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

2023-05-30 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读书笔记1

  闲来读到杨绛的作品《我们仨》,这是杨绛暮年写下的她与丈夫、爱女之间温馨有爱的文字,这是讲述亲情爱情的感人作品。而我只想借大师的题目,讲述一下我现在珍惜感恩的朋友至情,它不只是三人行的友情,是以让我倍加珍惜。

  北京,这个地方说大,它是真的很大,大到从东北角的平谷到南边的大兴,需要两个半小时;可说小,它却也很小,小到只要想见,我的'挚友就能很快相见。读书期间对朋友的概念应该还是不甚明朗的,毕业之后,大家都各赴各的前程,相互间的问候也少了许多,才惊觉生命中一两挚友的重要性。 我自认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可以结交一只手的数量的挚友,更重要的是她们也互为知己,周末几个人泡在一起,真真让我有一种人生大赢家的错觉。但人生并不会处处是如意,我没有爱情的眷顾,但友情让我不孤单;亲情不在身边,但友情常伴!

  有时想想,知足常乐,只有对拥有的当下知足,才能保持常乐;只有对现状保持清醒地审视,才能时刻准备进步。我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对生活知足,对工作清醒审视,希望可以一直这样,在快乐中去追求工作的进步、在进步中追求生活的完美!

我们仨读书笔记2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带给我的不只只是感动,更是思考。

  杨老先生说,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细细想来,似乎杨老先生和钱老的快乐大都是苦中作乐,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支点。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命运待她不公,在她年迈,经历了无数苦难,理应享受天伦时,让她在经历了女儿的离去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又让她承受丧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老先生是坚强的,她没有让悲伤逆流成河,甚至,她连悲苦都没能任情啼哭。我不知道杨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我们仨》的`,但我想,她在无可避免的伤感中定然也会觉得释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挚爱至亲,她宁愿是自己承受所有伤痛留下来“打扫现场”,宁愿所有的担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来承受惯了,向来就不是一个会感叹“人生如梦”“若梦幻泡影”的人。但任是多么坚强的人,也无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于是她只能将它写成万里长梦了。

  《我们仨》第一部,杨老先生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钟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钟书并不辩护,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也许是钟书记住了此梦,不愿意让杨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杨老先生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让人真切触摸到了杨老先生的苦痛,那么真那么深。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两边跑身体疲乏不说,每天还要忍受着随时失去至亲的心痛,而且,她还不能将悲苦啼哭,她得忍着,然后换用一种心情宽慰双方,这可苦了老人家了。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了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在旁人看来,把离别拉得如此之长,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然而,在杨老先生心里,她应该是想陪他走得更远的。想必钟书亦懂,故赠予了杨老先生一个万里长梦,可以且行且见,且行且散。

  读完第二部,我迷失了。迷失于杨老先生的梦里,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梦太真了,尤其是她梦里与圆圆和钟书的对话,是那么地深切,那么地令人动容,此情此景太温馨,也太残忍。我想,读者们是宁愿迷失也不愿重回现实的。

  这艘船,满载着离情,爱情,哀愁,不舍与思念,最终,船负载不了这许多,还是沉了,而杨老先生也被一阵旋风卷回现实,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杨老先生的客栈了。

  第三部,杨老先生回忆了过去种种,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们仨的过去生活。杨老先生总是说自己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可就是她,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总能说“不要紧”,而且为了钟书,她从一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小姐甘愿成为“灶下俾”,在钟书死后,还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个家,她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这种爱是多么深沉,多么地令人动容啊!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为她做早饭;是她为了他甘当“灶下婢”;是茶余饭后的一起“探险”;是天各一方时为对方记下琐碎的生活日记;是久别重逢时把“石子”掏出来细细把玩……这种爱,任时空转换,不会流逝,只会慢慢沉淀,并开出花来,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她一生追求简单,“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便是她一生的写照。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也没有永远,好在,还有那“一艘船”“一个万里长梦”,如今,“一艘船”终于将她渡得那“万里长梦”里去,一家人团圆相亲,再也不醒来。

