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7-02-13

  世间的事物,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出于不同作者的文言作品自然也是这样,虽然表达方式都取自秦汉的词汇句法系统,可是取有不同的取法,就是说,不同的作家,受各自条件的制约,这一位可以抽取这些成分,如此组织,那一位可以抽取那些成分,如此组织,于是成文以后,就表现为不同的面目。我们常说,人心之不同,各有其面,可见面目的差异,小的必致数不清,甚至大的也会多到难以列举。

  风格难讲,难,因为小的差异不容易分辨;大的差异虽然特点明显,却不容易叫名,勉强命名,如雄浑、冲淡之类,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想说明总是隔靴搔痒,雾里观花。但风格又确是实有其物,比较明显的如李白与杜甫,作品一仙一圣,距离如此之远。如汉人的文章是汉人的味道,唐宋人不管怎样心模手追,写出来的终归不是汉人的味道。又如南北朝时,北朝诗文不怎么修饰,南朝就总要穿红挂绿。这些我们对比着读,总会感到面目或韵味相差很多。

  风格来自表达方面的特点,这特点经过比较就可以更加明显。用这个办法,由战国时期起,我们可以找到几乎是无限的风格的差异,这里只能谈一些气味最浓郁的。以先秦为例。甲和乙相比,前者大气磅,行文如长江大河,一贯而下;后者就不同,而是正襟危坐地讲道理。丙和丁的差别更大,前者朴实恳切,像是温存老年人谈家常;后者就不然,而是风云舒卷,变化莫测。

  南北朝时期,风格方面的差异有了大的发展,就是出现了“文”和“笔”的分别。刘《文心雕龙"总术》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金楼子》说:“文者,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可见所谓笔是□□□□□□□□的文章。如论、记之类,文是□□□□□□□□的美文,如诗赋之类,其实,就当时的风气说,美文是列在上位的,所以就是无韵之文也不能不学诗赋的藻饰。这就为后来风格方面的最大差异埋下了种子。南北朝以后,文笔的分别不大有人注意了,可是这种对立却没有消亡,而是经过转化,成为古文和骈体的长期不合流。

  1.不同作品,面目有别,风格各异。根据上下文意,概括构成不同风格的原因。(不少于三点)

  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隔靴搔痒,雾里观花”两个比喻用于形容风格难讲的,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两个比喻的含义加以解释。

  3.分辨下面所列作品的风格,相应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丁处。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 ;丁________ 。

  4.依据文意,对第四段中“文”与“笔”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进行填空。

  ①文是□□□□□□□□的文章;

  ②笔是□□□□□□□□的文章。

  5.通观全文,选出有关对“风格”的理解与文意相符合的项(多项选择)( )

  A.作品中有小的差异谈不上风格,风格是对特点明显且写得好的作品而言的。

  B.风格上最大差异是指朴素与藻饰的对立。

  C.无论风格差异的大小,要分辨它总不太容易。

  D.区别作品风格差异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比较。

  E.风格的不同是由于作家对秦汉语言系统的抽取方式不同而造成的。

  F.古文和骈文长期不合流是由一时的风气而形成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答案

  1.个人的学识、性格不同 地域的不同 时代的不同

  2.风格难以辨别命名,更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3.B A D C

  4.讲究实用朴素平实 追求音律词藻华丽

  5.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