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范文1
为全面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全面构建各年龄段循序渐进、各学段螺旋上升、体现新时代特征和湖南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家庭学校共育、社会积极支持的劳动树人、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着力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二、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一)分学段优化课程设置
1.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低年级注重劳动意识启蒙教育,以日常生活自理、班级集体劳动、简单手工制作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卫生、劳动习惯养成,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初中注重增加劳动知识与技能,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普通高中注重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与创新实践。
2.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程,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开设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注重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校内外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严格遵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有关规定,不得借劳动名义违规组织学生实习实训。
3.普通高等学校。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也可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造性劳动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培育公共服务意识。
(二)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1.突出学校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足开好劳动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帮助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以体力劳动为主,课外劳动时间占劳动课程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二。要注重手脑并用、形式灵活,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积极整合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必修课程开设、学科(专业)渗透融合、课外校外活动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坚持落实学生值日、大扫除等制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各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应分级分类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根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要求和审查意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鼓励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开发“劳动+”农业、工业、文化体验、生态、科技、信息等特色课程。高等学校应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组织学生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
2.夯实家庭基础作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加强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利用衣食住行等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强化孩子的劳动意识,帮助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支持孩子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3.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支持劳动教育开展。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共同参与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实践场所,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条件。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通过主题党(团、队)日、少先队活动等形式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鼓励各地结合乡村振兴、文明创建、文旅融合等工作,以多元多样的方式丰富劳动实践。
(三)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1.推进综合评价。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开展平时表现评价和学段综合评价,加强对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综合考评。鼓励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参与制定学生劳动清单和掌握生活技能情况的评价办法。
2.注重记录写实与结果运用。全面客观记录学生各阶段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完整有效。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选择代表性的写实记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3.加强劳动素养监测。将学生劳动素养监测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调查,发布监测报告,并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三、切实强化劳动教育支撑保障
(一)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市州、县市区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和自有财力,以及通过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增加劳动教育投入,加快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基地),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因地因校制宜,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活动场所、实训基地。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探索建设智慧型和创造性劳动实践基地。各有关部门应鼓励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交流,支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且符合有关认定条件的企业,按程序申报省产教融合型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遴选建设一批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省级劳动教育实验县市区、实验校,打造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根据劳动教育需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人,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其他各学科教师要全员参与,分工协作,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聘请劳动模范、工匠人才、生产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和有一技之长的学校优秀教职工、社会人才等担任劳动实践特聘教师或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和教学竞赛。在各级教研机构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加强劳动教育研究与指导。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
(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各地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学校要强化劳动安全教育,通过教学演示、预防演习、开设讲座等形式普及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和安全风险,在场所选择、材料选用、设备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岗位管理,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银保监部门要丰富和完善学生劳动安全相关保险产品,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
四、着力抓好劳动教育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统筹规划,确保劳动教育的经费、场地、设备、时间、师资、课程等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劳动教育工作汇报,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
(二)加强分工协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抓责任落实的工作合力。教育部门负责制定劳动教育工作规划和基本规范,抓好劳动教育组织实施,开展劳动教育课题和项目研究;财政部门负责保障劳动教育相关经费;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在产教融合企业建设培育工作中推进劳动教育;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林业、水利、工业和信息化、国资监管、民政、体育等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负责提供劳动机会和场所,支持劳动教育资源建设与开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规范岗位设置,落实相关待遇保障;宣传部门负责宣传典型经验、营造舆论氛围。
(三)加强督导检查。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劳动教育职责、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劳动实践活动组织、教学指导等实施劳动教育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
(四)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发掘各地各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优秀案例,向全省进行广泛推介。积极推广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经验。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充分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地方丰收节等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一系列优秀的劳动文化。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更好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范文2
一、本年度的以来,全面贯彻新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通过实践参与劳动和劳动教技术课的讲授,收到很大的成就。
二、在实际劳动操作中,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态度。特别市去五虎山社区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表现出很多吃苦耐劳的学生。其中有初一一班的温小雅、徐可、吴月等同学。
三、每次公益活动中,特别市去立交桥打扫卫生活动中。也有一些学生争先恐后,争当文明先锋,其中有初一一班的丁波,陈乐等同学。
四、每次在学校参加集体劳动时,也有一部分同学表现出布怕苦,布怕累的吃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传授知识时,我注重科学性,结合当地的特点和资源,民族特点,选取本地区课操作的课题。在教师没有教材的前提下教师总结先做示范操作,做出样本,然后让学生模仿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六、每次教授课程做到了人人动手,个个创新。以班集体为单位的授课形式保证教师便于组织教学和集中掌握知识以及操作的连续性。
