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教学操作的基本原则

发布时间:2017-9-19编辑:互联网

  一、知识背景和指导方针

1.知识的建构性和口语交际环境的创设

新的学习概念认为:知识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互动实现的。

与此相对应的教学原则就应当是:鼓励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对个人具有意义的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提供多种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初始资讯,为学生创设一个通过会话活动获取资讯的交际环境,而不是仅仅教授发音方法、文体格式和演说技巧等,更不是提供某种观点让学生接受和背诵。

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纷繁的现实资讯中建构并完善自己的认知点和认知体系,并最终实现交际的社会意图。

2.知识的社会性与口语交际共同体的组织。

口语交际的教学从组织形式上来讲,就是要建立一些“学习者共同体”。具体而言,就是在课堂上要组织一些小组来完成特定的会话活动,而不是单个学生的或是全体同学的单方面的和同一的说话练习。“要教会学生成为小组中的一员。可以让他们根据个人的特长来分工,也可以根据工序来分工。他们应该学会分析自己小组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去完成任务,获得成功。”

口语交际共同体的建立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环境中以寻求资讯的方式生存,学习什么样的资源可以被利用,学习怎样利用这些资源来使自己的活动富有成效。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识就是:可以使用的资源存在于人际互动中,并可以在互动中不断产生。

3.知识的情境性和口语实习场的创建。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香港的高级程度会考在“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设立了说话能力的测试,分为“个人短讲”和“小组讨论”两个部分。依据1995年至1999年的题目的内容来分析,在“个人短讲”部分,教育、环保问题、香港人的品德和学生生活分别占24%、20%、12%和12%;在“小组讨论”部分,香港的社会风气、教育和香港人的处世态度分别占到24%、19%和19%。题目的内容都与当年香港的社会生活状况有密切关联,鼓励并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一致的思想。

4.知识的默会性与口语交际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全新的学习概念认为,隐含在人的行为模式和处理实践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可以在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正是因为知识是复杂的,要在建构、协商和情境中获得,因而积累和实践成为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手段,而这种获取往往会是长期的和隐性的。加上口语交际的实践无时无处不在,这就决定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形式不可能只有一种统一的模式,而自然是多样化的。

多样化或非标准化,从操作形式上讲是指除了在独立的口语课程外,口语交际的实践还应该渗透于学校所有课程的教学之中以及日常生活的全部过程。学校中的各科教师都有义务指导学生准确、流畅、得体地表述本学科的知识和心得。这些表述练习不仅是该学科的,也是口语交际的常规作业。因而多样化从口语交际的内容上讲,就不但要包括文学、文化、生活事件的表达,也应该包括科学、艺术和非现实的任何内容的表述。

二、口语交际能力的达标和评价

1.评价的依据。

要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制定各个阶段听、说教学的具体目标,这是与课程编制的方针和内容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就有什么样的等级水平的达标标准。是否达到这些目标是评价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依据。

2.评价的方式。

评价作为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口语交际教学所必不可少的。然而与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相比,它又是非常特殊的。它显然不能以笔试的形式来完成,又由于口语交际活动无法一个人单独进行,必须两人以上才可能进行交际活动,而且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检测交际的效果是否成功,因而我们建议倾向于采取形成性评价的运作过程,即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学生的表现,确定学生现有的口语交际水平。

学生口语是否达标至少需要根据他们一年的表现才能判定。每个阶段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这些达标情况对学生的阶段口语水平进行评价。在每个阶段,教师必须选择最适合学生水平的标准来描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判定这一标准必须同时考虑上下标准。一般说来,教师作出判断要根据如下原则。

其一,教师在评判学生的口语水平时,要依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考虑学生个人的优点和弱项,决不可以凭一次课业得出评价结果。

其二,单独的某次课业不可能覆盖达标标准的所有方面,但它可以为学生达到达标标准的某些方面提供依据。教师可以把某次课业和学生在其前后的课业综合起来,以此判断学生符合达标标准的哪一级水平。

其三,为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其四,学生需要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表现自己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当在教学安排和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不同情境的口语交际活动。

另外,学生在口语方面的进步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在应对谈话时,是否更加自信、自然、从容、得体,能更加熟练、恰当地使用普通话或本民族语言;对语言的理解力是否日益增强;是否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讨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