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明妃曲原文翻译赏析

2020-10-01 王安石

  引导语:北宋的王安石不仅仅是伟大的改革家,在诗词方面也是有很大成就的,欢迎大家学习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注释:

  1、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2、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3、低徊:徘徊不前。

  4、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5、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6、意态:风神。

  7、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8、塞南:指汉王朝。

  9、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10、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11、“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12、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13、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14、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翻译:

  (其一)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其二)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赏析:

  (其一)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白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这句讲的是事实。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王安石相关信息延伸】

  王安石的文学成就

  (一)王安石的前期诗歌。

  王安石存诗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创作以退居江宁为界,前后两期诗风有很大差别。前期诗歌主要以杜甫的创作思想为主导,以关心时事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题材,具有明显的写实精神。

  正因为王安石对杜甫的崇拜,所以他在前期的诗歌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自己的政治观,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紧扣当时的时政,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把自己渴望济世匡俗的理想抱负写进了诗中,如《感事》、《河北民》、《收盐》、《读诏书》等诗篇,密切联系现实人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表现了他主张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和博大胸怀。

  (二)王安石后期诗歌。

  王安石后期诗歌,是指他在熙宁九年罢相后的创作。仕途的丰富经历,变法失败的复杂心情,使他的诗风发生很大的变化:前期诗歌中洋溢的那种政治热情已经逐渐消退,大量的写景取代了政治诗的位置;艺术走上了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之路,注重对仗、用典、声律的精益求精,吸收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追求诗歌的艺术美。他博观约取,熔铸前人,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创立了为严羽《沧浪诗话》所标举的“王荆公体”。名作很多,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分护田净绿绕,两山排阀送青来。

  又如《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这些小诗新颖别致,锤炼甚工,妥贴自然,意境清丽,表现出荆公体的老练圆熟。他的《泊船瓜洲》诗亦很有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比较恰当地指出了王安石后期诗歌的艺术特征,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他不仅推动了宋人宗杜、学杜之风的兴盛,而且以其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及后期诗歌对艺术技巧、字句锤炼的新的探索,乃至喜欢用典,在散文化的长篇里发议论之习,在宋诗独特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后期由于受韩愈、卢同诗的影响,有些作品不免生硬粗糙、喜造硬词、押险韵,对后来也有不良影响。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明妃曲二首_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嫁与胡儿》诗词翻译赏析09-01

[宋]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原文、注释、赏析10-28

青楼曲二首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王安石《材论》原文翻译及赏析12-16

王昌龄青楼曲二首原文及赏析10-29

北山_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江上_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王安石元日原文赏析10-27

即事_王安石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王安石诗词经典名言名句 宋史·王安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