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想

2020-09-01 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这篇天下奇文,无论在思想内涵、结构层次还是虚虚实实的大笔写景上都值得人们反复品味。那么怎样欣赏这篇文章呢?

  首先,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不是在讲析文章基础上去引申这一思想,而是在没讲文章之前,把这一思想就推到了学生面前。在学生深刻理解之后,再去看文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更有兴趣和欲望了。因为学生自然会想到如此内涵丰富的文章作者是怎样写成的,而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把这一思想讲透。我在教学中涉及了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详细介绍范仲淹的出身、为官,尤其是庆历五年政治改革他被贬邓州后的思想发展,“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该如何做?

  2、结合相关材料,介绍滕子京其人,使学生了解到这个人虽然恃才傲物,但谪守巴陵郡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写此文的缘由: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向范仲淹求一文,这是个契机。由此作者的思路形成一个系统:滕子京虽被贬,虽恃才傲物,但不以物悲不以物喜,因此范仲淹也应在被贬后与天下同忧。一般迁客骚人的情怀是不足取的,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生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4、孟子“与民同乐”思想,即主张君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是为了缓和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客观上对人民有利,范仲淹对其思想有所发展,向自己及天下所有人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章的思想灵魂明确了,下一个环节就是构思,即探讨作者的思路。《岳阳楼记》一文构思流畅,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意图。平时讲思路学生被动接受,讲此文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范仲淹思维的发展过程:

  1、收到滕子京的信,要求写一文,就由写作缘由入手。

  2、既然是为岳阳楼求文,必先写岳阳楼之景;但这不是此文的目的,用“前人之述备矣”作结。

  3、这时作者思维自然想到在这“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洞庭湖上,迁客骚人该有怎样的情怀呢?

  4、由此想到迁客骚人面对悲哀苍凉之景“感极而悲者矣”的情怀和面对“春和景明”之景“喜洋洋者矣”的情怀。

  5、“哎”一声叹息,由此想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在这一思路的讲解中,我让学生进入情境,扮成范仲淹,完成这一创作过程,这使他们对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创作的构思。

  另外关于这篇文章虚虚实实的大手笔写景之法也是我教学中的重点。本文的写景有三处:一处是写“巴陵胜状”,用“衔”“吞”写气势,用“朝晖”写尽湖光山色,我让学生总结出写山水文字的一个共性:抓住气势,抓住山色,尤其是山色,比如“孤帆一片日边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另两处是一悲一喜之景,讲这两处景物描写,我让学生明白:

  1、什么叫虚写?

  2、体会景中意境,产生画面,体验情感。

  3、大处着笔的写景之法。

  事实上,只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好理解掌握此处的写景之法,它不拘泥于一个现实之景,而是把一个想象的意境展示出来。范仲淹的高明是他从大处着笔,比如写“喜”之景,就写天光之景,写沙洲之景,写皓月之景等,意境阔大又细腻。课后我让学生仿此文写景之法做了一个片断练习,其中不乏佳作。

【《岳阳楼记》教学设想】相关文章:

《乡愁》教学设想05-16

《观沧海》教学设想05-20

《化石吟》教学设想04-27

《琵琶行》教学设想07-19

《化石吟》教学设想与教学设计10-18

《琵琶行》审美教学设想07-17

《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12-23

《滕王阁序》的美读教学设想12-21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06-09

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