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分析

2020-08-22 王昌龄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是怎样的呢?如何在诗歌中体现出其特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学都带有某一时代特定的烙印。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盛唐气象”。盛唐时代,文人追求功名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

  科举取士与边陲建功是取得功名的两条道路,一部分文人以科举、明经寻求价值理想;而另一部分文人选择了出塞,选择了从军入边,渴望立业边疆,功就名成。于是,在边塞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这种激越昂扬、达观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种为国、为君、为社稷的强烈的外敛意识和追求。这种追求和意识激发了文人出世的热情。综观盛唐诗歌流派,唯边塞诗派最能表现盛唐之音。无论是“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还是“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都贯注着雄健奔放的气势,激昂慷慨的精神。边塞诗派虽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但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诗人,他的边塞诗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代特色,体现了盛唐气象。

  唐朝的大文学家殷璠对王昌龄的评价甚高,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说王昌龄的诗是“中兴高作”。王昌龄边塞诗的数量并不算太多,但几乎篇篇俱佳,最有代表性的为《从军行》、《出塞》两组组诗。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多充斥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愿为国家安边宁民、长治久安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以及盛唐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进取精神。“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寒”(王昌龄《从军行》),“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等等,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王昌龄意欲投身报国的抱负和胸襟。这种高扬英雄主义气魄与满腔爱国主义的热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一种盛世进取精神始终引人奋发向上。“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其五)构筑了边塞独有的自然景物和气象,在描摹边塞的艰苦和残酷的同时,以时代的责任抒发着达观、自信和悲壮的感怀。《出塞》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虽然用的是象征性笔法,但其高度的自信和豪情,敌人不灭战斗不王克让:《〈河岳英灵集〉集注》。

  止的精神却是完全一样的。这充满热情、自信的诗篇无疑是唐代国力强盛与疆土意识强化的产物。即使抒写“边愁”,也是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的,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激扬慷慨的感情挥洒淋漓。

  对迥别于中原的边塞异域风光的形象描写,在唐代边塞诗歌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奇异瑰丽还是萧条凄凉,都让人从中领略到迥异于内地的景象色彩。在盛唐边塞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大都美丽壮阔、生机勃勃,形成一幅幅苍茫雄奇的边地山水幽卷。如岑参笔下的“平沙莽莽绝人烟”(《债中作》)、“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石大直卜低”(《过债》)、“占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题金城临河骚楼》)、“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大”(《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等等,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西域瑰丽奇美的风景图画。这些诗歌所展现的开阔雄浑、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博大辽阔、声势恢弘的意境见长。对边塞神奇特异的异域风光的描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大亮点。如“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从军行》其二》);“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变行路难》)“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其二》)等诗句,就属此类。在王昌龄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中,常常有意选择那些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景致。“诗人多选取最能体现思想、表达感情、传递心意的景色、事物,进行细致周到的描绘,并层层深入,反复渲染,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表现”。王昌龄选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客观世界五彩缤纷的景物,只有与诗人浓烈的主观情感相浸染、相融合、相统一,才能构成美的艺术境界。《塞下曲四首》之二,在寒水、冷风、平沙、黯日、白骨等意象组成的边塞生活图画中,就包容着诗人的复杂情绪和深沉感慨,既有对历史的咏叹,也有对现实的批评,更有对征人的眷念和同情。王昌龄善于摄取富有边塞生活特色的场景,具体刻画出征将士的内心痛苦,传达人们共有的厌战情绪,如《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可谓将征战之苦写到极点。驻守边塞的`将士们,为了御敌保境,虽已身经“百战”,连金盔铁甲都被漫天的黄沙所穿透。

  可还是没能归回自己的家园。这样的意境,充分发挥了“意”的渲染作用,做到了情以景生,景以情合,是耐人寻味的。

  王昌龄的边塞诗暗含着诗人对边塞现实的冷静思考,通过抨击边塞庸将昏馈腐朽与御敌守边的无能,表现出了诗人富有远见与责任感的忧患精神。王昌龄在对边塞生活的切实体验过程中,将他真切地看到边塞中另一腐败现象,即边塞将领是非颠倒、赏罚不公等现象,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如《塞上曲》云:“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塞下曲》云:“功勋多被黝,兵马亦寻分”,就是指此。不仅如此,一些边将为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还虚报战绩,从而“以边功市宠”的阴暗心理,也给予了尖刻的批判。如“纷纷几万人,去者全无生”(《塞下曲》其三)。这就深刻地揭露了这些边将的卑鄙与昏庸。

  拓展:王昌龄简介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 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分析】相关文章:

边塞诗人王昌龄10-25

王昌龄的边塞诗歌风格10-25

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10-24

论王昌龄边塞诗10-25

关于王昌龄边塞诗10-25

分析诗人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09-06

王昌龄的边塞诗的特点11-19

王昌龄最有名的边塞诗11-19

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集锦10-24

王昌龄生平和边塞诗11-19

《听流人水调子》全诗赏析 《送魏二》王昌龄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