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2023-01-08 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书,有的人喜欢科幻无比的《哈利·波特》,有的人喜欢杀人案连连的《柯南》。而我,现在最喜欢的是《明朝那些事儿》。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想《明朝那些事儿》是本什么书啊?是历史书吗?多无聊呀!那我先解释一下,这是本历史书,但一点也不无聊!

  我还是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书的名字叫《明朝那些事儿》,这个大家是知道的。那它的作者是谁呢?是“当年明月”。这里大家千万别误会,他不是一个古代人,而是一个现代人,“当年明月”只是他的笔名。他真正的名字叫石悦,从小酷爱历史,尤其喜欢明史,因为他发现明史的人物最有意思,都是特立独行的人,个性鲜明;而且他写的历史情节生动,非常好看。好了,听了这段介绍,你也对这本书有一点了解了吧?

  那我为什么会找到我这个“好朋友”呢?这还说来话长。

  有一天,我在家里找我想要看的书,“《哈利·波特》我都看了10遍了,换一本吧!《柯南》也不新鲜……唉!家里的书我都看过了!”我的内心激烈地思考着,于是,我决定去一次图书馆。

  终于,在我的恳求下,妈妈抽出时间带我去图书馆。一进馆内,就看到好多书密密麻麻地摆放在书架上。我马上迫不及待地找书看。突然,妈妈笑眯眯地走过来说:“看看有没有《明朝那些事儿》?”终于,我在历史栏的书架上找到了它。当时心里还颇有些不以为然,我心想:历史书,没意思,说不定还能把人看睡着了呢。可是我又想,妈妈让我看的书应该没错,估计是本好书吧。于是我翻开了书……

  没过多久,我就和这本风趣幽默、把历史写得这么好玩儿的书交上了朋友!

  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书。

  你会不会也和它交朋友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2

  读书笔记一直是自己所不擅长的,甚至连这是怎样的形式也都不太清晰。无论如何,还是尝试一下。

  这几日读的书便是《明朝那些事儿》。这一系列在一段时间内被流传开来,好评不断,因为它的语言轻松活泼,以故事的叙述方法来写历史,读起来愉悦身心,雅俗共赏。并且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也有一定的批判和独到的看法。

  正因为如此,便找来看了。仔细读来,的确别有一番韵味。就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讲述他的故事的时候,就从多个角度分析。先是分析了当代的历史环境,继而表明了朱元璋被逼无奈而开始农民起义,最后逐步解决其它农民起义势力,从而建立了明朝。最后他开始从他一路的农民起义经历开始分析它所执行的严格的政治制度,如他制定严格限制的官员俸禄,谨防贪污,以及他对官员的不信任。他在位期间,屠杀了大量官员,并废除丞相制度。诸如此类的种种行为,都是因为他父母之死是由于官员的贪污造成的,所以就有了这些行为,他的分析和解释,使得历史的事件有规律和法则可循,并且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不失文学风度。

  继而可以来谈谈明成祖朱棣,他系是朱元璋之后第三位皇帝。但他不是正式传位的,而是从侄子朱允炆中夺权而来,因为生活在战火的硝烟中,懂得军事知识,世间百态,凄寒冷暖。最后篡位成功后因为自己是牟取得到的,所以心里不安,所以修改历史,修改自己的身世,并为自己的即位做出了充分的解释和辩解。还有值得一说的是,他因为记恨一位学者,把他连中三元的事迹从历史中划去了。此人就是黄观(可能大家并不知道此人)。朱棣是一个优秀的战将,他的军事实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他即位期间,严重打击了蒙古势力。但他的篡位的行为也被自己的儿子所效仿。这一代明君最终死于征战途中。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各有特点,在作者笔下,两位君主性格鲜明。能把事情叙述的如此通透清晰,实着不易啊!这部作品确有他的特色。我将继续阅读。如果你感兴趣,欢迎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3

  这个星期,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书以通俗小说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喜剧演员的幽默,来为我们展示几百年前的风风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这本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永恒的、催人奋进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戚继光抗击倭寇,不畏困难;支持着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延续了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杀头的危险,“抬棺骂嘉靖”——这种力量,叫爱国!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我有责”。我开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从拜读了《明朝那些事》后,我看到了张居正、徐阶、夏炎等人的爱国事迹,才真正懂得了爱国的含义,我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欢《明朝那些事》。因为,我从这套书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间的风雨飘摇,还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灭的精神,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沉淀,让后人为梦想不停奋斗、努力的精神。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生动幽默。也许有人说,历史不能幽默。但我认为,让老百姓看得懂的读着轻松的历史,才是优秀的历史书。

  《明朝那些事》,为你欢呼!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4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铁铉。他不过是一个书生,可是在面对朱棣的起义下,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往了前线,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带领着他们与朱棣展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普通的书生,就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说明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是啊,我想铁铉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我们去着想,但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就像外国文学家说的那样“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为一旦我们没吃的了,就会饿死。不说保卫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谈何国家?