我们仨读书笔记3

  初时听闻杨绛,由老陈介绍,虽是女士,却多称为杨绛先生。

  对钱钟书的认识,则来自于《围城》,还记得读《围城》时最大的惊愕,在于读到书的结尾,钟声响起,著作就结束了。这是唯一一次读书后意犹未尽,总期待着故事会有下一幕。

  对两人的故事有好奇,所以想读《我们仨》。这书不似普通传记一般纯粹记录,而是带着丰富感情的描写。

  书的开篇,“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即已经表达了杨先生对丈夫的思念。我们总希望美好的一刻能维持永恒,《天国的嫁衣》结尾,程海诺送陶艾青去见陆子皓,也曾在内心呼唤,这一段路程,永远没有终点。而不好的事情,却希望他仅是个梦,希望着梦醒了就没事了。

  一个家庭最幸福的`时光是什么呢?是一家人围炉包饺子看春晚?是一家人在厨房忙前忙后电视机播放着“了解世情,关注民生”!厨房是一个家庭的重地,却也是一个家庭最幸福美满的体现。有人愿意给自己做饭,是人间一等美事;有愿意食自己做的饭的人,是人间一等一的美事。如果说教师是世界最伟大的职业,那厨师就是世界最幸福的职业。杨绛先生承诺“等我退休了,我补课,我还债,给你们一顿一顿烧好吃的菜。”钱老说“为什么就该你做菜呢?”而杨绛先生又说“说实话,我做的菜他们从未嫌过”。还有什么比“我们仨”幸福的呢。

  杨绛先生形容“我们仨”:“我们这个家,很朴素;什么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书中还有很多的故事,在往后的话题里,有机会再引用来说。在我看来,总的来讲这书描绘的是“我们仨”的亲情与三个人对人生的认识与感悟吧,全书是通过各种细节的回忆来描绘的。

  以前对亲情不甚理解,适逢读书的两天头疼的厉害,尽得家里人照顾,想来若是一个人在外,孤苦无依,怕是一觉又一觉且对付过去了。在中国总有不少讽刺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是出于某一种虚荣心,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以我也不便作出否认与批评。但是庆幸自己还未完全处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对于往后组建家庭的时候,多了些期待,一种关于家的温暖的期待。

  头疼之后,自身仿佛带着一种沧桑感与凄凉感,带着这份感觉去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我们仨”相辅相持的不易。

  “我们仨”一生没有特别伟大的追求,最过惹人道的大概仅有钱老的一份狂吧。我们仨一生都在珍惜时间,不敢耽误半分。珍惜时间工作,珍惜时间读书,珍惜时间陪伴。

  这或许是我最大的体会吧。诚如胡适先生所言,其实每一个人到最后会投入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谁也说不准,这份工作也很有可能与自己希望的工作相差甚远,大概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罢了。但既是自己的工作,就该认真去做好,我想,这比其他的各种职场新人的鸡汤教训来的简朴也真挚的多。工作之余,则应多花时间学习,学无止境,学如不及。陪伴亲友,前述有之,自不必多说。

我们仨读书笔记4

  “ 这世上,最让人惆怅的事莫过于,你曾经经历的蓊郁葱茏,都被时光的那只小手,拂得干干净净,烟尘也没留下一粒。某一天,你试图循着从前的路,想走回去,却早已物是人非。风还在吹,水还在流,你却找不到你的过往了,仿佛你从未出现过。天地迢遥,山水长渺,你想凭吊,也无所附丽了。”出自丁立梅散文的这一段文字,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书。我猜测,这就是杨绛先生写下《我们仨》的原因。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是对《我们仨》这本书最好的概括。读《我们仨》时,总会感到亲切而又温暖,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怀念。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杨绛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觉着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一样生动形象;也可以像“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感觉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一样富有哲理。

  而《我们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温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聪明能干的阿园,和蔼可亲、学富五车的父母,构成了一个普通却又独一无二的三口之家。我认为,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杨绛先生在书中记录的日常琐碎,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们如同血液,和着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杨绛先生在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悲伤。但她选择好好活下来,并以思念为笔,写下了感人的《我们仨》。钱锺书曾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绝对是有依据的,我单单从《我们仨》一书中就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富有智慧的杨绛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么睿智的一句话!