七、本学期的主要作品制作是以民间传统剪纸工艺品,吹塑纸精品制作礼品盒的设计与包装,立体纸型的制作,简单拉花制作,以及学生总结爱好的创作等小制作工艺品。
八、20xx年9月份我校进行了一次劳技作品比赛,评选出很多的优秀作品,获得区教委的表扬和学校的奖励。特别区教委的多次参观表扬,我校在劳动技术课程讲授中,走在全市的前面知识与劳动相结合。
九、对学生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坚持把教育方针贯彻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圆满的完成了总结本学年的教学工作。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范文3
校外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我校劳动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都具有集体活动。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在劳动教学中,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
总之,只要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范文4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本学期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技术教育: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摆正位子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2)教师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全班同学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5、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每天的值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值日小组,冠名"教室的美容师",把值日工作分配到人,落实到每组的值日组长,实行轮流值日;值日组长必须把值日情况做好记载,尽量记录做得好的同学,然后由组长对他们做出反馈奖励,提高组长的积极性;开展比卫生活动,每天放学检查教室环境卫生,好的小组奖一个五角星,每两天抽查个人卫生一次,好的个人奖一个大拇指,结果同个人考评结合起来;新书发到学生手中,便开展"包书皮比赛"。结合"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让孩子们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如穿衣服|、洗手帕、整理书包等。劳动竞赛不仅开展于校内,并可延伸到家庭,如配合家长制定劳动计划,放手让学生参加劳动,培养劳动兴趣。竞赛还应适时,如在"三八"妇女节前夕,开展"我帮妈妈……"活动,九月重阳节来临之际开展"我疼我的(爷爷)……"活动,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使他们懂得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范文5
为加快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结合海南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夯实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素质基础。
(二)总体目标。到2023年,我省劳动教育结构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规划设置全面完成,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专项教育与各科教学相融合,体现时代特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到2025年,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场地资源、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社会环境等符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
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立足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强化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能,体会劳动的光荣和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要结合地方特点,培养学生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需求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
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能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参加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和禁塑环保活动,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参加校园劳动和社区服务,初步体验简单的生产劳动,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学会与人合作。
(二)初中。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参加校园保洁美化以及社区服务性劳动,适当体验具有海南特色的不同形态项目的劳动过程,增加劳动知识和技能,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三)普通高中。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指导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选择合适岗位参加服务性工作,结合劳动教育和通用技术课程学习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四)职业院校。组织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生产劳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养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劳动自豪感。
(五)普通高等学校。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劳动教育时间要求,做好学分管理。结合公益性岗位和志愿者项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性劳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三、全面落实劳动教育的重点任务
(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完善大中小学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培养教育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研究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2.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设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3.开发完善劳动实践类校本课程。紧扣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借鉴国(境)外优秀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海南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打造劳动教育“特色印记”。大中小学要探索开发有关科学技术、海洋文明、生态保护、红色记忆、农耕劳作、民族文化等劳动实践特色课程,在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田园课程建设;依托全省11个重点园区和省内高校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方面的创客教育;依托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发航天科技科普和体验课程;依托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发热带生态农业示范教育课程;依托文化旅游园区、革命历史纪念场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文化场所,开发综合性劳动教育系列课程。
4.强化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开渔节、志愿者日等,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大中小学要制定劳动常规、明确学期劳动任务清单,组织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引导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劳动态度;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探究与实践”板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职业体验,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劳动技能训练相结合。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安全和敬业精神教育,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相融合,围绕创新创业开展体现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
(三)强化日常家庭劳动教育。重视孩子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帮助孩子系好劳动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利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教会孩子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积极参与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培育优良家风;积极参加学校(家委会)、村(居)委会等组织开展的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经常与孩子一起参加社会公益劳动,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引导孩子养成从小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四)大力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注重把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大中小学每学年要设立劳动周,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要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体劳动。高中及以上学段要利用寒暑假走向社会,参加生产劳动锻炼。大中小学要统筹规划学生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职业体验、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作为校外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落实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和要求。鼓励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劳动教育交流,探索建设一批国际化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五)探索构建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及相关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升级改造全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拓展平台管理范围,突出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完善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设立素质拓展学分,把“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依托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各学段劳动教育评价档案管理系统,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建立公示和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四、大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
