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乡的泥土芬芳
清明节到了,妻家的叔叔早早地传话过来,问我们哪一天回去给岳父扫墓。妻子的家乡在大山的深处,那里有她童年的回忆和大森林。岳父去世后,归葬故里,每年的清明节便成了与岳父"相聚"的日子。
晚间的电视新闻看得让人揪心,说市场上的“注水肉”只算是小问题了,相比"注胶肉","注水肉"甚至可以算是"绿色"的。那种肉“注胶”后晶莹鲜亮,连着几天不变色,也不变质。妻子一边整理着扫墓用的祭品,一边责骂着"专家"的新发明.楼下租住车棚的那对夫妇又在吵架,嘶哑的声音弥满小区。物业公司的老张挥舞着手电,呵劝着他们不要吵了。想想也是,老张管这事最适宜,我们连对门也不认识,偶而邻居间"楼道相会",相互瞪瞪眼也算是有缘份了.
除了纸质的"iphone”,妻子还卖了两棵柏树,准备带回去种在岳父的坟前。我不愁驱车百里的路程,却在担心到家后如何把树弄到山上去。柏树虽不大,但带有护根的泥球,少说也有五、六十斤。打听了妻叔,问东村的表弟是否在家,只说放心好了,总有办法的。
夜里起了疾风,呜呜地怪叫,早上驱车出发时,还在劲吹。车至半途,接到表弟的电话,说是在黄土岭等着,搭车一道走。表弟十分勤劳,除了干山里的农活,这几年还在城里做工。我知道,这次他是因我们特地回去的。车到黄土岭,远远地就发现他等在路边,衣服鲜亮。表弟很能侃,说到“柏树上山”,连说不碍事。
叔叔早早地等在村口,接车后高高兴兴地来到家里。为了张罗中饭,叔叔把东村的表姑也请了来。姑姑一见面就“埋怨”,说是去年清明,叔叔一家去了外地,她拖了一双老腿,满山找我们,最终也没找到,可惜了她精心备下的中饭。笑说东村也不远,不去她家,是见外了。
表弟已去家里换了劳动的旧衣,腰上系了刀箩,背插砍刀,还拿了抬树用的绳索和竹扛。等到柏树卸下车来,表弟笑称还以为树有多大,需几人合抬,他一人肩扛就可以了。说着肩起一棵先走了,还要我们原地等着,待他回来肩第二棵。
表姑还在唠叨着表弟的“不是”:他不犁地了,把牛也卖了,嫌侍弄竹笋不来钱,早去城里寻活了。每月就两千来元钱,还把家中的“小店”盘给了人家,在城郊买了房子,要七十万,什么时侯还债是个头呵!听说今年竹笋厂销路不好,不收鲜笋,本来想着卖几个钱,也指望不上了。你们真稳当,要是能有你们一半就知足了。
去山上的路上,熟悉与不太熟悉的乡亲,都热情地喊着妻子的乳名。尽管有一些长辈把妻子和妻妹的名字混淆了,但听起来仍是那样的亲切。风早停了,阳光照耀着万亩竹海,阵阵春暖和秀绿沁人心脾。不时见到有乡亲在自家的地在挖笋,招呼着,问侯着,让人顿觉一种久违了的亲情。
中餐有刚采摘的马兰头、鲜厥菜,还有现挖的春笋烤农家肉。表姑还做了一种叫“青团”的糯米点心,咸菜炒笋丝做的馅,味道十分鲜美。那个农家猪肉,连肉皮也很好吃。
妻子带去的燕麦片、咖啡和红酒之类,是送给叔叔和表姑的礼品。相比农家的“山珍”,我觉着是那样的“酸气”,有谁知道,里面有多少“专家”的发明。
小车的后备箱塞满了一袋一袋的春笋,是叔叔和乡亲们的馈赠。表弟还把每棵笋的根部削整了,去除了泥巴和根须。车至岗口,我们特地下车回望了一下,群山苍翠,竹海泛绿,山乡正淋浴在午后的阳光里……
深深地舒缓了一下胸意,春风徐徐,吹来山乡泥土的芬芳。我还在遐想,表弟为何要削整春笋呢?把根须和泥巴带回城去多好,那里真的很需要。
2.清明雨上
听着许嵩的清明雨上,折菊寄相思,抚琴吟唱。读着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处处笼罩着一股悲凉的氛围,幻化为漫天的细雨萦绕在人间的四月天。