  或许等我们拥有这个信念之后,我们的人生路会越来越顺畅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5

  感谢!感谢当年明月!

  读《明》前,我是个对历史毫无兴趣的孩子,不知道究竟是当年读书时历任历史老师心照不宣的古板无趣,还是自身本就对于历史不感兴趣,总之结果就是历史考试成绩始终徘徊及格线上一点点,永远是拉分科目,偶尔能考到80分以上,就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

  读《明》后,才首次知道原来历史可以很精彩,至少,可以让我这个理科生读起来很精彩。原来讲历史的人,也可以不是古板教条像个老学究一样的!

  另外,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自身的转变了。

  我的性格中有着很幼稚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很讲究黑白分明,世间万事万物,一定要分出个清晰的是非对错,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绝不存在什么中间地带。长大后这种极端的认知稍稍有了些许改进,可是我性格中另一部分幼稚的表现就是喜欢给理论找实践支持,没有活生生的案例拍在面前,就算我天天读《相对论》也不能完全彻底地接受“相对黑白”,而《明》就是那个活生生拍在我面前的案例。于是,我从一个凌厉极端的小孩子,渐渐心甘情愿地向着成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感谢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

  这是今年读的第二本大部头书籍了,也是我读的第二本关于历史的著作。作为理(借)科(口)生,我对中国历史几乎可以说是毫无所知,读完《万历十五年》,抱着补充历史知识的期望开始读《明朝那些事》,看着右下角的页码,真是有些望而生畏的,好在作者的文字幽默风趣,终究在20xx结束以前读完了。

  阅读过程是以一种读小说的状态进行的,加之没有功底,我没有什么深刻的体悟,读完,唯有一声叹息。世事轮回往复,于国家如此,于民族如此,于家族如此,于个人也如此。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所有沉浮,看似庞杂错乱,却都能归于佛家所言的两个字——轮回。我时常惊叹世间种种事与物都遵循着相似的盛衰的规律,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那就是气数,是命定的,是难以改变的。

  大家都说读史明鉴,看透了这些个道理,岂不就淡然了、坦然了?其实不然。理,确实是这么个理,但在沉浮不定的时世中,为己或为公,以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以坚定或不坚定的信念奋勇出击的人一抓一大把,因为成功喜悦,因为失败悲痛的也大有人在。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作者说,真正能做到读史明鉴的是圣人,而圣人确实是少数啊。所以一番感叹后还是继续闹腾。有意义也好,无意义也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7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公权贵族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理的演义。

  在第二部中,明朝经历了跌宕起伏,为世人所铭记。大明的发展史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了解历史的兴衰,对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明的发展与辉煌

  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似乎注定会为明朝带来辉煌。自“靖难之役”后,永乐便开始了他改造明朝的宏伟蓝图,而他正是有太多的规划与理想,也带来了不少烦恼——曾经的建文帝,或许是他的谨慎,派出大臣寻找他的下落,与此同时,他要确保自己的蓝图进一步实现,于是解缙开始为《永乐大典》奋斗,郑和开始下西洋的壮举,自己也以身作则,迁都北京,带领大军挥师北上五征蒙古,南下讨平安南。每一次的亲征,都证明了大名的实力,也正是有了用了的亲征,明朝才得以安定。他以自己的智慧及作战经验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风采,他正是一位出色的统治者。正如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生命结束再了北征蒙古归来的途中,一代帝王从此与世长辞!

