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审美赏析

2024-02-24 王安石

  王安石这首《渔家傲· 灯火已收正月半》是退隐之后,在定林院生活时候写的。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的王安石,通过野游寻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受到心境的恬静,不知不觉酣眠,然而,心理的平静一下被四周松涛声所打破的描写,表现了词人身处幽闲而内心不平的精神状态。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王安石《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审美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安石《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审美赏析

  可以说,这也是词人生活写照。全词如下: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的情景,词人描绘了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词人写道:“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灯火”指元宵节彩灯。词作开始就点明节令。据蔡绦(宋朝人,字约之,号百衲居士,有《西清诗话》和《铁围山丛谈》等作品传世)在《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按照当时的习俗,收灯后,就是出城探春的时候。而江南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是不同于北方的。也就是说,这里“收灯”后,大地已经是芳草如茵、春意满野了。词作中就写出了钟山的山南山北已经是竹木葱茏,万花竞秀的诱人景色了。其中,词人的“撩乱”用得很妙,不但写出山花争奇斗艳的景象,而且也把这样的景象让人目不暇接,很自然地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词人接着就写道:“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这里,词人用了“闻说”来领起(也就是听说的意思),写洊亭之游。洊亭在钟山西麓,那里的溪水很清澈,花木茂盛,美丽如绣。而“新水漫”暗示了游览的时候是雨后,这些自然中树木花草,经春雨洗礼,就格外清新。“款段”即马行迟缓的样子。这一句出于《后汉书·马援传》中,文章写道:“乘下泽车,御款段马。”而李贤在其注释中却说:“款犹缓也,言形段迟缓也。”因为速度慢,就借指驽马了。我们从词人当时出游时骑的毛驴看,这里自然也就是指的毛驴了。也就是毛驴走得慢,就如同驽马(相对于快速的“千里马”而言的)。据相关资料记载,词人退居江宁时,神宗赐他一匹马。后来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骑毛驴。词中的“蹇”,就是蹇驴。词人骑毛驴野游,自然而言也是心闲意静,恬然自若,真有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怀了。特别是词人写“穿云”,描写出了山中云雾缭绕,在骑着驴绕行山径,穿过云层的景象。同时,山间谷壑一个连一个,四周峦嶂如屏,也就形成不少花木丛生的天然坞堡。“入坞”就是说,词人行经此地,不免徜徉其间,访胜探幽。不是在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坞,在洊亭附近有桃花坞吗?“穿云入坞”明白了行走中一会行高冈,一会又入低谷。其中,词人在短短的词句中却用了三个动词,即“穿”、“入”、“寻”,借此充分表现了此时此刻的词人,已经是浓厚的游兴,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自命为“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与怡然自得的情怀。

  接着下片写到僧斋昼寝,就床而卧的情景。词人写道:“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却”即还,也就是“回到”的意思。这第一句是说, 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其中,“僧床”、“素幔”写词人的生活清寂而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状态。词人第二句就写道:“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由于游山的困乏,很快就沉入静谧的梦中。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此时睡意未足。特别要注意的其中的“悲急管”,意思是说松涛如急切的笛声,发出了呜咽地悲鸣。景语就是情语。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是无所谓悲喜的,而是我们人把自己的情感孕育其中,也就我们常说的“移情”。所以,我们从词人的描绘中,这松声已经是“悲急管”了,一个“悲”字,也就表明了松声蕴含着词人的感情,即身虽处在幽闲中,但内心也并不平静的。可以说,正是政治家兼诗人王安石在本质上所蕴含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爱国情怀。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全篇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意象鲜明,意蕴幽深;其次,用词恰当,特别是词语的言内义和言外义结合,提高词作的审美想象的空间效果;再次,典故的运用,增强词作的含蓄性,提升了词作的文化内涵。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宋时元夜灯节,热闹异常。蔡绦《铁围山丛谈》:“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当时收灯后,又有出城探春的习俗,而江南孟春,不同于北方,往往收灯后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满野。而钟山一带,竹木葱茏,万花竞秀,景色更为诱人。“撩乱”,写出山花争奇斗艳,撩惹行人。“灯火已收”而山花满眼,用笔正所谓扫处还生。这二句,即写了江宁附近的季候特征,又点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环境。美景良辰,引逗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于是笔锋一转,由“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洊(jiàn)亭之游。洊亭钟山西麓,溪水青青,花木如绣,是作者喜爱游赏的风景胜地。王安石《马死》诗李壁注引《建康续志》云:“金华俞紫琳清老,尝冠秃巾,扫搭服,抱《字说》,逐公之驴,往来法云、定林,过八功德水,逍遥洊亭之上。”“新水漫”,说明是雨后,经春雨洗礼,郊原格外清新。

  这里作者实用以指他所骑的毛驴,亦取其“形段迟缓”之意。作者退居江宁时,神宗赐他一匹马,后来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骑毛驴。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载,王安石江宁,“筑第于白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定林寺左右,峰峦复沓,后环屏风,前障桂岭,其间云雾缭绕,跨驴绕行山径,时要通过云层,故曰“穿云”。山间谷壑毗连,四周峦嶂如屏,形成不少花木丛生的天然坞堡,如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坞,洊亭附近有桃花坞等。

  词人行经此种地带,不免停辔徜徉,访胜探幽,故曰“入坞”。才行高冈,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坞”。不畏云雾迷茫,不避谷堐低湿窈深,不计山路崎岖回环,而去寻访游伴,探奇览胜,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

  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过片另起一意,意脉不断。上写游山,此写憩寝,事有转折,故用“却”字。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煞拍三句写梦醒。“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深山中呜咽地悲鸣,仍切山林环境下笔,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这首写政治家兼文学家的王安石,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暂时的酣眠,然而,一时的心理平衡,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无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梦境之短了,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全篇即事写景,全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这首词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 相关推荐

【王安石《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审美赏析】相关文章:

王安石《泊船瓜洲》审美赏析10-26

《渔家傲》王安石答案06-21

《渔家傲》王安石古诗原文及鉴赏06-10

王安石的《梅花》赏析09-07

王安石《春日》赏析09-26

王安石《南乡子》赏析03-28

赏析:王安石《梅花》08-10

王安石的梅花赏析05-07

王安石梅花的赏析06-01

王安石《梅》原文及赏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