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第二课时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2-24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复习导入

1、情境渲染,师配乐朗诵:

我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我的眼中。

我曾经是一名远离光明的人,

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

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

去看看初生的旭日,

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

我是幸运的,

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

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

此时,我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

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

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同学们,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人是谁呢?(生:温迪)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齐读课题

2、复习: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做了什么?

生回答师板书:

捐献者:   母亲     父亲       温迪

↓       ↓         ↓

琳达 :  不支持  → 遵从    → 主动      

3、学生据板书质疑:同学们,根据板书,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师归纳:琳达一家三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举?

琳达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过渡:面对捐献眼角膜,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而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温迪都欣然献出了眼角膜,作为母亲、女儿双重身份的琳达也由一开始的不支持到最后的主动捐献。同学们,琳达一家三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举?作为母亲、女儿双重身份的琳达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二、探究文本,释疑解惑。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出示课件)

琳达一家三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举?

作为母亲、女儿双重身份的琳达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是抓住哪些词语来理解句子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体会:

㈠生:“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出示课件)

①师: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自由畅谈。)

②师引导抓住“最珍贵的礼物”和“有意义的死”理解。

师:“最珍贵的礼物”是什么?

生:自身的一部分。因为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重要,一旦你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

师:对啊,就如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引读:难怪父亲教育我说: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

全班接: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师:什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死?

生: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师: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意义的死?

生:自由畅谈。

师小结:人虽然已经死了,但是生命却在别人的身上得到延续,这样的死(生: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师指导朗读:但当时14岁的琳达无法理解父亲为什么要捐献母亲的器官,她认为--

生接: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此时琳达的心情是--

生接:悲伤、痛苦、愤怒……

师导:面对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女儿,面对失去母亲悲痛的女儿,面对强烈反对捐献母亲器官的女儿,父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呢?

指名朗读--评价

师:琳达的父亲真的平静吗?

生:不平静。

第一次导读父亲的话:是啊,谁不会为失去亲人而悲痛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住内心的痛苦,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只有这样他才能安慰自己14岁的女儿。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读父亲的话吧!(全班齐读)

师:父亲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父亲的话仅仅是对琳达说吗?

生:不是,是对所有的人说。

第二次导读父亲的话:是啊,父亲是想告诉我们所有的人,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次感受父亲的话吧!(全班齐读)

过渡:文中哪些地方也能体现父亲的这一观点?

㈡“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出示课件)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出示课件)

师:你是读懂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自由畅谈。

师:父亲虽然身患重病,但想到的是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童父母的幸福、自豪,捐献者家人的骄傲,此时他的内心是--(愉快、自豪)

男女生合作读。

师:学到这,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点什么?或你觉得琳达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生说说)

师小结:父亲的话一次次地触动了琳达的心灵,她的思想慢慢地发生转变,在1986年4月11日父亲溘然长逝时,她毅然遵从了父亲的遗愿--捐献了他的眼睛。

㈢“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谈谈

师:温迪已经能真正地体会到失明的痛苦。失去眼睛到底有多痛苦,让我们一起走进盲人的生活吧!

(出示盲人的生活图片,学生感受)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个盲童,假如你只能用双手去触摸,用双耳去感受,你最想说什么?

(生抓住其中的一幅说出盲童的心声。)

师:盲童的生活是多么的不便,他们从内心渴望光明,难怪温迪说(引读: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第三次导读父亲的话:

师:学到这,你对父亲之前说的话(出示课件父亲的第一话)有什么新的体会?

生:说说

师:你认为这种死的意义何在?

生:说说

师:父亲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语,不仅给琳达上了一生中重要的一课,也深深地影响了小温迪。就让我们再一次读读父亲的话,感受了他们一家三代的善举吧!(全班齐读)

这一刻,我真正地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遗留的是          

。(出示课件)

生:一片爱心、一种期望、一种善良、一种美德、一种奉献的精神……

师:但故事还没有结束,两周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这一次是为谁而签的?(温迪)

录音范读(第12-15段)

师:听了故事的结尾,你想说什么?

生:畅谈

师:可爱的小温迪虽然走了,但她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仿佛看到--导读: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温迪走了,但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光明了。温迪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死。就如父亲说的那句话:(生说: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这不仅仅是母亲和父亲做到了,就连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他们的眼睛就是--齐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三、课外链接,回归主题。。

1、出示资料,学生浏览。

过渡:琳达一家只是许许多多捐赠者中的一部分,我们国家也有许多人为器官捐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来看看资料。

资料一:4月20日20时40分,丛飞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去世。37岁的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作为一名著名歌手,丛飞商业演出频繁,本应该生活富裕。但他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

资料二:同学们,照片上这个小女孩叫小杨帆,就在不久前,小杨帆在青岛人民医院离开了我们,小杨帆的生命只有3岁半。这是她爸爸带着她在海洋纪念馆留的最后一张相。杨帆死后,她的父母替她把角膜捐给了两位盲人。小杨帆留下了光明,也留下了爱心。

资料三:覃艳,一名普通的医院职工,她坚强地与乳腺癌抗争了10余年,在生命快结束的最后时刻,她决定捐献遗体和眼角膜,并将最后一笔医疗费捐给省慈善总会帮助其他患者。  如今,多名患者因覃艳捐献的眼角膜而重见光明。覃艳捐出的眼角膜一口气为3名眼病患者送去了光明。接下来几天,其眼角膜剩余的部分至少还将让两名患者看到五彩世界。21岁的张强国,成为覃艳眼角膜的第一个受益者。

第四次导读父亲的话:

师:看了这些资料,你又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出示父亲的第一句话)

生:畅说

师: 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呀!同学们,就让我们用心记住父亲这一段触动我们心灵的话吧!(全班齐读)

2、理解“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师:学到这,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永生的眼睛”?

生:畅谈。

师小结: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更是一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总结练笔,情感升华

1、出示资料、小结:看了资料,学了课文,你想说什么或者有什么感受?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生畅谈

师小结: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志愿者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因真情而温暖吧!让他人因有我们的存在而骄傲吧!

2、练笔:假如你是一位重见光明的盲人,你准备怎样表达对捐献者的感谢?

学生交流--练笔--汇报

3、三次引读课题

师: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当盲人在黑暗中苦苦挣扎时,他们从内心呐喊着:(生:永生的眼睛)当盲人重见光明时,他们骄傲、感激地说:这是一双(生:永生的眼睛)当捐献者的亲人知道捐献成功时,他们自豪地喊:这是一双(生:永生的眼睛)

五、课外作业,情感延伸。

任选一种方式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将永生的精神传递。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