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

2022-11-04 报告

  在某些事情不明真相时,我们通常要进行细致全面的调查,最后用调查报告将调查成果展示出来。怎样写调查报告才规范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1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农业农村工委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6个乡镇(街道),实地视察部分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其建设项目。召集10个相关部门和东、中、西片12个乡镇(街道)及部分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台风“利奇马”过后又走访了两家农业企业,广泛收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去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由50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出台五年实施意见,召开千人大会,保障资金要素,部门乡镇联动推进,以精品示范带打造和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12条示范带规划并分期实施,突出抓好24个产业带项目建设,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资11.75亿元。其中,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示范带在去年通过温州市考核验收,山水雁楠等5条示范带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市政府启动了我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乐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铁皮石斛、茶叶、笋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主导特色农业在各示范带得到蓬勃发展,雁荡山铁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园会;成功打造了下山头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大荆镇被列入2019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三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300多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共创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4个、达标村161个,温州美丽乡村标杆乡镇2个、样板村3个。四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温州“三位一体”典型合作组织,建立了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并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五是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坚持“项目为王”,依托“党建联盟”,多渠道推进村集体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增长21.26%和21.67%。去年,示范带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消费6000万元。同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示范带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覆盖到的乡村较少且大部分位于乐清东部,面上其他乡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带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带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标限制,租地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后续维护资金压力较大。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除铁皮石斛等少数产业外,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加、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办公楼或者旧厂房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超强台风“利奇马”给灾区种养业造成重创(全市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5.3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7.12亿元),非洲猪瘟使养猪业伤筋动骨。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乡镇街道建城区之外的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此外,调研中反映较多的还有: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不到位,常态化活动难以持续。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利奇马”台风造成的惨重损失呼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保险公司要提高保额,降低保险费率,并合理及时足额理赔,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全面振兴。示范带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镇街道和村居,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如虹桥等几大集镇要设带设点,中雁绿道示范带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盖到的地方,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示范带成果,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乡镇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示范带、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各级政府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村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经济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全域美”。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国土规划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市域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继续抓好截污纳管扫尾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同时,示范带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2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近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4

  一、xx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xx市农村金融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完善的过程,初步建立起以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截至2020年xx月末,全市共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xx发展银行)x个、商业性金融机构(xx银行、xx银行)x个、合作性金融(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xx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xx个。

  经过xx多年的改革和发展,xx市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xx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惠民的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信贷服务。如农行“连贷通”、邮储银行“小微易贷”、农信社(农商行)“乡村振兴贷”、工行“网贷通”以及建行“税易贷”等产品,有效发挥了金融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作用,有力支持了春耕备耕、粮食生产和收储制度改革以及水电气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截至2020年x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xxx.xx亿元,较20xx年末增加xxx.x亿元,增长xx.xx%。“十三五”期间,xx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不断增强,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满足了涉农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

  (三)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不断推进。20xx年以来,按照《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级联社分批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发〔20xx〕xx号)要求,xx市分四批完成了x家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工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二是xx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相继成立。中国农业银行xx市县两级分支机构相继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明确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县域+涉农”的职能边界,对推动“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农村抵押物范围不断拓宽。为解决农村抵质押物不足问题,20xx年,xx县、xx县被xx省列为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重点县。20xx年,xx县被列为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两权”等抵押范围的扩大,为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资金投入,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四)农村金融生态不断优化

  一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x月末,全市农村地区银行网点xxx个,布放ATM机xxx台,POS机具xxxxx台,农村人均持卡量x.xx张。二是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近年来,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深入推进“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全市采集农户信用信息xx.xx万户,占全部农户数的xx%。共评定信用户xx.xx万户,信用村xxx个,信用乡镇xx个,占全市xxx个乡镇的xx.x%。xxxx年,全市共有x.x万户农户享受到了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和优惠利率,金额达x.x亿元,平均利率x.xx%,为农户节约成本约xxx万元。三是金融消费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人民银行按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情况进行评估,20xx年度全市评定A类机构x家,B类机构xx家,C类机构x家。同时,持续加强现场来访投诉咨询人员的接访和xxxx投诉咨询电话及时分处办理。2020年办理xxxxx投诉xx起。

