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春夜》古诗鉴赏

2024-03-25 王安石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王安石《春夜》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宋王安石《春夜》古诗鉴赏1

  春夜

  宋代: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鉴赏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首句是视觉加听觉,以动衬静。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这是由于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夜寒意。第三句叙事夹抒情,诗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觉。但诗人留下问题: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恼”字在此处是反义正用,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杜甫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的“恼”字即是“撩”的意思,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诗贵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作者小传: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取士。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练习题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金炉香尽漏声残”中的“漏声” ,指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漏壶里水滴的声音,这里用“残”字形容,表示时间过去没多久。

  B.“翦翦轻风阵阵寒”中的“翦”字,本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描写出了风的“轻”“寒”。

  C.本诗第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色”为何“恼”人,这背后肯定有玄机,但作者没有明说。

  D.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

  E.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

  2.本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C.(A给2分 C给3分,多选给0分)解析:A项“时间过去没多久”错,应是过去很久; C项 “拟人”错误

  2. ①视听结合; ②借景抒情; ③衬托(以动衬静)。(每点3分,答出2点给满分,必须要结合诗句分析,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宋王安石《春夜》古诗鉴赏2

  原文: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鉴赏: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通过描绘香炉中香已燃尽,漏壶中的水也即将滴尽,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深夜静谧而略显孤寂的氛围。香炉与漏壶,是古人夜间的常见之物,它们的存在使夜晚显得更为深沉和漫长。

  次句“剪剪轻风阵阵寒”,诗人又以轻风阵阵,寒意袭人来进一步渲染夜色的冷清。这里的“剪剪”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风的轻柔和锐利,仿佛能剪断一切喧嚣,只剩下这深深的夜和独处的自己。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诗人直抒胸臆,道出因春色美好而引发的烦恼——无法入眠。春色本是美好之物,但在这里却成了诗人烦恼的源泉,这种矛盾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沉。

  尾句“月移花影上栏杆”,诗人以月移花影的细腻描绘,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的无眠状态。花影随月而移,仿佛也在诉说着夜的漫长和诗人的孤独。

  此诗虽未明言所怀之人或所念之事,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惆怅。诗人通过对春夜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在深夜中的思绪万千和无法入眠的烦恼。

  以下是关于王安石《春夜》的练习题,这些题目旨在测试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文学鉴赏能力:

  一、选择题

  《春夜》这首诗中,“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中“恼人”一词的含义是( )

  A. 春色美丽得令人陶醉

  B. 春色过于繁盛而使人感到烦躁

  C. 春色使人产生思念之情

  D. 春色引起诗人的忧愁

  “月移花影上栏杆”这句诗描绘的是( )

  A. 月光下花影摇曳的美丽景象

  B. 时间在慢慢流逝

  C. 诗人独自站在栏杆旁

  D. 诗人对月影花影的深深思念

  二、填空题

  《春夜》这首诗中,通过“金炉香烬漏声残”一句,诗人描绘了深夜的_______和_______。

  “剪剪轻风阵阵寒”一句中,“剪剪”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春风的_______特点。

  三、简答题

  请简要分析《春夜》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春夜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诗中的“恼”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如何理解这种情感?

  四、赏析题

  请从意象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对《春夜》这首诗进行赏析。

  《春夜》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景物描写来衬托自己的心情的?试举例说明。

  • 相关推荐

【宋王安石《春夜》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王安石《春夜》古诗鉴赏09-22

古诗春夜王安石03-05

春夜王安石的古诗04-14

王安石的春夜古诗读音03-23

《春夜喜雨》古诗鉴赏04-25

《春夜》王安石06-06

王安石《春夜》的赏析03-21

《春夜喜雨》古诗词鉴赏06-26

《春夜喜雨》古诗词鉴赏11-14

王安石春夜译文及赏析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