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在广东

2023-02-07 文天祥

  引导语:广东,曾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后期抗元斗争的主要活动舞台。他流离困踬,屡蹶屡奋,取义成仁,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下文是相关的信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个人信息: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端,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端、赣等州。德佑元年(1275年)后,曾起兵“勤王”,并与张世杰、陆秀夫等配合抗元。宋室南迁广东后,文天祥亦退入广东坚持抵抗,开始了他在广东的抗元斗争。时宋景炎二年(1277年)春。

  (一)

  文天祥到广东,最早是在梅州(今梅县市),——那是景炎二年(1277年)三月。当时,按文天样本意,是希望引兵入漳州,直接参与护卫宋室的斗争。但因为漳州、潮州东南沿海一线道路受阻,影响南迁,才改先入梅,打通道路。

  这年一月,元将易正陷梅州,知州钱荣之降元,佥判蔡蒙吉死。文天祥接到消息后,即带兵向梅州进发。时驻梅元军不多,听到文天祥的大军到来,慌忙弃城西逃。四月,梅州收复。此时,文天祥在梅积极筹划兴复大计,作了深入动员,募集了大量的义兵,并及时展开训练,兵势大振。当时,都统王福、钱汉英骄横跋扈,居功妄为,顽不循法,文天祥下令斩杀以徇,致使军政一新,民众拥护,踊跃投天祥军。准备充分后,天祥于四月又挥戈向江西赣州进军,誓与元军战斗到底。他在梅州,幸运的见到了三年未见的母亲曾氏、兄弟和孩子。早在文天祥起兵勤王时,他母亲已由其弟文壁(知惠州)、文璋于德佑元年初奉送到惠州居住。由于元军的南侵,文天祥为南宋皇室效劳,一家离散。只有到了梅州才得以团聚。这给他很大的精神安慰,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在狱中还作诗回忆梅州:“楼角凌风迥,孤城隐雾深;万事随转烛,秋光近青岑。”此后到五坡岭被执,文天祥全家再没有相聚过。他在《即事》诗中说:“征夫行未已,游子去何之?正好王师出,崆峒麦熟时。”就是说他在梅州告别母亲挥戈北上一事。

  (二)

  文天祥在空坑兵溃后,于景炎二年十一月收残兵从福建汀州(今长汀)奔赴广东循州(今龙川县),驻南岭。见黎贵达潜谋降元,天祥下令执杀正法。次年二月进兵惠州、海丰;四月,率余部到丽江浦。此时,端宗皇帝病死,陆秀夫、张世杰拥立赵昺做了皇帝,六月间即将朝廷移至崖山。文天祥听到消息后,率军移驻惠州之南的船澳。本来,天祥的军事策略是要首先集中军力保卫崖山行朝,确保复兴之本。所以他要求赴崖山。但是,当时行朝实际上由陆秀夫、张世杰把持,一切大事由他们独自决断。他们担心文天祥的到来会对自己不利,在考虑国家大事时夹带进个人感情色彩,而拒绝了文天祥的正确请求。“乞入朝,不许。”(《宋史列传》)。“请入觐,为张世杰所格(阻止),不得进。”(邓光荐《文丞相传》)结果贻害了大局。八月,崖山行朝授天祥少保,封信国公。当时,文天祥的部队因不适广东水土、环境,医疗条件又差,病疫流行严重,兵士死者数百人,连天祥母亲曾氏、十三岁儿子道生亦死去。文天祥也考虑到,崖山是个孤岛,潜伏着危险,假若元军海陆夹攻,必危及行朝。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十一月,文天祥决定移兵潮阳县海门镇,以便积粮治兵,壮大力量,阻击元兵。他将自己的计划呈行朝,朝廷诏准。此外,天祥部下邹、刘子俊亦带兵自江西入粤,会师潮阳,壮大了军力。文天祥在路过潮阳县“张(巡)许(远)庙”时,曾赋《集杜诗谒双忠庙沁园春》以吊,内有“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句,表现了他为国家不惜献身的精神。赋毕,即杀自骑马以祭,并埋马庙侧,人称“马冢”。(《揭阳县续志卷四艺文》)