(一)多措并举建设师资队伍。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推动中小学、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建立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承担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教学任务。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可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辅导员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专项培训,提高劳动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鼓励学校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加快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二)健全经费投入机制。科学统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大中小学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
(三)完善劳动实践场所。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研学旅行基地、应急综合演练基地以及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训基地等场所开展校外劳动。职业院校实训场所要向普通中小学开放,共享劳动实践资源。有条件的市县要建立劳动教育基地,配齐基地相关人员和设备,实践场所和劳动基地推行开放共享机制。学校可在校园内部利用已有场地新建或改建劳动教育场所。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等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和提供劳动实践场所。
(四)全面提供专业支持。在全省教育科学规划、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支持劳动教育研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和指导,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为教研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经费支持。创办一批试验学校,注重开展跟踪研究、行动研究。举办论坛讲座,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整合线上线下劳动教育专业资源,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五、切实抓好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社会宣传和资源利用等问题,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省直有关部门要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各项任务。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提供条件保障,加强管理指导,推动劳动教育的科学实施。
(二)建立协同机制。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的协同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大中小学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落实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各项要求。乡镇、社区等基层单位要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便利和支持。行业企业、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业务指导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新闻媒体要注重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广泛宣传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努力营造实施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落实安全保障。制定劳动教育安全管理办法,探索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各级政府要强化领导责任,对劳动教育安全防控工作常抓常管、抓细抓实。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坚持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化解。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组织劳动实践活动要科学评估安全风险,认真排查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四)强化督导检查。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加强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的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有序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开展常态化评估监测和检查指导,进行科学分析和及时反馈,推进劳动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开展。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范文6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现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传承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主动适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新方法,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时代性,健全劳动教育协同机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更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劳动教育协同落实机制
1.强化党委政府的统筹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宣传部门负责宣传典型经验、营造舆论氛围,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在产教融合工作中推进劳动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等部门负责支持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民政部门负责配合教育部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劳动教育,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劳动教育相关经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指导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负责组织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劳动教育活动。
2.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根据年龄段特点,引导孩子尽可能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参与劳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周家庭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依托城乡社区教育机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家长学校、家风家教实践基地等,建立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服务站点,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家长掌握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鼓励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开发家庭劳动教育清单等方式,落实家庭劳动教育基本责任。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育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收获快乐。
3.落实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统筹优化课程设置,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积极整合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教育内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抓住关键环节,通过开设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渗透、课外校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或劳动月。
(二)分段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1.小学。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低年级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开展简单手工制作,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小学中高年级要围绕劳动习惯的养成,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参与家居清洁、校园保洁、社区环保、手工制作等劳动,学会和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
2.中学。初中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中不少于6个必修学分。初中阶段要围绕职业启蒙,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家政学习、社区服务、职业体验、适当的校内外生产劳动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勤劳俭朴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普通高中要围绕职业体验,以日常生活劳动、大型赛事服务、真实生产劳动体验、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3.职业院校。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围绕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服务劳动、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运用专业技能、依托实习实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发挥劳模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信念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观。
4.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重点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劳动活动,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围绕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以实习实训、专业服务、义务劳动、公益志愿活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为主要内容,结合“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行走课堂育人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参与应对重大疫情、灾害等活动,注重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积累劳动技能和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培育勇担时代使命、勇于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三)统筹配置劳动教育资源
1.丰富校内资源。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实训基地。中小学要进一步挖掘校内日常学习、生活等场所的劳动教育价值,充分利用劳技室、实验室、课程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条件,丰富校内劳动教育资源。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同时依托实习实训场所建立职业体验中心,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普通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利用工程训练中心、众创空间、创新实验室等平台,积极建设智慧型和创造性劳动实践基地。全省每年认定省级职业体验中心100个、省级创造性劳动实践基地30个。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学生的日常校园活动,设置学生可以胜任的校内劳动岗位,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加大勤工俭学经费投入。