  (五)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扶贫、民营小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一是确保人总行新设的两项直达实体工具落地见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xx中支通过灵活运用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和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题。截至xxxx年xx月末,通过“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成功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x.xx亿元再贷款资金支持,排名全省第三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金额x.xx亿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延期激励资金xxx.xx万元,排名全省第一位。二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xxxx年x次定向降准,增加法人金融机构可贷资金xx亿元;xxxx年x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x.x个百分点,为全市法人金融机构释放资金约x.xx亿元,有效增强了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三是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的运用不断强化。xxxx年以来,全市人民银行累计投放支农(含扶贫)再贷款资金xx.xx亿元(含展期),xxxx年xx月末,全市支农(含扶贫)再贷款余额xx.xx亿元,有效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三农、扶贫、民营小微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缓慢,金融发挥作用渠道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因辖内农村区域广且分散,农村地区资金交易量少、交易不活跃,涉农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投入收益低,导致金融机构布点和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当前xx市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为xxx个,远少于xxx个行政村的数量。二是农村地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加之交通不便,农村地区的电信网络建设普遍落后,信号差、网速慢、费用高、用户体验不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二)农村产业发展不强,金融发挥作用支撑不足

  xx市地处滇中腹地,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市。从农村产业来看,主要为烟草、蔬菜、种养殖,缺少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高。从层次上看,大多数农产品属于初级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生态农业以采摘、休闲和观光旅游为主,对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利用较少。同时,农村主导产业同质化明显,竞争比较激烈。产业发展不强导致金融资源缺少支撑,难以有效落地。

  (三)风险缓释机制不完善,金融发挥作用动力不足

  一是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全市共有融资担保有限公司x家,但正常开展担保业务的只有xx市融资担保公司x家,由于在县域一级尚未成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难以有效满足融资担保需要。二是农业保险广度、深度不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抵押贷款大多用于种植及收购农产品,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波动,借款人的经营风险将迅速转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xxxx年,xx市人均保险密度xxxx.xx元、保险深度x.xx%,分别低于全省(人均保险密度xxxx元,保险深度x.x%)xxx.xx元、x.xx个百分点,低于全国(人均保险密度xxxx元,保险深度x.x%)xx.xx元、x.xx个百分点。三是没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或风险补偿机制形同虚设。当前,xx市仍有县市未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即使已经建立的县市,也存在贷款出现不良难以代偿的情况。以扶贫小额信贷为例,截至xxxx年x月末,全市扶贫小额信贷余额xx.xx亿元,出现不良贷款xxxx万元,但只有x.x万元实现代偿,代偿率x.xx%,风险收益不对等制约了金融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四是尽职免责制度未有效落实。当前,虽然各类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完善和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尽职免责证明过程和材料较为复杂,“尽职免责”制度难以有效落实和发挥作用。如xx市内某商业银行共有职工xxxx多人,仅xxxx年就对xxxx人次进行了问责,给予xxxx人次经济处罚,处罚金额xxx万元,平均每人问责x.x次、罚款xxx元。另一商业银行成立近xx年,历史上仅有x个人实现尽职免责。在终身追责的背景下,信贷人员惜贷惧贷的心理普遍存在。

  (四)农村产权配套政策缺失,金融发挥作用平台不足

  虽然“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契合了县域经济主体的资源及银行贷款条件,融资主体可利用林权、农房等资源作抵押申请贷款,但是与农村产权相关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相关的体制、机制和平台缺位,导致确权不易、评估缺失、风险突出,运作流程不顺畅,参与机构权责划分不明晰,抵押贷款发放工作受到制约。以武定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为例,截至xxxx年x月末,试点近x年来,武定县农房颁证率仅为xx.xx%,农房抵押贷款不良率x.xx%,高于全市不良贷款率x.xx个百分点。

  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一)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经济金融互惠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结合xx市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区位优势及资源禀赋特点,选准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巩固和扩大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如xx县“特色芒果”、xx县“冬早蔬菜”、xx县“xx壮鸡”、xx县“xx猪”),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研究成果转换,提高种养殖科技含量,推动农村产业走差异化发展、科技化发展、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之路。在培育农村产业、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实施“回家工程”,发展“归雁经济”,吸引各类人才向农村回流,让农村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二是推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两权”交易平台,依托不动产登记中心平台,统一规范管理农村产权市场交易。为实现抵押、担保、转让和银行贷款抵押物处置、抵押权实现创造条件。三是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效能。落实涉农贷款新增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和激励金融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打通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实现政策性担保机构xx县市全覆盖,建立完善“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农业保险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力度,稳步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在保供给,切实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政策性担保服务。

