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书笔记

2021-09-06 读书笔记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我们常常希望故事以大团圆收场,也许我们心灵得到了慰藉,亦或是满足。但悲剧用毁灭式的情节,让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的可能性,记住永恒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在西方基督教的世界里,人来到世上就是有罪的。人在世间的一生就是一个赎罪的过程。托尔斯泰的《复活》描述的就是“一个赎罪的世界,罪人的世界”。而人生存的意义在于死后上帝对他的一生行为的评判。善良的人升入天堂,而罪恶的人则堕入地狱。

  按我们的惯性思维,常常以为《哈姆雷特》只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仔细阅读后便会发现,剧本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内容,让我们产生共鸣,引发思考。

  剧本一开始,哈姆雷特就连遭沉重的打击,父亲的猝死,母亲的迅速改嫁,一切是那么的突然,让他对自己心中的价值观开始怀疑和思索。他发出了“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恶,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的感慨。他心中童话式的世界,遭遇到了现实世界残酷的打击。他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由此开始了生命沉思的历程。

  他一直对父亲的死心存疑问,所以当霍拉旭等人说看见他父亲的鬼魂时,他虽然表示奇怪,但基本上表示相信。似乎他关于他父亲的猝死已经有某种预感,他已有假定的“答案”。他愿意去守夜,去和这个鬼魂相见。当他真的见到父亲的鬼魂后,他果断地朝它走去,此时没有什么比真相更重要了。他把生命“看得不值一枚针”,而坚信他的灵魂是永生不灭的。

  西方基督教义里,“灵”是存在的。像图尼埃尔在《愿欢乐常在》中写到的,比多什,就象征世俗化和功利化的“肉”,是侧重物质的概念。而他的另一个名字,拉斐尔,则象征精神深处的“灵”,它不被外在的世俗所打扰。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就探讨了灵与肉,轻与重的关系。灵魂可以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它不依附于任何个体。而生命中我们无法忍受的不仅是生活带给我们的沉重负担,还有人生的空虚乏味,漫无目的。

  他在和父亲的`鬼魂的对话中知道了父亲的死因,他的灵魂召唤他去看清真相,于是开始了全剧的主线——复仇。他认为这不仅是家族内的复仇,更是一项重整乾坤的重任。不过哈姆雷特没有驾驭好人生的轻与重,一方面他肩负着这样的重任,另一方面却用一种更加沉重的思维来引导他前行,从而羁绊了他前进的脚步,使他的行动发生偏差和停滞。灵魂应该超然于世,不被其他事物打扰,但他常常被他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思考所束缚。

  周围世界的虚伪和心计,特别是波格涅斯的谄媚和诡计多端,让他的“理想世界”连遭打击,让哈姆雷特渐渐看清了世界的真相。在他的眼里,世界已经成了“一座很大的牢狱”,而“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这时的哈姆雷特认清了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他人生的一大进步。

  就像《楚门的世界》里,楚门生活在一个以他为中心的世界。但悲剧的是,他周围的一切又都是在演戏。他不知情地参与了全剧的“表演”,而他的真实生活,又让全世界的人观赏。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牢狱。庆幸的是,有个看清了他的悲剧性的女演员,给了他提示,让他逐渐看清了真相。楚门凭着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幼心中对“海洋”的恐惧,逃出了这个熟悉的“楚门的世界”。

  因此,重要的是看清自己,认识生活。

  劳伦斯说过“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认识心中的上帝。”当哈姆雷特说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时,他看到了人类的伟大,认识到了人的“理性”和“力量”,“行为”和“智慧”,这是激励他行动的思想源泉和动力。

  哈兹里特说“思想取决于思维器官的习惯运用,行动则取决于意志的坚定性”。而哈姆雷特的悲剧性在于,他很多时候是在思考,是在规划未来,甚至可以说他更多的是和自己对话交流。在剧中,命运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可能哈姆雷特本不是抗争命运的最佳人选,但他被命运推上了人生的最前沿的舞台,去做自己不适合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随之而来的则是很多无力反抗的感叹。他缺少的恰恰是意志的坚定性,方针的清晰性。

