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心得

2021-06-12 心得体会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此书确为理论书籍之经典!科学的本质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理论不显乏味枯燥,恰是平实生动,让我也在不经意间对科学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读过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心中好似在迷惘的黑夜中望着一盏指引我探索科学教学奥秘的指路明灯,这种感觉驱使我将自己的一些杂乱无章的感想记录下来。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包括语言学、文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等。人文科学起源于M.T.西塞罗提出的一种理想化教育思想。人文科学 ,是人性与教养之意。

  狄尔泰首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活”的精神世界的科学;李凯尔特继言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认为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文化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胡塞尔主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态度和方法上相异,认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搁置”起来而采用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世界” ;卡西尔则指出人文科学所特具的认知理想,既不在于探求规律的普遍性,也不在于认识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而在于把握“人的本质” 。这些探讨,从表层上看,是在进行学科分类;而从深层上看,则是通过确立人文科学来构造不同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由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本书以科学探究过程的各环节为基本框架,同时融合大量的课例分析,将有关教学过程的问题与相关的科学性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探讨我们教学中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剖析我们教学中的常见的非科学性质内容,阐述我们教学中具体的困惑与疑难,提出我们教学中实现科学目标突破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化,教学过程更加典型化,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

  “科学究竟是什么”?当一个教师不懂得科学的性质,怎么可能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怎能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寓于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情境中去?充其量只是停留在以识记符号为特征的“应试教育”阶段的教书匠。一个教师掌握了什么是科学能把科学知识讲活;掌握了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差异,能教好科学这门课程;而掌握了科学的精神,教学中才有可能得心应手、灵活主动、游刃有余!按照目前的我们科学教师状况分析,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对科学认识问题,科学教师难免要以真诚的心、加倍的努力、却辅以伪科学的鸠血误导一批批对科学充满好奇之心的孩子!回味自己的教学,只觉汗颜;好多时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生成的问题,连自己感到一知半解,困惑不已。看来只有不断的给自己注入科学的真源,辨清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同时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才无愧于科学老师的这个充满挑战与荣耀的称号。

  《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 “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发展的关系,即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书中提出: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其结果与其说是搞科学探究,倒不如说是在搞“剧本”! 而我们目前的实践缺乏建立在本国问题研究上的事实根据。由于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或先进教材是经过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的结果。如果直接照搬西方的理论,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都将是拔苗助长,最终是欲速不达。由此可见我们在一线课堂上对教材教法的抱握、取舍、组织与引领,都将直接影响到科学启蒙教育的效能。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虽然要真正弄懂什么是科学的性质,还需要一个长长的反思适应过程,需要一段痛苦的磨炼挣扎过程。但我们必须主动面对,因为我们肩负着科学启蒙教育的希望。

  一、有感于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者说是对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的回答。而且,假说之后必定有验证的活动,通过严整才能成为科学理论”。看了这段话,我以下面这个例子来说明自己对它的理解。

  假说应该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或科学依据。比如:在一次插花时,发现一种厥类植物的叶子上很整齐地排列着一些类似于蚕豆模样,长约0。8毫米,宽约0。2毫米的小黄点,在十几片叶子中有6片有这样的小黄点。于是,我们以看到的小黄点形状为事实依据,根据我们自己现有的认知进行了猜测,也是对“这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一个推测性的回答。我们的猜测是:1、可能是一些小虫子产的卵。2、可能是这种我们不知名的厥类植物的一些孢子排列其上。然后,我们展开了一系列验证行动。让它们继续在叶子上生长,并给予更多呵护,观察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在它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猜测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肯定或否定。

  二、有感于课堂中的矛盾

  “兰本达教授多次建议在学具的设计中要注意挑起矛盾”。

  学具的设计中挑起矛盾固然重要,但是,教学环节中铺设矛盾,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像课例10“仓鼠威利”,无须老师铺设任何桥梁,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当验证的'结果出现了意外,就会提出新的猜测,再根据新的猜测制定验证方案进行验证,最终找到了大家要的答案。虽然,老师在这其中没有任何“教”的痕迹。但是,孩子们在自己的猜测和验证结果的矛盾中找到一次又一次挑战新矛盾的动力,还解决了新问题----放置在窗台上的广口容器里的水每天低的不一样的原因。

  读这本书,张老师有几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她指出:留给小学生的应该是封闭性的问题。一般情况一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概念体系”进行。教师在科学课的讨论中应多问“证据呢?”“根据呢?”而少问“为什么?”小学中低年级的科学课,应多进行观察,少进行解释。就学科特点,她还指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有的逻辑推理形式都是符合思维的过程。可以说,如果一节课充满了发散型思维的语言、问题、活动设计,则很难说是一堂典型的科学课,至少不是成功的科学课。

  三、有感于科学探究的指导策略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有效的科学探究,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科学探究。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探究式学习”已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目前的一些科学课时常陷入“为探究而探究”的误区,忽视了对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价值的监控与检验。为此,我们反思分析了现有科学探究学习价值取向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而探索构建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又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时要注意显性指导与隐性指导相协调。所谓显性指导指教师的言语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隐性指导则指隐含在活动流程的设计,活动材料的结构中能暗示学生、启迪学生思维的指导。为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效率与价值,教师在重视显性指导的同时要更注重隐性指导的策略。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材料选用强调丰富性、层次性、典型性、引导性并重等。像《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学生以从身边收集到无数可供研究的材料,但为了进行有效有价值的探究学习活动,我们必须选用几组“有结构的材料”。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泡沫、蜡烛头、回形针等)让学生体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活动,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第二组材料(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有关。第三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材料一组)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在“有结构材料”的暗示指导下,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读了张红霞老师《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使我及时地认识到了普遍现象中的本质,受益匪浅啊!上文只是我收获的万分之一,翻完了最后一页,刚开始的心情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迷惘,有太多东西要思考,去吸收。我知道,这本书让我得了消化不良,好在我可以重新再去慢慢的推敲它。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心得400字04-16

究竟的近义词是什么03-24

《科学究竟是什么》的读后感07-23

《科学究竟是什么》优秀读后感06-21

科学究竟是什么的读后感06-20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范文03-25

究竟的近义词是什么啊04-05

究竟爱情是什么散文12-16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3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