  看《我们仨》一书,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楼,每天中午上楼时,都能闻到每一层楼里不一样的饭菜香,这样凡尘中的幸福,不遥远。进家门后,妈妈会为我端上美味的菜肴,在我吃完饭后,她会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爸爸都会在路口等着我,本来就很短的一段距离,因为爸爸的等待而又缩短了几分。在妈妈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这一切,我都知晓。父母的恩情,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钱瑗那样,能干而坚强,能在父母老去后,用自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庭。

  曾经我想过一个问题:这凡尘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原来,正是自己的家人啊!他们是我最深的羁绊。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让人格外恐惧的事情。

  “人世间没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一书的结尾处这样总结道。这正是一个百岁老人一生的阅历所化为的笺言,这值得我们每个人牢记。

  最后,愿杨绛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国,“我们仨”再次团聚了。

我们仨读书笔记5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号,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于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先生以一种陈述的方式,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了一家三口的快乐与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简单朴实,却更能让人们体会到他们的家庭悲与欢,也更会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从而产生触动,像我一样。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杨先生用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脑中浮现的都是她卧病在床的身影,挥之不去;第三部分,应该说既是__的结尾去恰恰也应该是故事的开始,用最平实的文字记录自1935年伉俪二人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最后直至他们相继去世。

  杨先生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就这样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了所有人,我感动在两人留学时的爱恋,感动在喜得爱女的激动,感动在一家三口困难时的互相鼓励搀扶,也感动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杨先生的悲痛后的乐观。但我想,我最后其实最为感动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饭柴米油盐的生活。因为那像极了我的家庭,简单又平常。

  5.25那天网友说“杨先生今天凌晨一点走了,一家三口终于在天堂团圆。先生一路走好!”往往击中我泪点的不是爱情,而是无私的亲情。

我们仨读书笔记6

  一场万里长梦诉尽“我们仨”变成“孤独的我”。

  读及此书,数次哽咽。

  联想自己,总以为时间还长,我们能相见的次数还多,可是有些人,有些事猝不及防,逃避不过。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失散的人唯有文字还能证明存在。

  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世间美好的事物总不那么牢固,如彩云般飘散琉璃般易碎。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然这本书除了给予我感情上的共鸣,也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锺书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

  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

我们仨读书笔记7

  淡淡然读完杨先生的《我们仨》,终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一个百岁老人一生又该绽起多少血泡,看着血泡一个个变大,最终喷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温情。让我记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话“当一种强大的压力把一个人压得忍无可忍时,他就会立刻调动他全部体力和意志进行垂死挣扎,企图掀翻这个重压,由于这个道理,痛苦到达最高潮之后,退潮时往往会给人带来喜悦和勇气”。这生离死别带给杨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凉,还有什么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便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绘的'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然她的不一样,除了书本,除了学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纷纷扰扰均与她绝缘,他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涛滚滚尘世间,瘦弱身躯下投出的坚毅,视野的宽广,对知识的渴求,对任务的负责,对丈夫的肯定,对女儿的宽容,只在其内心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不计名利,不求富贵,书香四溢,如入芷兰之室!女人当有对生活如此之真诚,又何如收获不了安然的晚年