  在潮阳,文天祥为了南宋的大局,还写了一封长信,派部下许浒送到崖山。他在信中阐述了在崖山设行朝的弊端,劝张世杰不要死守海上,应作速登陆西上,建立基地,从长计议。从当时形势出发,这一建议是可取的。可惜又一次被张世杰等人否决。张世杰、陆秀夫辈续继加强崖山海上防线,准备与元军在海上决战,终于铸成历史大错。不然,如实施文天祥的建议,也许会延长南宋的寿命。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初,张弘范打听到文天祥在潮阳的消息,视为灭宋的第一障碍。中旬,他亲率三万精兵,从扬州出发,水陆两路向潮阳奔袭,企图一举歼灭文天祥的抗元队伍。时都统陈懿已降元,授“广东道都元帅”,并引兵攻潮州,知州刘兴以城降。文天祥兴兵讨伐陈懿、刘兴,陈懿逃亡山寨待机,刘兴被斩于和平里,人心翕然,军威稍振。文天祥原准备在这里招集义兵,扩充队伍,建立抗元基地。但在元军的威胁下,他不得不改变计划,决定移屯海丰。十二月十五日,文天样引兵入海丰北面南岭,谋结寨据险固守。当时张弘范所率海路元军尚隔海港,可望不可及,形势并不险恶。谁知此时陈懿却秘密接应张弘范,为他提供船只渡海登陆。张弘范一登陆,即令其弟张弘正以轻骑追赶天祥军。二十日中午,天祥军经几天奔命,疲困不堪,停五坡岭吃午饭。当地群众报告天祥,陈懿降元后,最近正在这一带活动,在此停留危险……活犹未完,五坡岭北面己杀声掩至——元军已从西面冲杀过来了,领头的正是陈懿。宋军猝不及防,仓猝应战,混乱不堪,伤亡惨重,文天祥在士兵护卫下,慌忙出走,元军千户(宫名)王惟义紧追不放。天祥见不能逃脱,便吞服事先准备的“脑子”(又称冰片,多服有毒)二两自杀。众拥天祥上马以逃,天祥急索水饮,希求速死。不久又昏眩从马上掉下来,不幸为元军所俘。一代英雄,壮志未酬,反陷囹圄。

  据元代无名氏《昭忠录》载,文天祥失利被俘的原因“是时备水道,不虑陆路也”。意指文天祥只注意防备元军海路进攻,而忽视了对陆路的防备,因而失策失利。而文天祥自己却自叹无可奈何,归咎天命。在《集杜诗》序中,他说:“自国难后,行府白手起兵,展转患难,东南跋踄万余里,事不幸不济。然臣子尽心焉尔矣。成败天也,独奈何哉”!

  文天祥被俘后,被引至潮阳县见元军元帅张弘范。张之左右命天祥下跪,天祥不从,说:我是宋朝丞相,决不下跪。张弘范劝他投降,他也以冷笑回答,只求速死。张弘范不允,将他拘留在船上,严加看守。五坡岭混战,文天祥部下不少将士都遇难,如邹自杀,刘子俊假冒天祥被杀,陈龙复、肖资、肖明哲皆死,许浒被执。文天祥对他们都集杜诗哭之,寄托哀思。

  (三)

  元军大破天祥军,实际上是除却了一支抗元劲旅,因而更加大胆长驱南下,以至进攻崖山行朝。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初六日,文天祥被押送离潮阳,赴西南的崖山。经过六日航行,十三日到达崖山海面。张弘范再次企图利用文天样劝降,命副帅李恒逼文天祥给张世杰写劝降书。文天祥说:“吾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其实,天祥早已视死如归,决心维护民族气节而宁死不屈。李恒定要他写,天祥便手书著名的《过零书丁洋》诗,表明心迹:“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恒持诗告张弘范,张无奈,只好苦笑说:“好人!好诗!”

  从祥兴二年一月十三日开始,到二月六日,宋、元两军在崖山摆阵大战,历时二十四天。元军层层包围,轮番进攻,宋军则摆“锁链阵”,英勇抵抗。元军久攻不破,只得封锁宋军,卡住军需、粮食、淡水的供应,致使宋年大败,纷纷跳海自杀,陆秀夫背负帝昺、手怀玉玺投海,张世杰后亦通风复舟死。南宋国祚就这样结束了。“二六海战”的情况,明代史学家陈邦瞻在《宋史纪事本末》有载:原有军船千艘的宋军,惨败后,“余舟尚八百,尽为弘范所得。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余万人。”

  文天祥在元军船上,亲睹战斗惨烈场面,悲痛欲绝,几次想投海自杀未遂。他在《集杜诗南海》序里说:“崖山之败,亲所目击,痛苦酷烈,无以胜堪。时日夕谋蹈海(投海自杀),而防闲(被严密防守)不可出矣”。文天祥满怀亡国之痛,南向痛哭,作诗以吊。崖山既破,张弘范置酒大会以贺,“请”文天祥参加。天样端坐不视、不语、不沾,并再一次以凛然正气拒绝了张弘范的无耻劝降,在《言志》诗中表示要以身殉国,从容牺牲:“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平生读书为谁事?临难何忧复何惧!已矣夫!易箦不必如曾参,结缨犹当效子路”。张弘范无计可施,只好将情况呈报元世祖。三天后,元世祖下令张弘范将文天祥从广州押送大都处理。

  (四)