  (二)从监管层面来说,要加强激励引导,调整优化考核机制

  一是支持和助推产业链金融发展。不断完善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面向农业龙头企业的推广、对接和运用,整合农业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和农户信用,破解小企业和农户抵押物不足难题,为上下游不同的主体提供链条式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加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及时给予商业银行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大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三是推动惠农、便民支付产品创新。立足农村地区群众支付需求,拓展政府电子支付平台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的覆盖面,推进支付资源全民共享,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四是健全差异化激励机制。以正向激励为导向,从业务和机构两方面采取差异化监管政策。对县域一定比例存款用于当地贷款考核达标的、贷款投向主要用于“三农”等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机构,其新增支农再贷款额度,在支农再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下浮。适度提高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落实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的监管考核要求。

  (三)从银行层面来说,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加快完善尽职免责相关制度。探索制定行业统一的尽职免责操作细则,出台更为明确的标准化流程和模板。建立尽职免责保证制度,组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责任认定第三方仲裁机构,使基层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在被追责时有上诉渠道。二是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重点,加大和优化商业银行网点、ATM、POS机在农村地区的布局,在未设立网点的地区,通过设立助农金融服务点延伸服务触角,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渠道。三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季节特征,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积极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推动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信贷业务,依法合规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四是做好金融消费者教育与金融知识普及。探索设立乡村金融宣传员,开展“金融夜校”进乡村活动,对村组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等就防范金融诈骗、惠农金融产品、手机银行使用、个人征信报告、投资理财知识等内容进行培训,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带动更多农户了解金融、熟悉金融,进一步增强农村地区的整体金融意识,优化信用环境,减少失信行为。

  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5

  党的十九大以来,xx县积极探索创新“党建+金融”制度,通过以党建引领发展,以金融助力党建的“协作共赢”模式,走出了组织“牵线”、金融“搭台”、党群“唱戏”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让金融“活水”更加精准地注入到乡村振兴领域。

  一、背景起因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后,中央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一2022年)》等文件,将“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长江、赤水河交汇处的xx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急需金融活水、金融服务供给薄弱,农民“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等问题,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党建+金融”制度,加大了金融支农力度,充实了经济发展血液,使金融“活水”精准注入到乡村振兴领域,切实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牵线”,打造党建引领体系。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建强金融服务阵地。针对金融服务乡村主动性不高、信息不对称、农村群众获得感低等现实问题,推进xx农商银行、建行xx支行业务党支部与产业联合党委(或村党支部)深度合作,成立产业联合党委金融服务党支部。按照党支部阵地建设相关规范,共建服务阵地,确保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与金融资源高效精准对接,实现 “1+1>2” 的效果。二是鲜明政策导向,把准重点投资方向。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和“9+3”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建立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出台《关于深化产业党建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xx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担保贷款管理办法》《xx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引导金融资本精准流向。财政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建立财政、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财政在“三农”领域的重点投资方向、奖补政策,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三是突出制度导向,完善工作保障体系。建立xx农商银行党支部与产业联合党委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成效、发掘问题、共商举措。与建行xx支行签订《“第一书记振兴贷”合作备忘录》《“党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等,强化工作协作。

  (二)金融“搭台”,拓展金融发力渠道。一是“书记坐班”优化信息服务。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在共建村、产业联合党委设信贷工作室,利用村、产业联合党委信息公示栏对农商银行、建行xx支行的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农户评级授信结果等服务信息进行公示。金融第一书记定期在信贷服务室开展现场办公,接受群众关于金融问题的咨询答疑,加强贷款政策和信用知识宣传,培养农户诚信意识,为金融贷款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打牢基础。二是“点位代办”简化业务流程。优化金融业务服务,依托每个行政村的金融联络员,大力完善线下服务设施,设置助农金融服务代理点196个。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共同防范风险等措施,让产业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村集体公司等足不出村就可办理账户查询、转账、支取涉农补贴、小额存取款、贷款等基础金融业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掌上金融”打破时空限制。优化金融产品服务,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等新型移动金融产品,产业群众通过手机便可实现线上贷款、还款等服务,全面弥补线下服务短板,让群众享受到24小时全时段无障碍金融服务。