2.拓展校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校外综合实践实训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匠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搭建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平台,扩大校外劳动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企业安排岗位接纳学生实习实训。鼓励支持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劳动实践基地。支持各地结合文化传承、文旅融创、特色小镇、智慧农业、美丽乡村、文明实践等项目载体,以灵活多元的方式开展劳动实践,形成行业特点、地域特色。省、市两级每年认定一批学工、学农和服务性劳动实践基地。支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相关企业申报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符合条件的享受相应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优惠政策。
3.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以县为主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机制。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百千万”工程。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不同专业特色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互补共享机制。依托“名师空中课堂”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立“劳模工匠进校园”常态化工作机制,组织研发优质课程,充实劳动教学资源,促进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劳动教育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
(四)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配齐配足劳动教育教师。建立满足需求、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和教研员队伍。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鼓励聘请当地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相关行业专业人士、劳动模范、企业师傅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设置荣誉教师岗、实践导师岗,多渠道配备兼职教师。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动员少先队、共青团、党支部以及学生社团等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2.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研究制定不同学段劳动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专业标准。强化每一位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责任,增强意识、明确任务,与所教课程融合实施。支持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将劳动安全教育等纳入培养培训课程,建立20个左右省级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专项培训。将劳动教育纳入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大赛内容。探索建立德育、体育艺术、心理健康教师与劳动教育教师融合培养培训新机制。
3.建立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将劳动教育履职情况纳入教师职务评聘和教育教学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完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职称评定办法,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开展劳动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评审,保障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晋升权利。
(五)全面开展督导评价
1.实施劳动教育督导制度。各级政府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把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的规范性、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等进行督查和指导。
2.开展劳动教育监测和评价。制定劳动教育监测评价标准,支持各地建设数字化监测平台,开展过程监测与评价,定期发布学生劳动素养监测报告。探索实施劳动教育学分制,研究制定劳动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相关办法。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出台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明确实施劳动教育的机构和人员,统筹规划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各地规划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至少向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汇报一次劳动教育情况,研究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健全投入机制
以县为主加大政府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经费投入的统筹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健全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
(三)注重安全管理
各地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师生劳动安全教育,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及时排除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加强劳动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建立劳动实践场地安全应急制度,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强化宣传引导
广泛深入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创建一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范围。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范文7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新时代我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积极探索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和浙江辨识度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全面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开放协同的新时代浙江劳动教育体系,大力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浙江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必要的劳动能力、发展基本的劳动思维、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教育重点。根据教育目标,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结合劳动新形态、产业新业态,有目的、有计划、项目化地组织不同学段的全体学生参加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亲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实现价值体认,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基本公民素养,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小学:注重学习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主动分担家务,学会日常生活自理,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使学生养成卫生、劳动习惯,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
——初中:注重增加劳动技能,以家政学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为主要内容,兼顾校内外劳动教育,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普通高中:注重丰富职业体验,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职业院校:注重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依托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普通高等学校:注重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创业,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使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建功立业的劳动情怀。
二、实施路径
(一)推进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
1.推行日常生活劳动清单。各地应围绕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推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必会项目清单,其中小学、初中生每学年必会项目1—2项,实行家校联动评价,做到人人过关。鼓励探索推出日常生活劳动引导项目清单。各地要在20xx年秋季开学前推出日常生活劳动清单。
2.落实家庭劳动教育要求。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
3.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大中小学全面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每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开设实践体验性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4.用好学校劳动教育教材。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实践导向、理论支撑、五育融合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用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教材,落实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国家教材。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类教材建设。
5.办好大中小学劳动周。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周宣传教育。每学年的中小学劳动周由各地教育部门确定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劳动月形式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劳动周可安排在学年内或寒暑假,以集体劳动为主,小学以校内及学校周边为主,中学、高等学校以校外为主并兼顾校内外。
6.落实好校园内日常劳动。大中小学生要做好教室、寝室的值日值勤、清扫保洁、收纳整理等日常劳动,自觉参与校园公共设施场所的卫生包干、绿化美化、垃圾分类等义务劳动和管理服务,让学生逐渐成为校园劳动的重要主体。
7.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举办劳模工匠宣讲、各行各业技能讲授展示等进校园活动。用好社会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志愿者日等节假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劳动文化。
(三)推进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
8.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组织大中学生深入工厂、田间等劳动场所,参加力所能及的学工、学农生产劳动,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体认劳动创造价值。深入高新企业、科研院所等技术与工程领域,让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等,在生产过程中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的光荣和伟大。
