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课稿说课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0编辑:互联网数学教案

【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9页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教材提供的情景中,让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去解决问题。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课的重点制定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因为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在把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就不知道积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所以本课的难点为: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过程中我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五一”劳动节妈妈、爸爸和小明计划出游的打算:

有这样的四条路线①从湖州到南京,爸爸决定自驾游,时间大概是3小时,汽车每小时可以行79千米。

②从湖州到云南大理,如果坐快客的速度是每小时85千米,一共需要32个小时。

③从湖州到北京故宫,如果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2千米,大约需要9小时。

④从湖州到四川卧龙,如果坐火车的速度是145千米,大约需要12小时。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但这已经是三年级学习的内容,好多学生已经忘记,所以进行复习非常有必要,且很自然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在具体的情景中,复习和学习新知都比较容易接受,效果也比较好。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让学生列出算式“145×12”,提问:你会算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课本第49页所列举的方法,这时,教师适时优化出用竖式来做。

生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生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生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生4:145×12=1740

145

× 12

------- 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理解了新知,同时在这个充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笔算和口算的思考过程是一样的。

2、挑学生不同的竖式板书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 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积的末尾对准了个位。

② 当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时不进位。

③ 受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影响,忘乘百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4、归纳算法,着重强调: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的是多少个“十”,乘得的积的末尾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考虑到学生在40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别加进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竖式计算

134×12= 176×47= 425×36= 82×237=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竖式写在苹果上。有的学生在计算82×237这种两位数在前三位数在后的乘法时,不知该如何计算,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可以把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计算,以便更好的计算,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

2、

要求绕地球59周的时间和5天比大小,这里要把5天化成以分钟为单位,学生可能已经把天、小时、分钟之间的进率忘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比,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这样的设计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需要应用。

3、

这道题目可以使得学生充分的利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并且以前的知识也运用进去,使得计算题更加充实。

4、技巧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一行和第二行)

规律 如:13×11的积的方法是:两头拉开,中间相加。

如:121×11=1331,两头拉开,中间依次相加。

由此可见笔算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平时的计算中有很多的技巧,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和观察总结计算技巧的方法。

(四)小结反思,回顾新知

“笔算乘法有哪几个步骤”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慢慢回忆起今天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让学生可以培养说数学的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学习,总结,学习”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反思能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下列板书: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45×12=

1、145×10=1450,145×2=290,1450+290=1740。

2、145≈150,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些,5×12=60,1800-60=1740。

3、100×12=1200,40×12=480,5×12=60,1200+480+60=1740。

4、145×12=1740 (最方便)

145

× 12

------- 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