  (三)党群“唱戏”,推进金融普惠乡村。一是金融支部助振兴。通过产业联合党委金融服务党支部搭台,发挥xx农商银行的纽带作用,推进银行、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群众四方联动模式,面向专业合作社、产业群众、村集体公司推出“产业先锋贷”。目前,已向荔江镇柿子田村集体公司等发放“产业先锋贷”8000余万元。二是第一书记助振兴。以共建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金融联络员为桥梁,推动金融资源向重点乡村聚集。瞄准xx县荔枝、真龙柚、花椒等特色产业精准发力,推出“第一书记振兴贷”,构建“第一书记+农户+建设银行”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模式。通过第一书记牵线联络,建行xx支行放贷,产业党员和群众可实现“零距离”贷款。目前,发放“第一书记振兴贷”300余万元。三是产业大户助振兴。以“月月进党校”为载体,金融服务党支部与村“两委”联办金融学校,邀请产业大户为产业群众分享贷款助力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效,同时定期举办金融知识、农业生产知识讲座,将金融服务延伸于金融之外,以扶智助振兴。

  三、取得成效

  通过创新“党建+金融”制度,有效盘活了农村金融资源、推动了产业发展、增强了内生动力、强化了基层党建、提升了金融服务质效,切实加快xx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一是建强了服务阵地,引入了金融活水。根据行政村发展定位,按照“不转组织关系”“不领报酬”两不原则,向全县196个村全覆盖选派“金融联络员”,向67个重点村派驻“金融第一书记”。同时2021年以来,通过组织牵线,xx农商行与建行xx支行累计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小额信用贷款602笔、9000余万元,助力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等特色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激发了内生动力,引领了文明风尚。充分调动了农村创业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能人、本地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自我创业致富的同时激发了群众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金融知识、农业生产知识讲座50余次,同时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群众向善向好,整个农村社会信用意识全面增强、信用文化日益浓厚。

  三是提高了服务意识,增强了服务能力。“党建+金融”为基层组织提供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有效抓手,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同时各级干部通过走村入户交流、主动为农民创业经商贷款牵线搭桥等,在密切联系群众中不断提高了服务意识,增强了服务能力,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

  四、几点启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前,xx县所探索创新的“党建+金融”制度,便是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找到金融活水的有效途径。

  一是“思想认识”催生“党建+金融”应运而生。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工作要义,探索思考以党建引领发展,以金融助力党建模式,创新“党建+金融”制度,不断增强做好“党建+金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实现参与主体多方共赢、地方发展活力迸发、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综合效应。

  二是“党建联盟”凝聚“党建+金融”强大合力。找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与切入点,成立产业联合党委金融服务党支部,建立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产业联合党委金融服务党支部搭台,推进银行、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群众四方联动模式,同时瞄准特色产业精准发力,构建“第一书记+农户+建设银行”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模式。以“月月进党校”为载体,金融服务党支部与村“两委”联办金融学校,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

  三是“能力提升”激发“党建+金融”作用发挥。积极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充分发挥“书记坐班”“点位代办”“掌上金融”等实际效用,不断提升“党建+金融”服务能力,大力完善线下服务设施,优化金融产品服务,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等新型移动金融产品,同时设置助农金融服务代理点,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共同防范风险等措施,助力乡村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6

  乡村资金“喊渴”,基层金融服务供给难以到达“末梢”,农村“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并存。今年以来,富新镇积极推进十大微改革项目,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索抓金融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立足“党建引领、资智赋能、政策到底、服务直达”四维模式,释放“党建+金融”叠加效应,促进金融与产业发展双向联动,开创政银村多赢局面。

  一、背景起因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后,中央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一2022年)》等文件,将“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富新镇地势平坦,耕地众多,作为传统农业大镇,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急需金融活水、金融服务供给薄弱,农民“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等问题,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党建+金融”制度,加大了金融支农力度,充实了经济发展血液,使金融“活水”精准注入到乡村振兴领域,切实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二、主要做法