  文天祥在船上押了约四个月,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三月十三日,抵达广州,准备北送。张弘范仍不放弃劝降企图,对文天祥日益“客气”,送还他原离散的妾婢仆役,照顾生活。十四日,张弘范置酒船上,会见诸将,又举酒对文天祥说:

  “国亡矣,忠孝之事尽矣。正使(即使)杀身为忠孝,谁复书之?丞相其改心易虑,以事大宋者事大元,大元贤相,非丞相而谁’?公流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殷之亡也,夷齐不食周粟,亦自尽其义耳,未闻以存亡易心也’。弘范为之改容”。(邓光荐《文丞相传》)随后,文天祥写了一首诗:”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智灭犹吞炭,商亡正采薇,岂因徼后福,其肯蹈危机?万古春秋义,悠悠双泪挥”。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在都镇抚石嵩和几十名元兵的押护下离开广州北上,五月四日出粤北大庾岭。一路上文天祥触景生情,悲愤交集,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英德道中》、《生朝》、《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南华山》、《又呈中斋》、《五月四日出梅岭至南安军》等抒怀诗,都表达了爱国忘身、操守气节的精神。

  文天祥出广东后,由赣江水路直入长江,东下至建康(今南京),八月二十四日渡江。九月初一日至淮安。九月初二日改陆路,从淮安出发,至十月一日晚至燕京(今北京),十月初五日移入狱中。他在狱中度过了三年多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被杀害于燕京柴市,年四十有七。临刑前从容不迫,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并南向再拜。

  文天样为宋室百计兴复,愤激摅忠,作出了重大牺牲,包括家庭牺牲:德佑二年(1276年),长女定娘、六女青娘(文天样共有六女)在广东河源县病死;景炎二年(1277年),欧阳夫人,二妾颜氏、黄氏及次子佛生、次女柳娘、三女环娘皆为元军所俘,北送燕京;祥兴元年(1278年),母亲曾氏及唯一儿子道生又死于惠州郡治中,四女监娘、五女奉娘则死于潮阳乱兵之中。

  (五)

  文天祥在广东一年半,时间是短促的,却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他见张弘范不拜,为书招降不从,官以宰相不就的事迹,为历代传颂。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以他在广东抗元斗争史实为题的传奇戏曲和纪念古迹。

  戏剧方面,主要有《崖山烈》、《西台记》、《冬青树》、《柴市节》等。传奇《崖山烈》为明代朱九经作,写文天祥等力抗元兵,被俘后壮烈殉难的历史悲剧,表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屉的民族气节。杂剧《西台记》为明末清初的陆世廉作,写文天祥、张世杰孤军抗元,兵败后天祥被俘秉义不屈,张世杰死难海上。全剧情调沉痛激昂,民族思想溢于言表。传奇《冬青树》为清代蒋士铨作,写文天样兴兵勤王到兵败被俘,主要情节都以历史记载作依据,有鲜明强烈的民族意识。川剧《柴市节》为黄吉安所作,取材于《冬青树》,写文天祥被俘后,视死如归。临刑前,元人命留梦炎劝降,文天祥义正严辞痛斥、讽刺留,最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几百年来,广东有关文天祥的历史遗迹是不少的,可惜在风雨、火灾、战乱的破坏下,有些已经湮没了。至今尚存的有关历史遗迹、摩崖石刻,仍然记录了这位英烈最后年代的斗争,吸引了万千凭吊、拜谒的人们。它们主要有:

  (1)莲花峰:在潮阳县海门镇外,为当年文天祥屯军处。今存“望帝石”、“终南石”、“奇泉古井”、“忠贤祠”等古迹,辟为旅游区。

  (2)方饭亭:在海丰县城北郊五坡岭。明正德元年(1506年)为纪念文天祥被俘而建。亭中有碑,刻文天祥画像,两侧有明、清四块碑记。

  (3)“和平里”碑刻:文天祥在潮阳县蚝坪乡(今和平区)时,为民众热烈募军场面感动而书。碑原立于和平桥头,今移立于和平区小学操场。

  (4)马冢:在潮阳县东山。相传文天祥谒张、许二公庙,杀马以献,后埋于庙侧而成。

  (5)凌风路:在梅县市。文天祥在燕京狱中回忆梅州时有“楼角凌风迥”句,后人建“凌风楼”纪念,楼毁后袭名取一东西走向的长街为“凌风路”。

  (6)文山祠:在兴宁县朝天围。相传文天祥抗元时曾在此驻营,望北拜告,并有亲笔墨迹“忠廉节孝”四大字。

  (7)相公祠、“相国卦竹”:在蕉岭县与平远县毗邻处的东石梅子畬。相传文天祥当年抗元,由梅州北上,经镇平(今蕉岭县)长潭入梅子畬至江西。后附近村寨乡民立“相公祠”以祀。又:文天祥在梅子畬因思念幼主,咬破指头,嚼血喷于竹叶上作卦,卜幼主帝昺所在。后来,此处竹叶上皆有朱点,乡民称为“相国卦竹”。

