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2022-10-09 鱼我所欲也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篇1

  【原文展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 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 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既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23、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25、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40、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语有什么?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4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 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 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 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⑤ 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⑥ 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⑦ 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⑧ 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篇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患:②蹴:

  【小题2】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答案

  【小题1】(2分)①患:灾祸②蹴:用脚踢

  【小题2】(4分)①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②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小题3】(3分)举例义生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患”在古文中有“忧、担心”和“灾祸”的意思,本文中为“灾祸”;“蹴”为“足”字旁,意为用脚踢。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二者”指“鱼”和“熊掌”;“得”:“得到”;“兼”:同时;“舍生”:舍弃生命;“取义”:伸张正义。第二句中“万钟”指“优厚的俸禄”,“辨”:分辨;“礼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受”,接受;“何”:什么;“加”;好处。

  【小题3】

  试题分析:“一箪食,一豆羹”是具体的事物,是举例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舍生取义”,根据论点理解即可填空。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篇3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是(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篇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B.所欲有甚(非常)于生者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B.舍生而取义 任重而道远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3、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4、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解析试题分析:

  1、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2、A、代词 助词。B、表并列 表顺承。C、两个都是“做”的意思。D、代词 无意义。经分析,应该选C项。

  3、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4、C.第二段主要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这一观点。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篇5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 ②故患( )有所不辟也

  ③蹴( )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篇6

  《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通 解释

  【小题2】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小题3】根据文段内容填空。(4分)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小题5】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2分)

  答案

  【小题1】“辟”通“避” 躲避

  【小题1】(2分)( C )

  【小题1】(4分)(1) 生 义 舍生取义 (2) 贤者

  【小题1】(4分)①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不仅仅是贤者有这种秉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小题1】(2分)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小题1】考查对通假字的了解。“辟”通“避” 躲避

  【小题1】考查一词多意。

  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读音不同解释也不同,解释分别为:房舍、舍弃。

  B.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患分别解释为:灾祸、害怕。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都翻译成“这”。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生分别解释为:学生、活。

  【小题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即运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

  联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得到答案。

  ⑵细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以概括为:贤者或贤士。

  【小题1】翻译句子注意关键字解释准确,字字落实,连词成句。

  (1) 翻译时注意通假字“辟”躲避。

  (2) 翻译注意:丧:丧失

  【小题1】答案不唯一,注意举出了解的 “贤者”还要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所以不能举有气节没留下名句的人。可以写文天祥。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理解题与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11-04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答案09-17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1-04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1-04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1-06

鱼我所欲也的文言文的阅读答案11-03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阅读答案11-20

鱼我所欲也的文言文阅读答案11-21

《鱼我所欲也》的文言文阅读答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