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阅读答案

2022-09-22 辛弃疾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上阕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2.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①对比和反复。“忆对”与“今宵”,用往昔花好月圆的中秋美景,反衬今夜无月的孤寂;“在杯中…‘湿纱窗”,反复咏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②虚实结合。借“今宵楼上一尊同”巧妙地将往昔与今夜的中秋景致联系在一起。③白描写景。“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等句,寥寥数笔传神地勾画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2.(6分)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简析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于中秋之夜,抒发感慨的诗词。诗词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一剪梅·中秋无月原文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丛杯中,月丛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丛难通,信丛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译文

  回忆昔日中秋,在丹桂丛中,饮酒赏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今年的中秋,因为下雨,只能在楼上过,酒是相同的,窗前又是云,又是雨,就是没有月亮。我想乘风上天去问,奈何天路不通,投书无门。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照妖,只好从容地举杯喝酒,从容地欣赏歌舞。

  注释

  ①:回忆。

  ②:活用,将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在杯子里面。

  ③:表达感情,表示程度深。

  ④:造物者,上天。辛弃疾特别喜欢用典,“化工”一词大约就是典故,大概出于汉朝贾谊的《鹏鸟赋》中一句:“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大意是:天地比是一个大熔炉,造化就是炉匠,阴阳二气生起炭火,万物象铜一样都在里头熔炼翻滚。

  一剪梅·中秋无月创作背景

  辛弃疾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一剪梅·中秋无月赏析

  中秋节是诗人饮酒抒情的的夜晚,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中秋寄情词,一首是《木兰花慢》另一首就是《一剪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上片写景,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往日的中秋佳节是多么的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与今日中秋之夜雨纷纷!“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作对比。突出表达词人对今年中秋一种遗憾的心情。下片作者着重抒情,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欲乘风问天,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但诗人乐观豪放,不管环境怎样,依然举杯畅饮,从容的欣赏着歌舞。

  这首词内容丰富,通过描写月夜之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情,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辛弃疾一翦梅中秋无月诗词12-28

一剪梅·中秋元月 辛弃疾10-04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10-07

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阅读答案12-25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鉴赏09-25

品读: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11-14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诗歌阅读答案12-23

辛弃疾《定风波》阅读答案11-16

《宋史·辛弃疾传》阅读答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