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备课材料

2020-09-19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再别康桥备课材料,更多相关资讯请点击(www.ruiwen.com/wenxue)。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诗是新诗中的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其诗节的安排、韵律的变化以及意象的选择,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艺术情操,激发文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3,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方法

  由于高一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应将鉴赏办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四、学法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三)整体鉴赏

  (1)朗诵全诗

  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鉴赏《再别康桥》。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中国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同学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3)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四)布置作业。

  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拓展阅读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 “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和回环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一种音节的节奏感、韵律感。把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失望、无奈的伤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现的更为真切、深切和动人。

【再别康桥备课材料】相关文章:

《化石吟》备课材料10-09

化石吟备课材料07-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备课材料10-01

课文备课孟子见梁襄王备课笔记12-16

乡愁备课资料11-24

读《再别康桥》06-19

再读《再别康桥》06-15

再别康桥 写作06-12

浅析《再别康桥》06-09

《雨巷》备课稿11-14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