我们仨读书笔记8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三个人,两个人,一个人,再后来就没有再后来了。也许你现在还不明白这句简单话语的意思,但你终究会明白的,难道不是吗? 读完的第一本书,杨绛的《我们仨》。早就想看的一本书。__对一家三口的生活、学习、工作娓娓道来,通篇透着女人特有的细腻情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能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却不多。这个家庭有钱钟书这样的文学大家,也有杨绛这样出类拔萃的女作家,还有钱媛这样尽职尽责的好女儿,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无论穿衣吃饭,还是游戏打闹,都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快乐。也许无欲、不争,方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杨绛看似琐琐碎碎的记录,却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爱,有丈夫事无巨细如实禀报的一往情深,有妻子为丈夫倾情奉献的无怨无悔,有女儿对父母生活起居无微不至的照顾。人生道路上相遇相知是前世修来的缘分,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婚姻的纽带,更是上帝赐予的最好礼物。文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家三口的悲欢离合,聚散分离。其实苦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在一起就是温暖的。一个人到两个人是快乐的,两个人到三个人是幸福的,三个人到两个人是悲伤的,两个人到一个人是无奈的,走着走着就散了!到哪儿去寻找你们,到哪儿去寻找你们、、、、、、也许我们无法知晓杨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可毕竟还有一个人陪着她继续下一程,尽管时间是那么短暂。到一个人面对一切的时候,回忆、记录那些在一起的日子,就成为了陪伴杨绛的最好伙伴。

  我们仨原本是钱媛从杨绛这儿抢去的题目,可钱媛由于疾病先于父母离开了。躺在病床上的她争分夺秒的想完成这个题目,忍着病痛写了几页,但总归没能写完。作为母亲的杨绛,为完成爱女的遗愿,更为记录下仨人的点点滴滴幸福,虽然年事已高,还是完美的完成了这个题目,把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展现给了世人。这或许是对先走人的最好纪念。

  文中可以看到真实的文学大家钱钟书,专业领域治学严谨、博学多才,不畏权贵,与世无争,还能够看到他日常生活的可爱,很有大智若愚的意思。能够了解一个兢兢业业,聪慧过人的好女儿钱媛。也能了解杨绛相夫教子,不甘落后的好母亲。对丈夫的依恋,对女儿的不舍,都让人觉得那么温暖。

  开篇我们老了。关于梦的记录,我是相信人老了确实会是那样的,就像人在临终前的回光返照,还像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亲情是相通的,挚爱的人永远在一起,什么都分不开。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苦难是财富,不是包袱。无论现实多么残酷,多么不公,只要仨人能在一起,能踏踏实实做学问,哪怕围坐在有一间陋室三人也能其乐融融。还有什么比一家三口一起吃饭,一起探险,一起做研究共开心的事儿呢?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许杨绛一生都是幸福的,因为她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亲情永远那么温暖,只是有人感觉得到,有人忽略了而已,人生路上不要走得太匆忙,停下脚步,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仨人幸福吧。

  关于附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些曾经属于三人的小幸福。其实生活从来不缺少美,不缺少幸福,只是我们太匆匆,好多美、好多幸福都在不经意间错过了。也许有一天,坐着摇椅在太阳底下,独自翻看老相片时,如电影般的过去,会让我们久久回味,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的回忆。

  我们仨,在一起,相守相助。你呢?

我们仨读书笔记9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

  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素的家常。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

  《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

  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光,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为浪漫,他们把痛苦化为诗歌,化为文字,朦朦胧胧,如文中的描写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条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称为“古驿道”的前途,老伴钱钟书的生命则似驿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驿道上行走,去追随,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树从绿叶成荫到枝寒萧瑟。

  如此往复,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经意间漂走,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进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这是杨绛写钱钟书去世前两年的手法。而女儿钱瑗的回忆就更是迷幻,她把钱瑗从患病到去世的所有过程编成了梦,通过梦的视角、播放、记叙。

  在古驿道上失散,离别,如文中描写:“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而文中一段对爱国的理解:“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爱国的我,被文字中所迸发的力量震撼,那种出自灵魂的震撼,这就是真正的爱国。

  人间没有永远,钱氏夫妇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了。只是他们让很多人羡慕,一生相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遥想?