  帝国的仁政与清明

  朱高炽在得到了杨士奇的支持后,终于还是顺利登上皇位,开始了他为期不长的执政史。在这期间,他曾纠正了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但“好人不长命”,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不到一年,但这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不久后,朱瞻基也开始也自己的奋斗,他曾在给父亲谒陵的途中,遇上了劳作的农民,从农民平淡的语言中,他看到了百姓的苦,能够体谅百姓,这也正是仁政。这对父子是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虽然没有永乐的宏伟蓝图,带兵征战的气势,但却出现了为期不长的“仁宣之治”。

  明朝的命运与决策

  “仁宣之治”结束后,明英宗在王振的误导下犯下一个有一个的错误,但王振却毫无分寸,带领神机营二十万大军再次出征蒙古,可兵多又有何用,王振一直在做美梦,从未为国家着想过,才导致了全军覆没,皇帝被俘。曾经屹立于世界的大明朝如今危在旦夕,但英雄都是诞生在千钧一发之时,帝国未来的拯救者——于谦,开始了力王狂澜,“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种行为举止的承诺,注定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危急时刻,于谦作为一国之首以不变应万变,坚守城池,永远无所畏惧,在的积极配合下,终于让他保住了这个曾辉煌一世的帝国。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创造奇迹。于谦有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最后的矛盾与争夺

  或许历史总少不了亲情的纷争,曾经的皇帝真的回来了,这让弟弟十分不满,也真是处在权力至上的年代,让他们不过亲情,永远都是做事做绝,他还囚徒自己哥哥,但最后垂死的他只能让出皇位,从此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一些人的命运注定从此改变。

  大明朝的兴衰成败,涌现出一代的风流人物,有人因此流芳百世,也有人从此遗臭万年,这就是不同的人生,这种人生不仅决定自己,也影响着国家。大明正是有了太多人的精心付出,一代帝王的英明,才会被现实的我们看到,让他在过去的历史中熠熠生辉。现实的我们,就时时代的选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流芳百世,但至少我们能及自己所能为时代做出贡献,能够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

  再看大明朝,确实感受颇深,他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照出的绝对是前方的光明。

  明朝,辉煌之时代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8

  《明朝那些事儿》用白话文娓娓道来明朝历史的点点滴滴,语言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细细读来,卷卷有收益。作者能把晦涩难懂的正史写得这么生动有趣,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文采、毅力和恒心。

  第一卷的主人公就是朱元璋,从他身上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是:每个人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心,但殊不知,每个人最最坚强的地方也是心,重要的是看我们是否有能力让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让我们心的力量变得强大。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朱元璋正是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没有被痛苦失败击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成功的将自己最脆弱的地方变成了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而陈友谅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他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武器是最强大的,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先进的武器,不是强大的舰队,而是,人心。

  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把生命中的磨难视作宝贵的财富,正是它们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坚强了我们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面对困难和失败,我们要勇于调整心态,让自己的内心更坚强,永不言弃,一路走来,你会发现收获很多。

  让课堂更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9

  今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章最后的名将——蓝玉。主要写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发起两次远征,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未对北元形成致命的打击,不断骚扰明朝的边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远征,蓝玉在历次正沙漠的行动中只是担任了几次配角。蓝玉是安徽远定人,是常遇春的内弟。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比任何人差。这次远征无疑给蓝玉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朱元璋同意了蓝玉的请求,给了他右副将军的位置,主帅自然是冯胜。蓝玉来辽东击破了庆州的重兵把守,纳哈出率二十万军队投降明军。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带兵远征北元,脱古思帖木儿丢下军队逃走,元军投降,北元灭亡。

  好词:明目张胆、朝思暮想、百般无奈、无处不在、瓦解、震慑、洋洋得意、狰狞、凶神恶煞、不共戴天。

  我欣赏的句子有:“其实他采取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本来在大都当皇帝的父亲被逼得搬了家,亲戚都被拉去吃牢饭,此仇实在不共戴天。”“这些明军士兵用恶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还大声呼喊,很快,更多的明军士兵围拢了来他们一看珍稀动物似的眼神注视着他。他很荣幸的成为第一个俘虏。”

  实现理想之后的蓝玉任意妄为,让朱元璋再次挥动屠刀。

  初一:江廷茵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0

  我喜欢历史,这次我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伟大,他从一个穷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个皇帝的故事,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别名朱重八,家庭出生为贫农,出生为公元1328年,逝于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历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贫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为刘德这个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为刘德放了12年的牛,后来天下大饥荒,朱元璋的亲人几乎全部饿死了,他只能去寺里当和尚。

  公元1344年,17岁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杂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渐渐缺了粮食,所以只好去化缘,说的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讨饭。在讨饭的途中,他受尽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讨饭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乡的皇觉寺里,继续开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饭,擦佛祖的金身,而且还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当时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还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闲。这些脏活累活当然由新来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从这一年开始,朱元璋就进入这一生中最光耀的时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驻守在濠州,但是他觉得在郭子兴这种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打天下,后来他的势力越来越强,打败了他争取皇位的最强敌人——陈友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帝号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却开始杀戮功臣。原因是因为怕他们造反,只留下了几个只会守,但不会进攻的武将。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逝世。

  朱元璋的一生十分伟大,但是到了最后,他杀戮功臣的事让我很不满,就是因为害怕自己王朝不稳,难道就像这样忘恩负义地杀戮?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1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我一直在想石悦的写书立场……好像从很久以前,人类对于自身过去的回顾与思考就从没有停止过,是不是因此便有了历史这词?