9.组织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组织学生参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性劳动,参加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利用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支撑保障
(一)劳动实践场所建设
1.多样化建设劳动实践教室。编制省普通中小学劳动实践教室装备指导意见,重点研究制定劳动综合实践、家政等通用性劳动实践教室及木工、金工、电子电工、建筑模型、传统工艺等主题劳动实践教室的装备指导意见。完善学校建设标准,至20xx年,普通中小学均配建劳动实践教室。鼓励建设流动的劳动实践教室。因地制宜利用校内及学校周边场所建设开放式的劳动实践教室。
2.多形式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构建涵盖考察研习、操作训练、项目实践、榜样激励等功能的校外劳动实践场所,丰富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各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分类公布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县(市、区)均建有综合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到20xx年,公布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300个,满足中小学多样化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需求。普通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公布一批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争创一批国家级基地,满足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实训、实习和开展创新性劳动实践的需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促进劳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配备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建立满足需求、专兼结合并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普通中小学在教师编制总量内按需要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师。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际需要配备劳动教育师资。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鼓励聘请当地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劳动模范、企业技术精湛员工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设置荣誉教师岗、实践导师岗,多渠道配备兼职教师。探索建立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教职员工作用,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4.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研究制定不同学段劳动教育标准。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专项培训。将劳动教育纳入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内容。省、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支持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劳动教育研究机构。
5.建立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将劳动教育履职情况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育教学考核内容。建立符合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特点的考核体系,完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职称评定办法,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三)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建设
6.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要加强经费统筹,支持劳动教育,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完善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按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施、师资聘请等需要。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7.健全劳动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中小学劳动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统一为中小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以安全、适度为原则,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强度、时长,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8.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学生掌握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为重点,通过平时表现评价、学期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客观记录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项目达成情况、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完成情况、参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情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用好评价结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在学校招生自主测试环节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9.建立以展促育、以赛促劳示范机制。在大中小学普遍开展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在高中和大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大赛,探索开展区域性中小学生劳动竞赛。
四、组织协同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和部门职责,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教育部门要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和行动方案,具体推动学校落实劳动教育主体责任。
(二)加强各方协同。发展改革部门将劳动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机构编制、人力社保、财政部门做好劳动教育师资、经费保障。经信、科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国资监管、体育等部门要积极协调企业公司、农场场馆等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工会及行业组织要积极推动劳模工匠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民政、共青团、妇联及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部门和单位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加强劳动安全的监管和指导。
(三)加强督导评估。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情况及学校实施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普通高等学校分类评价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将支持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事项。
(四)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总结推广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范围。按有关规定褒扬激励劳动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范文8
历时九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主要就是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刚才,大家听到了整个活动情况的通报,表彰了六个成绩突出的班级和90名优秀学生,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请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他们,同时,也希望我们这次还做得不够好的班级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查找自己的问题,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激情,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光彩夺目。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在课程计划中也规定初中学生每年应该有144学时的劳动教育课,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可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在近20年的中国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已逐步走出了校门,目前,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强烈的呼声缺少劳动教育是中国目前教育中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失业?就是因为我们的劳动教育没有跟上,在人们心目中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多数青年人,鄙视劳动,厌恶劳动,把自己看来太高,都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从基础做起,其实有很多人,他根本就不会做事。中国真的没有就业岗位吗?根本不是。
我们应该知道,劳动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一个不能劳动的人,他只能寄生一生;一个不愿劳动的人,他只能乞讨一生;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他只能贫困一生。劳动只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简单劳动开始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他连简单劳动都做不好,那么他还哪有能力做复杂劳动呢?所以,在这里,我请同学们记住,你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全面打基础的阶段,你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劳动锻炼的机会,从简单的劳动做起。
首先,我们应该做一名愿意劳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珍惜目前的大好时光,把学习搞好。我们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学习成绩也是检验我们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吃苦精神。
第三,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劳动。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聪明起来,心灵手巧起来,就是让自己成人以后会劳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有,让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相关文章: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通用6篇)11-01
劳动教育开展意见报告范文(精选5篇)11-03
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意见报告(精选5篇)11-04
大中小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意见报告03-18
2022劳动教育意见报告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