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永 王安石

2020-08-22 王安石

  方仲永是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主人公。公元1025年(北宋天圣三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声名鹊起,其拿手好戏是“指物作诗”。

  

  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赏析/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故事启示/方仲永

  骄傲心理是被别人捧出来的

  骄傲心理从哪里来?有人说是自己的思维产生变化后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形成的。其实,一个人的主观思维的改变离不开外界对其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骄傲心理的产生绝大多数原因来源于外界对他本人过分夸大所致。

  古人云:“盛名之下,难副其实”。当一个人在某方面获得一些成绩时,外界随之而来的鲜花和掌声往往会使他的成就感无形中膨胀起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已经处于登峰造极的程度,更有甚者,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尤其是当外界在夸大事实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吹捧的话,会使被吹捧之人的骄傲心理膨胀的速度加快。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个人少年得志时显得更加突出,因为年轻,所以缺乏应有的判断力而被外界的吹捧所迷惑,最后盲目地抬高自己,产生出骄傲心理。

  骄傲心理一旦在一个人心中形成的话,很难再改变回来,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时刻培养自己的定力,面对社会中五花八门的吹捧要做好自我定位,否则必将会成为一个被鲜花和掌声所淹没的人。[2]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今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那么,同样,在现代社会中,许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就像现代许多选秀节目,很多小孩子不过5、6岁,就因为一些唱歌或表演上的才能而被父母带上电视,可是最终结果呢?又有几个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在演艺上取得大的成就,最终还是泯于众人矣。

  原因分析/方仲永

  整个事件,源起于方仲永五岁那第一首诗。此前的一切,恐怕就只有方仲永的父亲知道真相了。他是如何偷偷教孩子读书写字的,大家不得而知,或者大家都没想过要注意,只是他突然拿出一首诗来说是方仲永写的,并传给一乡秀才们看的时候,人们才仅凭他的介绍知道:这孩子原本是不认字的。――古往今来,奇闻从来都有放大效应,人们不断地传播出去,全是添油加醋,就像前几年揭穿的那个气功把手指头变长了的“奇迹”一样,谁也不肯从心理上去怀疑这孩子原本是不是读过书。再到一乡秀才们都认可的时候,又都象皇帝的新装一样谁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疑问了。方仲永之父“推星”之第一推手就此成功。

  儿子走出“星光大道”,自然“星光灿烂”,方老伯第二推手就是蓄势待发,再加上心里可能总也是没底,尽管这孩子确实聪明绝顶,一点就透,但“推星”之初,也别像周老虎那样惹上那么多反伪科学斗士的攻击才好。那么,神童就不是谁都能看的,诗也不是给谁都写的。短期内,方仲永这个神童被其父雪藏了。以致于你再想看,就得给出场费了。这完全像我们的超女、快男、红楼梦中人,炒作炒作,全都炒出金豆银豆来,推手推星,最后得来的全然是银子。

  推上天的星,总不会亮很久。日日不使学,他就是神童,也总有一天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值,加上人们的新奇感逐渐淡去,亦或乡里出现了别的新鲜事:有个白云婆婆说她家的公鸡下了个蛋,再有个正龙居士说他在林中看到了真的老虎云云,人们转而去别处喷口水,没人再追捧方老伯的臭脚,人气指数一下降,神童便再“不能称前时之闻”了。再糊弄得久了,仲永二十多岁了,什么新的本事也没有,只好拾起他父亲的锄头去锄地了。

  同今天广泛兴起的网络推手、超女、快男、梦中人等炒作相比,方仲永的故事是个悲剧。方老伯炒作的成就,是给了儿子一个绝佳的出场机会,但炒作的结果,却因违背事物规律而断送了一个天才的正常道路。或许不炒作的话,方仲永更会埋没,但那种埋没隐藏在规律之中,不会激荡其心志,待他老去时不会扶锄而叹。老庄的无为思想,人们说他们不进步,但没有人能真正证明,老子说的是错的。如今这么多的超女、快男、好男儿,谁知道他们的将来,是苦的还是甜的……

  王安石与方仲永

  那一年,一个五岁的男孩突然哇哇啼哭,向父母索要文房四宝,然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父母恩如山,百事孝为先;

  比邻相和睦,犹如月团圆。

  众人看到,惊呼奇才!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那一年,有个同乡的男孩也五岁,听到大人们夸赞写诗男孩,心有不服,总想找个机会与之切磋!

  写诗男孩叫方仲永,对其不服的男孩叫王安石。

  那一年,他们都十二岁,上天安排他们邂逅一次。

  憋足了七八年的劲儿,王安石终于可以向方仲永宣战了。

  王安石看到有人在劈柴,马上吟诵一句:

  “钝斧劈柴,三杈四桠,

  柴开节不开。”

  那仲永岂会甘于人后,看一厨娘在切藕,随即脱口而出:

  “快刀切藕,七孔八窍,

  藕断丝相连。”

  王安石又来一句:

  “白蛇过江,头戴一顶红日。”

  仲永对曰: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两位少年彼此一笑,似乎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其实,此时王安石已摸清仲永实力,心里暗笑:也不过如此!

  再过四年,他们都16岁。王安石进京结识曾巩、欧阳修。方仲永继续随父会客拦金。(不学习而在客人面前卖弄、挥霍先天资本,搏取名生。曾经沧海註)

  三年后,王安石已名声大噪,19岁的他们本可再次相遇,但方仲永却避而不见,听说其已“泯然众人矣”。(众人,即普通人。曾经沧海註)

  21岁时,王安石登榜进士第四名,方仲永不知何为。此后,王安石平步青云,从知县做到宰相,并在文坛确立一席之地,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方仲永逐渐成为凡夫俗子一个。

  两位从小都是天资聪颖的神通,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

  王安石之后写过《伤仲永》一文,文章言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才分先天之才与后天之才,先天之才得之于天,是上天眷顾;后天之才得之于人,需自己努力。王安石承认方仲永有天生之才,非常人能比。方仲永与王安石年少得志,都有先天之才。但方仲永以先天之才为资,不取后天之才,先天之才用之既少,又无后天之才充盈,犹如一池清水,日取一瓢,久而久之便池空见底。王安石则挟先天之才,又取后天之才,相得益彰,其池中之水用之不竭。

  王安石在这里也说到,有些人没有先天之才,那么就要取后天之才,后天之才得之于众人,集众人之才就不会成为“众人”,如果连后天之才也不取,就只能成为凡夫俗子!

  曾经沧海曰:“小時了了,到大草包者”,不在少数,天资聪颖如仲永者尚且如此,何况众人(普通人)乎。徒恃天才而不求后天吸取营养,此仲永所以废也,可不畏乎?

【方仲永 王安石】相关文章:

王安石伤方仲永翻译05-09

《王安石伤方仲永》原文及翻译09-21

王安石伤仲永教案11-12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08-28

伤仲永 王安石 译文08-26

伤仲永 王安石 原文08-25

伤仲永王安石简介08-24

有关王安石伤仲永12-01

王安石《伤仲永》鉴赏11-12

关王安石的古诗 王安石的古诗梅花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