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雨伞下》中英互译及读后感

2020-09-22 张爱玲

【张爱玲《雨伞下》中文原文】

  下大雨,有人打着伞,有人没带伞。没伞的挨着有伞的,钻到伞底下去躲雨,多少有点掩蔽,可是伞的边缘滔滔流下水来,反而比外面的雨更来得凶。挤在伞沿下的人,头上游得稀湿。

  当然这是说教式的寓言,意义很明显:穷人结交富人,往往要赔本,某一次在雨天的街头想到这一节,一直没有写出来,因为太像讷厂①先生茶话的作风了。

  (收入《流言》,1944年12月中国科学公司初版)

  ① 讷厂,原名严声,三四十年代上海知名的小报作家。

【张爱玲《雨伞下》英文译文】

  It’s pouring. Some people are carrying umbrellas and some people are not. Those who don’t have an umbrella press against those who do, squeezing beneath the edges of passing umbrellas to avoid the rain and afford themselves a little shelter. But the water cascading from the umbrellas turns out to be worse than the rain itself, and the heads of the people squeezed in between are soaked to the skin.

  This is a parable, of course, the moral of which is perfectly clear: when poor folks associate with the rich, they usually get soaked. I thought of it one rainy day but never wrote it down, because it sounds too much like the style of the tabloid “tea talks” of Mr. Nachang (1).

  (1) A celebrated columnist in the Shanghai tabloids of the 1930s and 1940s.

【张爱玲《雨伞下》读后感】

  张爱玲大雅大俗。说她雅,她出身于逐渐没落的贵族家庭,有着深厚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底蕴,因而能够写出常人不能写的文章;说她俗,因为她经历了常人难得经历的世情,她自小就对金钱看得很重,斤斤计较。也许正因为她俗到骨子里,没有了一般文人的自高自贵的毛病,所以她总能理解生活中芸芸众生的苦难与心理诉求,因此她的文章于清淡处藏珠玑,在平静中响惊雷。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把雨伞也是富有的象征,穷人在外谋生赶上大雨天只能巴着在富人的伞下求得一点掩蔽,可是雨伞边缘的雨水线汇集了更大的能量,给借共者带来更大面积的浸湿。张爱玲由此像一个社会学家一样感叹道:“穷人结交富人,往往要赔本”。彼时此处不但表达了张爱玲对穷人的淡淡怜悯之情,对旧社会不平等的隐隐控诉之气,而且单从这句话语来看,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意蕴。

  中国乃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道德原则是“礼尚往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效价的交换,应该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为何会产生“穷人结交富人,往往要赔本”这种背离伦理和经济规制的社会现象呢?这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解释:

  垄断优势说。在经济没有全面发展的社会,少数富人占有控制着大多数社会财富和资源,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当穷人不得已要与富人进行物质或经济方面的交往时,富人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开出垄断高价,穷人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谈判能力的弱小,被迫接受垄断高价下的交易,支付值超其物的交易成本。同时,少数富人垄断了奢侈品和高档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市场,而供给方的穷人由于人数众多,几乎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富人完全有机会给定一个垄断低价,穷人为了再生产的进行和供养家庭,再次屈辱的接受物超其值的垄断低价,出让手中的产品,承担效价的亏损。

  钻石与水的悖论。这是由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里提出来的,也称作价值悖论。众所周知,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没有任何价值,然而其市场价值非常高。相反,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场价值却非常低。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这个悖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若不考虑市场上的其他因素,就供给面来说,水的数量非常大,且几乎随处可见;而钻石呢,是蕴藏在地表底下,且必须经过时间与适当的条件产生,供给非常的少,物以稀为贵,附加值很高。故会产生这样矛盾的现象。同样的道理,富人手里掌握的是往往是精品资源,经过了深加工,科技含量高,因而附加值高,且相对稀缺。穷人大多数拥有的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穷人受崇富心理的驱使,为了与富人交换自己所需求的稀缺品,就必须打肿脸充胖子,用大量的初级的但效用大的产品去交换,损失很多效价。

  重叠需求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1961年提出了重叠需求理论。认为贸易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恩格尔定律)——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增加,结果使产量的增加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从而有能力出口——对于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贸易量增大。这个理论也可以借用来解释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交往。富人与富人之间、穷人与穷人之间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价值观念等方面类同性及等级的`差异性,使得穷人富人之间对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注重门当户对,因而富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旺盛,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存在观念和心理障碍,因而交往需求很少,就是人们常说的“嫌贫爱富”。而一般的穷人由于受急迫利益和某些虚荣心的左右,乐于与富人交往,俗话叫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正如古人云:“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近邻”。由于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交往不经常,穷人又处于交往的需求地位,富人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尽量规避交往风险,以小博大,穷人不但在物质经济方面要承担更多风险,支付相对大的对价,而且在尊严人格上也要遭受损伤。

  要素禀赋差异观点。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认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此观点对于解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交往有点借鉴意义。穷人拥有最多的要素资源是劳动力,富人往往拥有绝对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由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穷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和技术的拥有者——富人,受富人支配,为富人创造财富,然后得到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用来养家糊口,富人剥削了穷人在剩余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得以发财致富。

【张爱玲《雨伞下》中英互译及读后感】相关文章:

张爱玲小说《雨伞下》读书笔记11-06

张爱玲读后感11-12

张爱玲散文迟暮及赏析10-20

张爱玲优美散文及赏析12-06

张爱玲传读后感04-29

张爱玲《爱》 读后感01-27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01-06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10-11

封锁张爱玲读后感11-20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11-11

张爱玲《心经》解读 张爱玲《天才梦》创作手法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