我们仨读书笔记10

  字行间里充满着满满的暖意,感动和深深的爱意。

  在他们这个家里,钱钟书就像一个调皮笨拙的孩子,而杨绛始终守护着他的天性,成全了钱钟书的人生。最好的爱情是彼此成就对方,从此更加完美。

  《我们仨》字字句句都透着杨绛的贤惠和才华。读完不禁感叹,没有杨绛,就没有钱钟书。

  书中所说,每次钱钟书闯了祸,慌慌张张地去告诉妻子,杨绛都会说“不要紧,我会……”这一小段文字里,这是什么?是信任,是安全感。这五个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实,比那些火热撩人的.情话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贤惠,不一定是温顺如小鸟依人,在这里,贤惠是如高山般雄伟,深海般沉稳的胸怀和无微不至的守护。

  这是一种别样极致的浪漫,是无条件的信任与陪伴,是风雨同舟的成长,是内心无艰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样,静得听不到声响,却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们仨》,杨绛用朴素的文字记录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处处都彰显出她的伟大付出,字里行间无时无刻都透露出她的绝世才华。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样的赞誉只有她配得上。

我们仨读书笔记11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这种相似,就是央视主持人撒贝宁说的“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鸣需要一个词“懂得”。《我们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标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会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一段是最让我感动的,看似朴素简单的描述,可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家庭真的是很难得。“推开家门,把世事纷扰关在门外”,尽管也会遇到各种的难题和麻烦,但这一家人聚在一起总是开心快乐的,彼此关心,一起玩乐,其乐融融。

  杨绛在《我们仨》中讲到: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郁,人间也没有永远。是啊,这一家人也面临好多苦恼,政治、疾病的袭击,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拥有温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终是会更经得起生活的打压的。

  记得我准备结婚时,我身边的一些大姐就开始传授驯夫秘诀:“婚姻生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没收他的工资,每个月给一点零花钱,从经济上管死他。”,听得我心惊胆战,怎么感觉要上战场似的。但我确实不懂这些招数。当时新婚的我感觉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压,很多社会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给我来解,所以我真的很战战兢兢我怎么有能力管死对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我就赶紧想点别的。

  这次读完《我们仨》,我终于找到了新的体会,“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战场,而是游乐场。”

  钱钟书和女儿在家玩得不亦乐乎,“阿瑗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理,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瑗得意的说“当场拿获”。

  八十四岁的钱钟书要去“开会”,女儿还会编儿歌来给他壮胆“呼噜呼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我们仨读书笔记12

  昨晚夜灯下开始读这本书,黄色的光照进内页,情感就绪。然后却是发现几度快要读不下去,与书的情感僵局在第三部幸然自破。

  简单说一、二部:《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也许是因为九十二岁高龄创作,也许真是老人常做的梦,所以内容充斥着梦与现实的交叉。这本该在我的喜好里投篮命中,但又偏自小不喜杨柳花草类的修辞,加之目前所有教学经历里多和小学生接触,所以对此种写作手法及偏爱的感悟力很抗拒,看到会头疼,深感乏味。

  我爱直接的、尖酸的、深刻的。话里要藏只藏针,不藏风雪。

  第三部直到附录,尤其附录里钱媛的部分,很喜欢。第一次听到杨绛的名字,后面跟着“先生”二字,以为是个男性。像她和钱钟书这样的人,在我们自小的课本里已经被推到了不可企及的位置,又在生活年代之隔里加深了我这代人对他们的不甚了解,重点在不是很感兴趣,觉得不太会有共同语言吧。