  “背靠背”授信,备足群众致富马力。农村地区有较强的金融需求,但由于村民缺乏抵押物,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为此农商行富新支行特组建由该行业务骨干、村民小组长和德高望重的党员代表组成的背靠背授信评议小组,根据村民家庭生产经营情况、家境人品、社会评价以及有无不良嗜好等多个指标,“背靠背”打分开展评级授信工作,力求做到严格标准、客观公正。根据评议分值给村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匹配不同额度的信用贷款,较好地满足了农村地区贷款需求,同时培养了村民的信用意识,2021年富新支行评定并报送人行信用村3个,在富新掀起了“诚信”之风。自去年10月以来,绵竹农商银行富新支行已对4个村实现“整村授信”覆盖工作,完成4000余户家庭的评级授信,授信金额达2亿元。

  “面对面”授课,深化金融服务内涵。积极发挥银行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共建作用,开展“大金融小课堂”系列活动,3位金融副书记每人对应负责4个村社区,开展“金融知识巡回宣讲”。通过微党课形式开展普惠金融、涉农金融业务、防范电信诈骗等知识宣讲,以活泼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金融知识进行有效讲解。同时利用逢场天,走出课堂,走进群众,发放普惠金融知识系列读本和宣传折页,手把手向老年人传授手机银行等操作方法,扩大了金融知识在农村地区的受众面,切实提升了群众在金融服务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目前已开展巡回宣讲12场13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

  “心连心”融入,精准对接发展需求。围绕“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两大任务,认真落实“每周1天驻点、半年1次调度、挂职期间5件履职承诺”三大机制。镇党委建立金融干部人才档案,客观记录金融副书学习教育和工作经历,定期开展座谈讨论,跟踪掌握其挂职期间所需所想,了解工作进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梳理下步工作举措,用心用情为其挂职提供全面保障。金融副书记全身心融入镇村工作,积极参加支行与挂职党支部双重组织生活,列席挂职党支部重大产业发展议事,精准对接镇村发展需求,认真分析村镇建设、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加大对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乡村金融能人队伍培养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户贷款的模式创新及功能的拓展。现已对接12个村社区梳理出金融助力发展规划12项,拟为文永村、清狮村村分别预授信5000万元。

  “手拉手”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发展。通过党建联动,探索打造“乡镇党委主导、支行与村社支部互动、农户积极参与”的“手拉手”共创模式。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研判,金融副书记根据我镇产业项目和资金需求情况,在“整村授信”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全镇重点项目、新型农业主体的对接和支持力度,现已走访龙头企业3个、新型农业主体108户。持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农村地区客户量身制定了“第一书记振兴贷”“蜀信e小额农贷”“红色信贷-成果贷”“乡村振兴-支农快贷”等乡村振兴类支农信贷产品,建立快审低率机制,以农户家庭的信誉为保障,以村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所持股份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内快速发放信用贷款。目前,已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733户,金额21260万元。其中:为清狮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大米加工厂建设贷款20万元,为富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几点启示

  一是“提高认识”把握“党建+金融”工作要义。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工作要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针对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群众获得感低等问题,突出党的领导,强化使命担当,凝聚改革合力,不断增强做好“党建+金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一体推进改革试点示范建设,打造综合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参与主体多方共赢、地方发展活力迸发、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综合效应。

  二是“党建联盟”凝聚“党建+金融”强大合力。扎实开展银行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着力推动“整村评级授信”、信用环境宣传打造。建立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银镇村”联席会议,总结成效、发掘问题、共商举措,强化工作协作,找准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与切入点,瞄准特色产业精准发力,确保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与金融资源高效精准对接,实现“1+1>2”的效果。银行在推动服务下沉、阵地前移、普惠升级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对照职责分工,周密安排部署,开展好宣传,协助企业和群众用好用活普惠金融平台,使“党建共创、金融普惠,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真正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

  三是“能力提升”激发“党建+金融”作用发挥。积极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优化农村地区电子支付服务环境和金融产品服务,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等新型移动金融产品,让服务对象通过手机自助操作,实现申贷、用贷、还贷线上交易,全面弥补线下服务短板,享受到24小时全时段无障碍金融服务。在助力村级产业发展方面,要坚持服务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做好评估的基础上做实整村授信,缩短授信时间,创新开发信贷产品,采取联保、担保、抵押以及信用等方式,给予信贷支持。针对普通产业农户、种养大户或专合社等贷款需求,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等措施,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在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的同时,镇村也要加强对群众的信用教育,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群众向善向好,珍惜征信,全面增强农村社会的信用意识。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发力,开动脑筋,尤其是要借助金融的支持,依托金融的力量,在产业化提升、规模化拓展、品牌化引领、市场化增效上下功夫。我们将通过组织“牵线”、金融“搭台”、党群“唱戏”,充分发挥金融系统优势和挂职干部人才作用,有效推动产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强化基层党建,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切实加快富新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7

