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内外

2020-09-13 雨巷

  《雨巷》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雨巷”内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雨巷”内外

  【摘要】上世纪三十年代,戴望舒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一方面,他汲取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养分,具有明显的古典诗歌色彩;另一方面,他又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他的诗歌能够很恰当地将中西诗艺融为一炉,从而使他的诗歌在帮派林立的诗坛独树一帜。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意象;传统;象征

  一

  戴望舒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现代诗派的领军人物,他因《雨巷》一诗而获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雨巷》也成为其成名之作和最重要的代表作。回顾20世纪那段短暂而又漫长的诗歌之旅,浩如烟海的诗歌犹如漫天星星,有多少诗歌如流星般转瞬即逝、了无痕迹,或如日月般被定格为永恒的风景。在这样一段浮浮沉沉的历史当中,《雨巷》则如那颗璀璨至极的北极星,在昼与夜的轮回交替中永远是那么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为历代诗歌爱好者爱不释手、捧之再捧。

  二

  从整首诗来看,全诗共有八小节,每一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条“雨巷”里的风景是随着诗人的思绪和脚步,一节一节、一步一步地展开。

  走进“雨巷”,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撑着油纸伞而独自彷徨”的诗人“我”和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正如诗歌第一节所描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从“希望”二字可以看出,“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是诗人意念中的存在,她也许近在咫尺,也许远在天涯,诗人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这里的诗人“我”、“丁香”和“姑娘”也是整首诗的主题意象。尤其是“丁香”意象,可以说,它是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而贯穿始终,几乎每一节中都有这一意象的影子。实际上,这一意象的出现也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忧郁,或者借用诗中的词语叫做“愁怨”。

  意象是我国古代美学的一大重要范畴。“意”即心意、情意的意思。“象”即形象或物象。所谓“意象”,是指创作者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的结合,即意中之象。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而已。”这里强调了意象的选取对营造意境的重要性。在戴望舒的笔下,他选取了“丁香”这一独特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与《诗经》中的“蒹葭”、“白露”不同,与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不同,也与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不同,更与李清照笔下的“黄花”有别,我国古代诗人常以“丁香”意象来隐喻一种独特的情感――愁怨。杜甫就曾以“丁香”为题作诗一首:“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体怀粉身念。”李商隐《代赠》一诗中也描述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浣溪沙》中写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由此观之,“丁香”即是愁怨的象征,戴望舒显然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传统艺术手法。废名也曾在《谈新诗》一书中指出:“我又说,胡适之先生所认为反动派温李的诗,倒有我们今日新诗的趋势,我的意思不是把李商隐的诗同温庭药的词算作新诗的前例,我只是推想这一派的诗词存在的根据或者正有我们今日白话新诗发展的根据了。”但与古诗中的“丁香”相比,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在本质上并无二致,不同的是,这支结着愁怨的“丁香”寄托了现代人的情感,正如施蛰存在《现代》杂志第4卷第1期上的文章《又关于本刊的诗》中这样的概括:“《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现代的诗形。”这一点也正是《雨巷》一诗的可贵之处。那么, “丁香”意象所蕴含的这样一种“忧郁或愁怨”的现代情绪缘何而来呢?

  《雨巷》一诗作于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曾经一度狂热社会热潮渐趋冷却,个人的苦闷夹杂着时代的病痛。鉴于此,有人认为“雨巷”中姑娘那丁香一样的“愁怨”反映了当时阴沉的社会氛围;有人认为当时戴望舒回国,而深爱八年的施降年(施蛰存之妹)移情别恋。由此推断,《雨巷》里的故事反映出作者在经历了这段恋爱悲剧后的消沉和无奈;也有人认为“雨巷”是一条人生之路, “丁香姑娘”象征着人的.理想或梦想;更有人推测此诗反映出戴望舒因幼时的天花后遗症而其貌不扬所造成的自卑心理;等等。面对这些众说纷纭的说法,我们不必确定那一种说法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其实也无法确定。实际上,正是这种捉摸不定“象中之意”,才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才使此诗主题所具有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象征派艺术手法中的“象征”不谋而合。

  戴望舒具有诗人兼诗歌翻译家的双重身份。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现代派作品。“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译道生、魏尔伦的时候正是他写《雨巷》的时候;译果尔蒙、耶麦的时候,正是他放弃韵律,转向自由诗诗的时候。后来,在四十年代译《恶之花》的时候,他的创作诗也用起脚钩来了。”

  他的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魏尔伦的诗歌讲求朦胧美、忧郁美和音乐美。朦胧美正好与中国古典诗词“含蓄”的特点相吻合,“忧郁美”与诗人“结着愁怨”的情感世界想融合,而“音乐美”更是诗人前期诗作极力追求的美学要素。由此观之,《雨巷》不愧是中西诗艺合璧的完美呈现。

  三

  “在戴望舒和他的诗友的眼里,诗是‘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是诗人自身‘隐秘的灵魂’的泄露,其他―些现代派诗人也从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和西方象征派诗重暗示的艺术传统中找到了相通之处,因而逐渐形成了在诗歌情感传达上审美追求的一致性,即诗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和隐藏白己之间’。”实际上,正是那种不可名状的“朦胧之美”,使我们难以看清楚“雨巷”里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那种无法超脱的“忧郁之美”,他感染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歌爱好者;正是那种情意绵绵、如泣如诉的“音乐之美”,他使我们在诗歌的田野上深情放歌、百读不厌。

  【参考文献】

  [1]徐调孚. 校注人间词话[M]. 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第66页。

  [2]冯文炳. 谈新诗[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2月,第28页。

  [3]孙玉石. 中国现代诗歌艺术[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244、259页。

  [4]戴望舒译诗集[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第3-4页。

【“雨巷”内外】相关文章:

《雨巷》学案12-11

雨巷朗诵12-25

雨巷说课稿12-05

雨巷有感11-17

雨巷作文11-05

雨巷花开11-17

雨巷散文11-17

雨巷诗歌11-16

雨巷情思11-15

雨巷-诗11-14

浅谈高中语文中现代诗歌《雨巷》的教学感悟 《雨巷》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