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八月十五月亮圆,每逢佳节倍思亲,整理了关于中秋节的谚语、歇后语和对联,与您分享!
关于中秋节的谚语
七月十五鬼节
八月十五人节
(张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
瓜果石榴列满盘
(邢台)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石家庄)
吃乱了月饼死公公
(冀县,冀县风俗:新媳妇第一年在婆家过中秋,就要连续几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则就算吃乱了月饼)
五月回港扒龙舟
六月割禾有钱收
七月烧纸盂兰节
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
(茂名)
冬唔饱,夏唔饱,
八月十五食餐饱。
(广州,中秋节令,供果丰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
冬至节,教学的
(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请教师)
到中秋,赛摸秋
(鄂西?土家)
八月摸个秋,
摘柚抱瓜不算偷
摸秋:习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园挂失果实不视为偷。俗信,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妇女摸秋若不被发现,可早得子。
关于中秋节的歇后语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关于中秋节的对联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八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
意境甚为辽阔高远。另一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到中秋分外明:指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又亮。
月白风清:月光皎洁,清风轻轻吹来。
摇曳生姿:因飘汤而产生优美的姿态。
银光闪闪:指月光照耀而产生的反射。
皎月当空: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
天伦之乐:全家团聚一堂的快乐。
万籁俱寂:形容夜深人静,寂然无声。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过节的时候,会特别的思念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