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2-04-11 阅读答案

  我们大家知道想要学好语文,我们一定要在平常多加练习才行,为了帮助大家的语文学习,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抽出时间练习一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阅读原文

  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③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④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问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⑤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⑥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⑦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选自《冯至全集》,文章有删改)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阅读题目

  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6分)

  3.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就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4分)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4.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6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答案解析

  1.(4分)山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3点都对得4分)

  2.(6分)(1)养育过山村人的泉水(或溪水);(2)围绕过村庄的鼠曲草;(3)滋养过山村人的彩茵。(每点2分,只答出事物而无事物特点得一半分)

  3.(4分)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闻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4.(6分)(1)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2)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每条3分,言之成理即可)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2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到: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转上山坡,便到了我们居住的地方。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它像是一个民族在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能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于后人的事迹。

  山上最热闹的是雨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一出来,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有的青如青苔,有的褐如牛肝,有的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仿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你若不随着他走,就得和他离开,中间不容有妥协。

  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更加上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1942年,写于昆明

  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和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消逝的村庄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作者写自己与村庄的人们“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如何理解这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探究本文写作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分)(1)衬托山林的荒寂;

  (2)与下文写山村丰富充满生命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⑶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作铺垫。每点2分。

  2.(6分)(1)山村提供了养育我的物质条件;

  (2)山村让我学会谦虚、纯洁和坚强;⑶山村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每点2分。

  3.(6分)(1)因为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而现今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2)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每点3分。

  4.(6分)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1分),作者通过对消逝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1分),抒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屈精神(1分),寄寓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1分),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2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03-23

《手艺》阅读练习及答案07-25

《郢书燕说》阅读练习及答案07-08

《攒钱》阅读练习及答案12-01

《心术》阅读练习及答案11-19

《离骚》阅读练习及答案07-16

《浣溪沙》阅读练习及答案11-20

《城南》阅读练习及答案11-21

《沁园春》阅读练习及答案08-18

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11-11

《井绳》阅读练习及答案 《群鹤翔空》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