  (8)御宴潭:在海丰县丽江口。宋景炎二年文天祥到此,宋端宗赐宴以待。

  (9)“壮帝居”石刻:在海丰县西南山岭中。除祀帝昺外,旁建辅室恭塑文天祥像以祀。

  (10)玉嵒书院:在广州市东郊萝岗洞萝峰山下。原为南宋文人钟玉嵒少时读书及晚年讲学之所,内保存有文天祥等历代文人的题刻。

  文天祥生平与他的历史古迹

  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历史古迹

  文山城墙

  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期间留下不少事迹,影响最深的是“文山城墙”。 “文山城墙"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城北茫荡山的莲花山,城垣旧址长5000余米、宽4.5米,高3米许,外侧利用天然山脊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头垒砌而成,更多为夯土所筑,十分壮观。

  遗址后经造林、开路,严重受毁,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墙基尚存。

  文天祥于1276年七月上旬到达南剑州后即着手筹建这一带城墙。因为元军南侵陆路必经城北的官道,因此筑城墙成为当务之急。按理说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个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仅用了几天几夜就把这10里长墙筑成了。修筑工事,夜以继日,远近百姓闻风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足见当时民众抗元热情之高涨。后来人们传说文丞相抗元气节惊天地泣鬼神,筑墙如有神鬼相助,遂把这段城墙称为“鬼城墙”。

  江西遗墓

  位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骛湖大坑之原。

  走进墓园,心里为之一怔: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镌刻着“仁至义尽”四个大字,迈过石拱桥,登上石级神道。神道为47米长,寓意为文天祥走过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两旁,翁仲、石兽肃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从山下仰望墓茔,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可谓独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茔,呈圆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狭长直立的石台阶,整个造型,如一柄利剑,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这一切似乎向人们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不屈的性格。

  文天祥的诗: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歎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歌》

  【3】: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正气歌》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6】: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文天祥

  【7】: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文天祥

  【8】: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文天祥

  【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10】:云散天仍在,风休水自清。 --文天祥《遇异人指示作五言三句》

  【11】:知已肝胆相照--文天祥

  【1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13】: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文天祥《指南录后续》

  【14】: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文天祥

  【15】: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16】:人间事,何堪说。 --文天祥《满江红》

  【17】: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文天祥《指南录》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19】: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文天祥

  【20】: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文天祥

  【21】: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文天祥《除夜》

  【22】:知己肝胆相照--文天祥

  【23】:蒙冲两岸夹长川,鼠伏孤蓬棹向前。七里江边惊一喝,天教潮退阁巡船。 --文天祥《上江难》

  【24】: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锥,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文天祥《正气歌》

  【25】:求仁而得仁,宁怨填沟壑。 --文天祥

  【26】: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文天祥《除夕》

  读文天祥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文天祥的爱国故事,文中的故事情节让我深受感动。

  南宋末年,朝廷已经十腐败。蒙古贵族的元朝举兵南侵,宋朝的文臣武将个个胆小如鼠,不是不战而降,就是弃城而逃。一时之间,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文天祥毫不犹豫地变卖了自己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招募义军,文天祥带领他的军队抗击元军。然而蒙古族的士兵个个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把文天祥的军队打败了,文天祥被俘。面对元军的糖衣炮弹,软磨硬泡,文天祥宁死不屈,在又臭又小的土牢里关押了四年之久,最后被执行死刑。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为什么别人选择逃跑,选择投降,选择去元朝做高官,去过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他却选择变卖自己的家产,招兵买马与元军抗争?那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的心。

  文天祥为了祖国宁死不屈的精神让我想起了刘胡兰,刘胡兰为了国家,和那些伤病员,宁死也不告诉日本人伤病员在哪儿。面对敌人的屠刀,她面不改色心不跳,昂首走向敌人的屠刀被敌人杀害了。她的血染红了天空和大地,那年她年仅15岁。

  15岁,这是个多么惊心动魄的数字啊!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美好的年龄呀!小小年纪的刘胡兰,从哪来的勇气,毅然志向断头台的?我想这时刘胡兰一定这么想的:“如果我一个人牺牲了可以换来别人的生命,死而无憾!”小小年纪居然有这样的爱国精神,真是了不起啊!

  我们一定要向爱国英雄学习,保卫国家,建设中国!

【文天祥在广东】相关文章:

文天祥简介_文天祥的诗10-19

文天祥抗元,文天祥的故事10-01

文天祥11-04

文天祥的爱国名言,文天祥的爱国诗12-15

文天祥人生简介 文天祥祠在哪里10-20

文天祥名言12-28

文天祥诗句11-04

文天祥的诗10-20

文天祥的名言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