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2021-01-24 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

  8、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9、用简洁的语言给物候下个定义。(2分)

  10、说说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1、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但不乏生动、典雅。请从第一段中找一处生动、典雅的例子,进行赏析。(3分)

  12、举出含有物候学道理的农颜两个。(2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9.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10.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

  12.燕子低飞,要下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2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2)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第(1)段与(2)(3)(4)(5)是________结构关系。(2分)

  9 、除了举例子,选文还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2分)

  10、第(5)段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请你再举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规律是什么。(4分)

  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大自然的语言》(17分)

  7、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8、总分。

  9 、作比较、列数字

  10、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的平均值)

  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

  11、 有必要。因一般人笼统的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的春天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例读者一位偶然性,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或者: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12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规律:高下的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规律:气候与纬度的关系,在北温带,纬度越北,冬季越早。(其余见教师教学设计16课课后)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3

  大自然的语言

  ①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 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 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③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 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 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 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 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 去年(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 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 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 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4

  《大自然的语言》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①__句,这段文字是按概括到具体(逻辑)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去来]

  (4)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6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 A 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5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几段文字,回答14-18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4.文中①②两处应填入的连词恰当的是D

  A.虽然 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 因而 D.但是 所以

  1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B

  A.大自然的语言 B.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C.物候现象的特征 D.物候的研究意义

  1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C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程序顺序

  1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这句诗与选文中意思一致的一句是A

  A.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B.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C.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D.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D.“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说明文片断,完成后面题目。(4分)

  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3.对《大自然的语言》选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24.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3、D

  24、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7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了语文寒假作业:大自然的语言作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B)(2)(A)(3)(C)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

  [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8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答: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5分)

  16.(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 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18.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9.(1)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 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说明方法:作比较。

  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9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8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小题1: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2分)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小题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

  小题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小题1:作比较打比方

  小题1:不可以,因为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小题1:略

  (1)这是说明方法的变式考查。学生应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结合文章信息用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定义。(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会判断说明顺序。这里的说明顺序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安排,所以是按照时间顺序,故不能颠倒位置。(4)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能做到个性化、富有创新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0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

  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 、 、 。(2分)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

  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

  参考答案

  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髙下差异)。(2分)

  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 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意思相近即可)

  13.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任举两 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

  14.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

  15.不能。(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 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1分)

  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 越往高处越迟。(1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1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树桩上一道道的圆圈,一圈就是一年。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 )

  2.从文中我又知道了三种大自然的语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细心 粗心

  2.(1)白云飘得高高,第二天准是晴天。

  (2)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3)树桩上的年轮,一圈表示一年。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2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9.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60.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下定义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61.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 暗示”“ 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案】

  59.D

  60.B

  61.C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3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2分)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现象)。(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 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题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1分),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次第”的含义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方法为: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点。

  小题1:本题考查阅读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4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原文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目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3分)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4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1、(4分,每一问2分)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4分)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3、(6分,每小题3分)(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4分)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

  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公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现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一次次地相互挣脱逃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1分)

  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3分)

  3、作者认为,“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分)

  4、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2分)

  5、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2分)

  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 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6、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杀使30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语。(2分)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1、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2、⑴、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⑵、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

  ⑶、人类要团结协作

  3、略(言之有理即可)

  4、人与人之间要做到真正的和睦相处,人类要真正的关心呵护自然界的万物生灵,不要只知道索取甚至破坏。

  5、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

  6、略

上一篇:雏菊阅读答案 下一篇:《教诲》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