道了后,十分气愤,将申舟扣留下来。

  大臣华元对国君说:“楚国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国当作已亡,领土已归属于他。我们必须维护独立主权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服屈辱!”

  宋国国君听了后,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接楚国的进攻。

  楚庄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进攻宋国,并将宋国都城睢阳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未能取胜。

  楚军把宋国围困了半年,第二年春,宋国被逼无奈,只好派大夫乐婴向晋国求助。

  晋景公欲派援兵去帮助宋国解围,可是晋国大夫伯宗极力反对,他对晋景公说:“我们不能派兵帮宋打楚,古话说的好,‘虽鞭长,不及马腹(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现今的楚国正在兴旺时期,楚国的强盛是上天赠与它的,别人不能与它相争。我们晋国再强大,也不能违抗天命,又怎能管得了楚国呢?”

  晋景公仍然犹豫不决,他说:“人家有难相求于我们,我们竟不加理睬,这有点说不过去吧?我感到耻辱。”

  伯宗进一步劝道:“这算不了什么,山林沼泽里难免有污垢疾害,就是美玉也难免有斑点。因此说,国君有时不免要含耻忍辱,这是小毛病损害不了大德。”

  听了伯宗这番道理,晋景公才决定不派兵去救援宋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奢求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要做,就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围内的才是最适合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2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平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平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3

  大笔如椽

  【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出处】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晋书·王珣传》

  【解释】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用法】作谓语;用于夸赞别人的文笔

  【相近词】如椽大笔

  【成语举例】大笔如椽指端揽,贝叶行间才数点。  清·陈恭尹《观唐僧贯休画罗汉歌》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4

  手不释卷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注引《江表传》

  【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勤奋好学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相反词】不学无术

  【成语造句】

  ◎ 谷秸的最大乐趣,是手不释卷,闭门读书。

  ◎ 他的一生养成了好读的习惯,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释卷。

  ◎ 说到学习,现在有很多同志可谓手不释卷,无时不学,因此,他们进步也快。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5

  隋朝时期,治书侍御史李谔能言善辩,文章也写得很精彩。他发现六朝以来,人们写起文章来,通常只追求辞藻的华丽,文章的内容却空洞无物,于是他就想上一道奏章给隋文帝,请求天子亲自下诏,改变形式主义的文风。

  其实隋文帝也对形式主义的文风感到讨厌。他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虽然华丽好看,却不重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他想到,当初南北朝时,北朝的文风比南朝的文风好一点儿,所以北朝政治稳固,而南朝帝王国破家亡,可见政治腐败与浮华的文风有很大关系。形式主义的文风,真是误国误民啊!

  李谔伏案疾书,很快就写成了《请正文体书》,呈给隋文帝,请求认真审阅。奏章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说他们只注重修饰文章的雕虫小技,而不深入研究为君之道,使得后世国家衰弱,天下大乱。

  奏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意思是说一篇篇的文章,一箱箱案卷,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吟风弄月的'内容,真是累赘冗长,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隋文帝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甚合心意,心想形式主义的文风害人不浅,大家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下,都追逐华而不实的东西,这样对大隋江山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于是,他真的听从李谔的意见,颁布政令,要求各级官吏改变文风。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1-07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02-22

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5篇)11-07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02-24

中国历史8字成语故事02-24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出处简介11-03

关于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洛阳纸贵08-04

中国历史上有关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04-13

中国历史典故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