雨是人的离愁别绪,丝丝缕缕,声声沙哑的悲鸣。风吹着雨倾斜了身子,树叶摇曳,这片挨着那片,随风而动,颇有点翩翩起舞的意味。初开的花扶着娇弱的身子极力支撑着,却道是春风无力百花残,终究难逃厄运。看那掉了一地或残或败的花朵,井然环簇在根部,大有“化作春泥更护花”之势,那些花的记忆,落在春的泥土里,滋养了大地,开出下一个花季。又像一场花的葬礼,残朵停止呼吸,渗入大地,没有人会注意凋零了的鲜艳爱情,花瓣埋葬了所有关于前生的记忆。石板上的水泡一个接着一个的冒,发出细微的咕嘟咕嘟声,不一会儿就汇成一条条涓流。仰头望去,一片惨白,天空亦不复昔日神采奕奕。鸟也未尝见到一只,莫不是禽亦有情,悼怀已逝的同伴亲人去了。路上的行人撑着伞,反击着风的猛烈攻势,加快了脚步,小心的注意着路上坑坑洼洼的积水。
这雨似天然的帘幕,隔开了远方的景,剩下浅浅的轮廓;模糊了离人的眼,分不清雨与泪;却止不住扫墓人的步伐,虔诚地踏在泥泞的山间小径上,一步步,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又像一个鲜明的记号,诉说着上山的艰辛与信念的坚定。一对香烛,一双红蜡,几封冥纸,无不包裹着浓浓的思念。折一枝柳插上坟头,以柳为媒介,望柳怀人,诉说着涓涓心事。这传统的习俗似宗教信仰般在头脑中根深蒂固,虔诚如世人,与故人互诉衷肠,年年依井盼归堂,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清明,不再仅仅代表一个普通的假期,它俨然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生命生生不息,传承永无止境。它承载着人们一年的岁月中对亡灵,对亲人的深深追忆,浓浓的思念和暖暖的怀念。阵阵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在悼恋逝者,也在警醒生人。江河湖水奔流到海不复西上,历史的车轮亦不断向前推进,无论是非功过皆化为一坯黄土。“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啊,人生如白驹过隙,光阴荏苒,时光太窄,指缝太宽。叹一曲离殇,难抵促膝庭堂。何不且歌且行,汲取春雨的滋润,化悲凉为欢欣,赞颂这春意阑珊,把握着大好时光。借这微微轻风吹散头顶的阴霾,让清明成为生命的礼赞,勉励世人珍惜青春,把握韶华,在俗世上不曼不妖,慷慨而行。
3.又是一年清明到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到。清明,这个千年的节日,寄托着多少后人对先祖的思念,这思念像泰山一样千古不移,像大海一样万里无疆。
缕缕的春风吹落了一树的梨花,洁白的梨花飘落到了山岗,飘落到了田野,融入了芳香的泥土。这洁白的梨花是后人对先祖寄去的书信吧,要不为什么他总是年年此时开又年年此时落?
纷纷的细雨,沾湿了发梢、沾湿了衣角、沾湿了面额。这纷纷的细雨是思念的泪水吧?要不为什么他如此温柔、如此涟涟、如此缠绵,又如此牵情。
涓涓的小溪,静静的流淌,滋润着河边的小草、百花,岸边的杨柳已发出了嫩芽,枝梢已有了暖意。小溪千古不改流向,从西山流来,向东方流去,他把人们的思念带入了河、带入了江、带入了海。
在先祖的坟前洒下一杯陈酿,敬上三株清香,摆上一叠新纸,点燃一堆旧柴,让烈焰向苍天燃烧。熊熊的烈焰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这声响告诉后人谁是动力,谁是英雄,谁是脊梁。
清明时节,雨也纷纷,泪也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