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

2020-08-05 王昌龄

  篇一: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三、体会诗人同情戍边战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体会这两句诗的悲凉意境。

  教学学法:

  (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

  设计思路:

  一、知诗人,解诗题。二、读古诗,明诗意。三、悟诗情。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一、 知诗人 解诗题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简介诗人王昌龄。我们今天来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写的《出塞》。

  2、解诗题: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意思是出征到塞外。)

  3、 奠定感情基调: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 读古诗 明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察预习情况。①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大家跟读。学习“秦”字(板书)。②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3、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名读, 齐读,师范读。)

  4、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5、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6、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7、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

  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8、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三、 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 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①、 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②、 补诗句:出(课件引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③、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①、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

  呢?

  ②、 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指名反馈

  ③、 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④、 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①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课件演示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③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②、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①、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②、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四、总结

  ①、“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②、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也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原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五、 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六、 板书设计

  出塞

  互文 明月 关

  秦 汉 人未还 悲 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篇二: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感悟诗句意思,展开联想,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老师在上课之前还想做个小调查,咱们班的同学谁喜欢背诵古诗词?(这么多人,你们真了不起.)古诗词就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吧!

  1、诗歌对对碰”的游戏。(谁会站起来就说,不用举手。)

  教师出示课件:(1)当我们难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时,我们会说:

  (2)当我们在赞美朋友之间有深厚友情时,马上会想到:

  (3) 当我们遇到节假时不能与亲人团聚时,我们会感慨:

  (4)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在面对死亡时,会大义凛然地说: 过渡:(先对那些对答成功的孩子给予鼓励。)同学们你们课外积累真得很

  丰富。而且精神饱满,激情四溢。让我们带着这份热情走入今天的课堂。好,同学们上课!

  二、导入新课: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每首诗词仿佛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继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2、板书课题:出塞(师生共同书写,边写边强调写字的要求,写完后教师说:我们常说要堂堂正正的做人,字如其人,我们也要把字写得端端正正。)作者:

  【唐】王昌龄

  三、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四、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1读

  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

  生2读

  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

  生3读

  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

  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接着讲——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

  师:士兵,就是诗中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有李广将军来戍守边关

  师:李广将军就是诗中的——龙城飞将

  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定不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师:你从哪个词中读懂了“匈奴的军队”——胡马

  再请一个同学连起来说说看。

  师:过渡:同学们,学习古诗,我们知道古诗的大意,而要深深的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古人常说“诗以言志”,这首诗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五、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A、从征人角度感悟。

  1、让我们梦回唐朝,来到边关,夜深了,戍边的将士们结束一天的生死搏杀,这时,他们看到的是:(一轮明月、孤寂的边关)读第一句,边读边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明月、边关、征人)宁静的夜晚,清冷的边关,一轮明

  月高高的挂在天空,明月清冷的光辉照在戍边战士身上。【板书】让我们感到(孤寂、苍凉的)让我们读出这种孤寂、苍凉。作者又以大手笔直指秦汉时期,给这月临关塞图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画面中的征人就是自秦汉以来千百万征人。他们已冰冷的边关明月为伴。当他们仰望明月时会想什么呢?(想念家乡,痛恨战争,渴望停止战争??)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因它只化作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过渡:征人离家万里之远,回家遥遥无期,可明月千里寄相思,他们所思念的亲人在同一明月下又是怎样的呢?

  B、从亲人角度感悟。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皱纹,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

  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心中在呐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张开双臂面对苍天:(还我父亲)带着这种感情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恨)

  师:亲人的呼唤催人泪下,正如诗人高适《燕歌行》所写:“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ù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jì北空回首。”喋血沙场的征人渴望与亲人团聚,征人的亲人儿都盼着他们回家。

  师:征人为什么回不了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你读懂了什么?)

  唐朝诗人王翰曾在《凉州词》中有形象描述: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所以这期盼是遥遥无期的,作者不由得对征人及其他们的家人充满(同情)

  【板书】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

  微??读 :无数亲人望眼欲穿,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惨烈的战斗场面。许多诗人也曾描写过这战后悲惨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杜甫

  师:古今多少战士死于沙场,白骨纵横,烽烟遍地,使人触目惊心。师: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过渡:目睹战火连连的边塞,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谁?(李广)李广是谁?你们了解吗?(介绍李广资料。)

  引读:李广,骁勇善战,深受战士的爱戴,胡人对他都是又敬又怕,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被人怀念呢?我们一起读怀念一下。齐读。

  师:龙城飞将李广,汉代的名将,为什么唐代的诗人在思念他?

  指名回答。指导朗读。

  引读:诗人这分明就是在向朝廷请愿,请求朝廷派李广这样的大将军来吧,赶走胡人,我们来读这一句,向朝廷请请愿。齐读。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另外一首诗。

  出示《从军行》,齐读。再读后两句。

  师:从穿字你能想到什么?当时的战场怎样?(激烈、残酷,战士们奋勇杀敌) 金甲都磨穿了,战士们是什么样的信念?读出来。战士们的信念是什么?再读。 终不还,这就是热血男儿,这时候,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怎样的情怀? 指名回答。

  引读:誓死捍卫自己的国土,这就是热血男儿,读出来。课文中的这两句是不是有同样的情怀呢?读这两行。

  师:假如朝廷真的派李广这样的大将军来,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指名说。 引读:把敌人打的落花流水,那将是多么痛快的一件事啊,带着痛快读。 师:同学们,从这两句诗,你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吗?你感悟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指名说。板书:爱国

  引读:就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把这深深的爱国之心吟诵出来吧。全班读。

  六、有感情朗读全诗

  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一名戍守边关的战士,宁静的夜晚,你伫立在孤寂的边关,明月清冷的光辉洒在你身上,遥望国土和家人,你的思绪是复杂的,有悲更有壮,我们一起用朗读来变现你的悲壮情怀,读。

  2、王昌龄的确是写诗的高手,这首诗寥寥四行,却把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对良将的渴望,对国家的痴恋变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这首诗不愧被称作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让我们合上书,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千古绝唱吧。

【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12-25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12-02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范文08-08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通用3篇)12-16

王昌龄《出塞》教学记录03-28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08-08

王昌龄《出塞》鉴赏12-07

《出塞》教学设计04-30

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11-11

王昌龄《何九于客舍集》唐诗及注释 《独游》王昌龄唐诗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