  整个剧本中,奥菲莉亚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单纯的她听从她父亲的话,无意识地被国王利用,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试探哈姆雷特的一枚棋子。人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人操纵,也是一种悲剧。她后来因为爱情的逝去而发疯,最后落水而死,让全剧的悲剧精神更加的深刻。然而,在哈姆雷特看来,连他最心爱的人都“背叛”了他,最纯洁的爱情在他看来已被玷污,他心中对于原有世界的建构完全倒塌。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样的一个虚伪,污浊的世界里,他几乎找不到继续生存的理由,对他来说,生活要是一成不变多好,没有那么多的意外,可以让他享受思考的快乐,而不被生活的繁琐折磨和打扰。但作为基督徒,他要遵从教义,不能自杀。命运偏偏赋予他一个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接受的使命——重整乾坤。他思考的是如何去改变这个世界,拯救这个乾坤。如果仅仅杀死国王,不一定能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但他又必须杀死国王,因为他是杀父仇人。哈姆雷特总是在这样的心境里挣扎,徘徊,犹豫不决……

  他一直很看重灵魂最后的归宿,所以当国王在专心祈祷,洗涤灵魂时,哈姆雷特没有杀他。因为哈姆雷特从一出场,就一直在对生命本身的意义进行探讨。人来到世上是为了赎罪,那么当国王虔心忏悔时,恰恰是在实现人生存的意义,如果他在这个时候杀了国王,他的灵魂就会升入天堂,但他想要国王的灵魂堕入地狱。因此他要等待国王作恶的时候再下手。

  卢梭在《忏悔录》中,将“他生活中交替出现的快乐和痛苦”看做“一串念珠”,“他数着它作祷告,对它虔诚地崇拜”,他用他的方式回忆和忏悔过去,洗涤灵魂,实现着生存的意义。由此可见忏悔灵魂的庄严和重要。

  肩负着重整乾坤的使命,哈姆雷特开始了他“上下而求索”的历程。现实的打击,让他曾经想到过死亡,但他想到死后“我”是否还存在。“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死后的世界是否比这里不那么痛苦。他又不能自行了断,于是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痛苦地挣扎。

  他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让他总是在徘徊,无论是行动或是思考,他总是在快要触及问题的答案时戛然而止,转向另一方面的问题。

  不过哈姆雷特要对抗的是整个浑浊,虚伪的世界。西方推崇个人的英雄主义行为,重视个人的价值。哈姆雷特以他个人的思考和努力,去揭示真相,寻求复仇,体现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后来哈姆雷特单独找他母亲,近乎疯狂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慨。让人不禁想起《呼啸山庄》里,希塞克利夫对凯瑟琳的近乎疯狂的爱。哈姆雷特原本对他母亲,是怀着敬爱和尊敬的感情,但现实的石子打破了他内心世界的平静。看到昔日所敬重的母亲,在父亲死后不久,便改嫁他的叔叔,他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因为爱才生恨,才生愤怒。

  戏剧最后是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的剑术比赛。虽然他在中毒后,抢在死之前杀了国王报了仇,但很大程度上是受雷欧提斯的的提醒,鼓励。

  哈姆雷特最终没能完成重整乾坤的伟业,没能改变这个世界。他是被生命的沉思麻痹了情感和波澜,被理智压抑了意志和决心的悲观主义者。而雷欧提斯则是像堂吉诃德一样,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所作所为更像是感性的冲动。

  与哈姆雷特不同,《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则是个行动主义者。虽然他有些脱离实际,行动盲目,带点可笑的成分。但堂吉诃德有属于自己的相对清醒的理智。他怀着支持正义,救世济人的责任感,用实际行动编织着他的梦想和希望。

  我们的人格中,也是哈姆雷特式的思考和堂吉诃德式的行动的统一。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既要学会思考,也要学会行动。

  《哈姆雷特》用它悲剧式的精神,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悲剧,人生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个人的选择…… 它给我们以很深的启示,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很大的帮助。

  • 相关推荐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经典」06-01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6-01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6-04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6-01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9-16

哈姆雷特的读书笔记09-16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6-01

关于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6-01

莎翁《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6-01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范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