  其实是心态偷的懒。年代更迭,但从无新事。钱媛的画和写信的语言活脱脱就是现在我们现在年轻人的感觉,很可爱。不免感叹生命易逝。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在外留学直至生子、回国……种种由一家二口再到一家三口所上演的'经历,都是我所羡慕的安静、不争的生活。如果,如果说某天我想要婚姻的话,那他们二人的相处方式是我羡慕的。如果又说某天想要孩子的话,那钱媛的性情也是我所向往的。更有“如果说”的例如父女关系、母女关系、女儿女婿、婆媳关系、爷孙关系种种。

  字里行间也曾透露他们年轻时的疯狂,但又读来始终恬淡静好。听过杨绛先生不喜张爱玲,不知真假,但就写作风格上,我肯定是极爱张的。可如果能选择一种人生去过,杨绛先生这本书降服了我。张的人生该是王家卫式的电影,不大哭也心闷。

  一些特殊时代下的经历,是读后理解最浅薄的部分。对历史熟知寥寥,也就难免自以为是的觉得亏欠,亏欠作者的深情书写。我不信书写者不渴求读者的理解,只是在那个年纪,无所谓了。她还是希望我们能一起陪她寻觅到归途的吧。她总是怕一个人的。

  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写的也不过如此(真实想法,并不傲慢),可是读到他们那么多的经历,有关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与人交涉中的大智若愚,教书育人,家庭教育……都深觉不易。他们好像总是在看书,几近榨干自己,但又说常会偷偷溜出去玩。让我感受到了学霸的碾压……于是更心慌,觉得自己浪费了很多年,虽然是从现在起弥补是最佳时期,也只是最佳安慰而已,浪费了就是浪费了,可惜之情无法消散。只求不过于影响本就脆弱的心态。也惋叹,一辈子都无法看完想看的书、听完想听的歌、赏完想赏的影视剧、走完想走的地方……这么说来,美好竟是多的。

  最后不要脸一句,我一直想写书或者写个现代诗集……还有剧本。不过也最多是有生之年系列了。钱钱对不起!始终自我质疑。

我们仨读书笔记13

  杨老的记叙方式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平铺直叙,情感起伏很少,但拦不住我就是看得停不下来,可能因为平淡文字中满溢的温馨、幸福还有和谐。

  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都不一样,我们大多数都只体验过父母的相处方式,这时候家庭生活和谐的重要性就无限凸显了。要多读书,才知道和谐的家庭是什么样,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家庭生活,我非常喜欢杨老的相处模式。

  每个人都不一样,绝不强求统一,生活习惯上,你虽然做的不合我意,但我尊重,绝不强求绝不埋怨,彼此安然;在不同的时候互相做好自己大人或小孩的角色,为对方考虑,互相扶持,没有什么事是谁必须做的,不要被世俗所定义的思维定势限制,我这样做只因为我愿意为你这样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情况下,只要陪伴着,就可以心无旁骛的'在生活中寻找乐趣,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和爱的人一起探索世界的奇妙,千万不要被工作、生活压力淹没了生活的乐趣;如果迫于现实无法在一起陪伴,也要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养成习惯,只待相聚时分享,再次成为最了解对方的人。

  杨绛先生理解钱老的孩子气,无论这么个大人物做出多么幼稚不可理喻,生活上有些弱智的事情,都觉得很正常,并且非常愿意为他做这些事情,可能是在杨老看来这就是钱老最迷人的地方,或者是他们的内在世界如此契合,以至于生活物质方面的问题都不再重要;但钱老对杨老也是极关心的吧。无论如何,能够培养出钱媛这样孝顺暖心的女儿,可以看出从小的家庭氛围绝不缺爱,多么温馨。

  慢慢体会,多看几遍。

【我们仨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书笔记11-10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01-21

我们仨读书笔记08-16

《我们仨》读书笔记03-09

《我们仨》读书笔记07-21

《我们仨》读书笔记07-19

《我们仨》读书笔记09-24

我们仨读书笔记09-23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