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洛堤步月》《月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2020-12-29 阅读答案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本诗是作者宰相(661— 663)任上所作。②“广川”指洛水。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③“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1.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6分)

  参考答案

  1.(5分)①描写春夜风光,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意境。(2分)②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以动显静,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2分)③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1分)

  2.(6分)①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刘诗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2分)②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2分)③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2分)

  对比赏析

  上官诗 这首诗是写作者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头,写洛水含情不语地流淌着;更是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以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这首诗是上官仪得意时的精心之作。它的意境和情调都不算很高,字里行间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真实地为这类得势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使得意洋洋的神情毕现。

  二: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如此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具新意。全诗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入朝洛堤步月》《月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相关文章:

柳永《归朝欢》阅读答案及注释赏析07-2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12-03

曹植《七步诗 》郭沫若《反七步诗》对比阅读答案08-06

《牧童诗》黄庭坚《牧童》吕岩阅读答案对比赏析08-15

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12-12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王勃《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03-18

黄庭坚和李煜《清平乐》的阅读答案对比赏析08-15

贺知章《咏柳》曾巩《咏柳》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08-15

秦观李清照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12-12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赏析10-29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送别》阅读答案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