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阅读答案

2022-10-27 阅读答案

  《三月》是唐代诗人韩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采用了《诗经》中“比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人欲表达韶光易逝的悲哀。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三月》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三月

  韩偓

  辛夷①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②,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注释】:

  ①辛夷:一种香草。

  ②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翻译】:

  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去不返。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长安汉家陵墓春草连天,惹人肠断。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赏析】

  人们在寒食节前纷纷到郊外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三月,万物复苏,草木吐绿的季节,迎春花刚刚凋零,含苞待放的桃花悄悄露出粉红的花蕾,尽情吮吸春雨甘露。一年四时中,最好的是霏霏细雨浸润一切的阳初春三月,而人生中一去不复还的也正是如同三月一般令人不舍的青春岁月。吴国远离京都,那纵横交错的每一条江河都将最终流入广阔的大海。昔日雄伟的汉家陵阙,如今也隐没在一片凄迷的野草中了。现时的烦恼加上往日的遗憾让我倍感无奈,不如沉醉在邻家甘醇的美酒中,忘掉一切的烦恼。

  韩偓的七言律诗《三月》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其中也寄寓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晚唐早已没有了盛唐的雄壮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剩下的仅有颓废和衰弱,作为始终坚持反对朱全忠篡唐的有气节的士人,身处这种时代,面对危乱的时局,却只能无奈叹息,这首《三月》正是诗人无奈的哀叹,一方面是借哀叹美好的初春三月来哀叹国势颓危的晚唐王朝,另一方面也在为自己盛年易逝,无可挽留,功业未就的现实感慨万分,诗的结尾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万般无奈的心情表露纸上,借酒消愁却愁更愁。

  在诗歌的艺术特色上,诗人采用了《诗经》中“比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人欲表达韶光易逝的悲哀,不直接表达,而是先写“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刚看这两句似乎这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咏春之作,颔联“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笔锋突然一转,无尽的悲叹流于纸上,这正是“比兴”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颈联“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诗人突然又从现实回到历史中,眼前的吴国江海,汉家宫阙寄寓多少了历史的感慨,演绎了无数历史的'兴衰,体现了这首诗的时间跳跃性,给人一种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现实的感觉。

  尾联“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诗人又将我们拉回到无奈的现实,排遣不去的新愁旧恨,面对流逝的年华,颓危的国势,朱全忠篡唐的威胁,种种无奈叠加在一起,使诗人的愁绪如同重压于心中的一块巨石,于是诗人只好借酒浇心中的块垒,“须就邻家瓮底眠”,那种无奈却更加令人感到无法释怀,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仿佛也有一种要与诗人一同浇愁的冲动,这也正是《三月》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习题1

  (1)“四时最好是三月”,请简要分析诗中是怎样描写三月的。

  (2)请指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它。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从两方面选择具有特色的事物对三月进行了描写。第一句从景物的角度写,辛夷刚凋谢,桃花又接着开放了,写出了三月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第二句从节日的角度写,踏青的快乐还在心头,寒食节又来了,寒食节之后紧接着又是清明节,节日一个接一个。所以说一年四季最好的是三月。

  (2)本诗的主旨句是第四句。诗人采用比喻和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诗的主旨。诗人将少年和美好的三月作比,前三句把三月的美好写到极致,为第四句感叹美好的少年时光一去不回作铺垫,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习题2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①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表现扬州的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绮丽、温婉,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是文章叙事部分的线索。

  ③秋尽江南草木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的描写。

  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答对一点给2分;任选两处作答,意思对即可)

  小题1:

  ①从物质的角度看,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

  ②“唐代的风范”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况在今日的扬州已经难觅踪迹;

  ③它们的消失令人感叹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情感。(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写扬州是追寻诗意的梦境,表现了对扬州的“风流不再”的叹惋,D选项说法不够合理。

  小题1:试题分析:结构上有总领全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作用;内容有表达主题、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如:①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表现扬州的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绮丽、温婉,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是文章叙事部分的线索。

  ③秋尽江南草木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的描写。

  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小题1:试题分析:从文章整体来看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只是表明从物质商业角度;而从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角度,今天的扬州已渐行渐远;整篇文章表达了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情感。

  习题3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答:谜:______________

  底: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划线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 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侥幸(庆幸)。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或酿造)。

  6.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7.刀之爱。

【《三月》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小城三月阅读答案12-10

小城三月阅读题及答案11-29

《三月桃花水》阅读答案11-30

小城三月阅读训练题及答案11-28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阅读答案10-24

《烟花三月下扬州》阅读答案11-27

等的阅读答案10-06

等阅读及答案02-04

等 阅读答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