  《明朝那些事儿》给予我不少启示,当年明月曾在书中暗示过我们的社会生病了,也许不仅仅是我们的社会,然而做为中国的思想者,做为中国人的一分子,他必须首先为祖国着想。他很明白,今日之祖国出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必须早日解决……”

  “贫富差距?人民日益高涨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社会福利问题?不,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陷入了‘信仰危机’……”坐在电脑旁的他叹道,“看下那美丽的夜幕下,越来越多的忙碌着的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在每日机械化的生活和人来人往中消磨着自己的时间和生命。社会丧失了凝聚力,人心没有了向心力……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淡漠化,功利主义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比例……当我们的下一代完全迷失的时候,当我们的下一代完全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的时候,我们离‘崩溃’也不远了……

  他不是一位社会学家,没法像别人研究社会形态和社会问题一辈子这么下去,在接触到海量古籍资料的这十几年时间中,他细想笔下所记载着的无数人生,忽然可怕地发现到自己眼见着,一代代的人越来越迷茫,心中百感交集。人情的丧失和功利主义的抬头并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因为内心虚无的世界在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而带给人们的‘现实感弱化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避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背离现实……我们的社会已经病了……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我,朦胧中感觉石悦的立场,大概是想指引正在迷失的我们能够从此书中,找到一种平衡,找到一种契机,能够帮我们重新找回我们正在或者已经失去的东西,他提醒我们,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不仅在空想中,在现实中也一样存在……是信仰,是坚持,是一个人的纯粹!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权都会走一条道路:新生——发展——腐化——消亡——被另一个新生的政权所替代。这个周而复始的圈子已经在人类社会的头上盘旋了千万年之久。没有一个国家例外,没有一个政权例外。周而复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似乎就是历史的规律,没有一个国家和政权是长盛不衰,然而,每一次的政权的动荡都意味着一次人民的磨难,我们曾经付出了那么多的鲜血了,我们也曾经犯过许多类似,甚至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都会走同样的道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都要走上腐朽的道路,迎接我们的人民的是残酷的鲜血与战争的洗礼?为什么我们每一次都好了伤疤忘了痛,每一次都要在失去了和平后才知道珍惜生命?能否有一个方法,能够纠正一个政权,至少不要再犯前人曾经犯过的错误,不要在同一个问题上栽倒两次。我们的历史有太多的相似,只希望我们不要再重复曾经的错误……好吧,不啰嗦了,模仿当年明月的口吻说一句:其实办法是有的,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缺点可以改正,但人性的弱点无法避免。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2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断残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籍,那些重大的事件吗?不是,绝对不是。《明朝那些事》一书为我们诠释了:历史原来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一书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讲述了从明初至明末这段长达276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本书集结了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以及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

  我觉得在这段长达276年的明史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朱棣了,直白地讲,朱棣确实是一个恶霸无赖,他蛮横无理、脸皮极厚、六亲不认,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好皇帝,一个善于用兵打仗,身体之中流淌着好战血液的军事天才,一个独具慧眼,知人善仁的长者......,朱棣他就是这么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在一些正史上,对于朱棣一般都是负面描写的居多,但这本书让我们更客观、公正地去了解认识了朱棣。

  在朱棣在位期间,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他虽文化水平不高,却让人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册,流传千古的伟大书籍——《永乐大典》;他让郑和肩负着寻找建文帝与微服四海的使命七下西洋,展现出了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强而不欺、威而不霸;他多次率军平定蒙古少数民族,通过他极强的军事天赋,将鞑靼以及瓦剌打得是落花流水,为明朝边境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可能因为早年的征战经历,让他有些嗜血成性,在他刚当上皇帝时,做出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诛方孝儒十族!这也成为了他一直以来为世人所议论的诟病。