  11月25日,福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农业银行福州分行在福州举行“深化金融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签约仪式,双方签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并将充分发挥福州市农业农村局职能部门作用和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国家队作用,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推动福州市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

  今后五年,农业银行福州分行将为福州市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新增贷款投放500亿元以上,其中乡村建设项目和重点产业贷款300亿元以上,特色农业产业贷款200亿元以上,全力满足福州市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

  一、政银合作,共促乡村振兴

  近年来,福州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0年,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千亿元大关,全市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超2000亿元,32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含交易额)918亿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农业银行福州分行提出了“要有更高远的政治站位、更深厚的三农情怀、更有效的顶层设计、更精细的行动计划、更接地气的金融助力、更先进的数据赋能”六项遵循,并出台了《福州分行关于2021年全面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快“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县域支行营业网点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

  金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福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农业银行福州分行深化合作,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机制,既是农业农村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农业银行实现业务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双方将积极整合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资源和农行系统金融资源,紧密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持续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提质增效;重点支持纳入省市级以上政府规划、具有稳定经营现金流、还款和担保有保障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福州市乡村振兴试点村镇,加大对数字乡村、特色村镇、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5年500亿元,金融“活水”润乡村

  今年10月,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与农业银行福州分行两级行联动,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全力支持福州实施强省会战略。

  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福州分行行长王城英表示,农业银行福州分行将把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与贯彻落实农总行提出的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银行“两大发展定位”相结合,以本次签约合作为契机,着力、全力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

  聚焦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式,重点在农村普惠金融、特色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省市级重点项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领域提供全方位支持,今后五年向福州市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新增贷款投放500亿元以上,其中乡村建设项目和重点产业贷款300亿元以上,特色农业产业贷款200亿元以上。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客户全部纳入支持范围,确保做到应贷尽贷。

  倾斜政策资源,创新产品服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县域贷款、涉农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高于全行贷款平均水平。围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创新推出好产品、好服务。

  加强科技赋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推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积极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农村资产资源管理、农村资金核算等服务,助力“智慧乡村”建设。

  三、“农”字当头,服务延伸“海角天涯”

  位于福州“海角天涯”的连江县苔菉镇茭南村,从昔日的小渔村摇身变成今日的网红村。

  2015年之前,靠海吃海的茭南村村民大多从事渔业捕捞和相关产业,如今茭南村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凭借自然“颜值”和生态“气质”出众的平流尾地质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还入选福建首批海岸公园,去年成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农业银行连江支行充分发挥金融资源优势,支持茭南村实现农民富、产业兴、乡村美,截至今年10月末,该行向110户渔民提供了1757万元信贷资金,为泰源船业、恒盛实业等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近期还支持平流尾地质公园旅游智慧停车场建设,以提升当地旅游服务水平。

  现场,农业银行连江支行与茭南村签订了银村共建合作协议。农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助力当地渔业特色产业、虾米加工业、观光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服务不止步,从田间地头到“海角天涯”。支持茭南村这座小村庄实现大发展,只是农业银行福州分行深耕“三农”、服务“三农”的一个剪影。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福州分行行长王城英介绍,农业银行福州分行近55%的营业网点和近1300名员工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在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优势,有利于扎根农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民。

  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作为“农”字当头的国有大行,农业银行福州分行始终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全行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服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主线,全面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截至今年10月末,农行福州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440.01亿元,比年初增加27.87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贷款余额16.61亿元,比年初增加7.95亿元;“惠农e贷”业务共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和22个特色农业产业,共发放“惠农e贷”资金97.4亿元,比年初增加31.91亿元,服务农户超过1.8万户,覆盖全市131个乡镇和89%的行政村。

  下一步,农业银行福州分行与福州市农业农村局将以本次银政合作为起点,共同深化金融服务,聚焦重点领域,全力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为福州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出力添彩。

【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11-08

关于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11-07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调查报告11-10

乡村振兴助力报告11-04

助力乡村振兴情况报告11-06

助力乡村振兴情况报告11-06

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报告03-15

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调查报告(精选12篇)11-03

关于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