  除了朱棣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兄弟之间为了黄维德斗争。永乐年间,最激烈的莫过于朱高炽与朱高煦之争,战争虽没有硝烟,却叫一个惨烈。还有朱祁镇被也先抓走后,朱祁钰当上了皇帝,原本情同手足的兄弟俩顿时反目成仇,朱祁钰想方设法地想置其于死地。在感叹世事多变的同时,我心中也有一丝丝悲哀与愁绪,也许皇位如同吸毒一样,只会让人越来越上瘾。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历史其实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3

  我在暑假里看了一本书,名叫《明朝那些事儿》,深有感触。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记叙了从元末1344年农民起义,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崇祯帝在煤山自尽,明朝灭亡,近三百多年的历史。

  这本书里,刻画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完美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本色。其中,有横扫北元、战无不胜的传奇名将徐达、常遇春;有独揽大权,挟持皇帝亲征,最后在土木堡战败,皇帝被俘的太监王振;在北京保卫战中,挺身而出,挽救大明王朝国运的民族英雄于谦;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继光;还有抗美援朝,大败日军的李如松等等。

  这些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为国尽忠,让我敬佩万分;而那些贪官、小人,让国家衰败,让朝政混乱,贪污,为人所不齿,让人痛恨。这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仿佛就在我面前,与我交谈。

  但这本书并不像《明史》《明实录》那样枯燥无味。此书语言十分幽默。它以通俗的小说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为我们讲述了明朝的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认为最好的书。这样的文章,简直是亘古未有,多一个字是狗尾续貂,少一个字却又言犹未尽,文字表达几乎浑然天成,近乎是十全十美。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它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在生活中,我要以书中的伟人为榜样,为人要正直、守信,时刻激励自己要努力学习,将来长大要为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4

  刚看完第一步明朝那些事儿,把里面的人作为研究主体,可以发现,其实就是前期朱元璋带领一大堆将领攻城略地,后期朱元璋将他们一一屠杀的故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高度概括了飞鸟和良弓的前半生辉煌和后半生落寞。读完之后,不满足于现象的概括,而志在追求现象背后的根源,于是做了如下思考。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性格决定命运,在常遇春屠杀投降的士兵的时候,在常玉立了战功骄奢狂妄的时候。但是,真的是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吗?

  将所有的大臣作为一个全集,搜索他们的交集,会发现性格迥异,真正的共同点是——在前期打敌人的时候表现过于优秀,被朱元璋怀疑一旦自己不在,这些人要反起来,新皇帝hold不住。

  所以决定他们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结构性冲突。他们前期的表现,就决定了后期的结局,不管是清廉,或者腐败,总是可以找个借口干掉的。

  我想,唯一可能解决的方法大概也是从结构性冲突入手,只要将自己彻底废掉,变良弓为废柴,比如成功之后突然生活腐化,天天沉迷低级趣味。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5

  明朝的文官集团十分猖狂,朝政官员、皇帝的私生活,啥都要干预,尤其是言官,沽名钓誉,没事儿找事儿的太多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一个于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能臣,事成之后还要被一群“战时未见其功,闲时但见其骂”的小人们弹劾,心里真是愤懑难平。但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嫉妒心强的小人,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公道自在人心。下次去杭州,一定去于谦祠拜祭下这位在污浊世界里依然坚守操守的英雄。

  当年明月花了很大篇幅写徐阶,说他如何忍辱负重,斗倒严嵩为自己的恩师夏言报仇,我不敢苟同。严嵩掌权20年,下台的时候已经86岁高龄,在我看来严嵩的倒台更多来自于气数已尽,徐阶的所为不过是顺应形势。严嵩贪污,徐阶也不干净;严嵩的儿子受贿,徐阶的儿子占地;严嵩独揽大权,徐阶也是如此;但严嵩怠工,徐阶干活,所以徐阶比严嵩好得多。可是在严嵩掌权的那些年,他未替忠臣言一语、未救百姓于水火,所谓的隐忍等待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我更敬佩戚继光和胡宗宪这类人,在昏暗的世道下竭尽所能寻找救济天下的方法。

  还有张居正,他不是个道德品质多么高尚的人,他是个缺点很多的俗人。但他靠着自己的天资和努力,好不容易从平民爬到了最高位时,本可以占土地、聚钱财、养党羽,趁机搜刮一波,也为将来留好退路,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改革(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将矛头对准了能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给百姓带去了福音。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6-08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9-23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摘抄08-10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笔记07-04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01-24

《明朝那些事儿》的好句09-12

明朝那些事儿的经典语句08-23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800字11-25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笔记范文07-05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400字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