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对话作文

2022-10-17 苏轼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与苏轼对话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

  一盏清茶,一室月光,一卷诗。案前寂寞的我,诗中寂寞的苏轼。

  还记得余秋雨先生说过:“寂寞让苏轼如此辉煌,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可是透过诗文,看着他寂寞的眼睛,我的心,为什么会痛呢?

  淡淡油墨香气氤氲,一个个方块字变幻着拼凑出最神奇的咒语,身边景物变幻,刹那间,已越千年。

  耳畔滑过流水的轻吟,清风微凉,犹带着美酒与月色的气息。睁开眼,猝不及防的撞进了苏轼的微笑里,我俩坐在舟中,小舟顺着清风缓缓飘荡,月色和江面的水汽缠绕,连同两岸隐隐的青山一齐湮没在苍茫的夜色里。

  他替我把酒杯斟满:“在想什么?”美酒与瓷杯相撞,流水抚过船舷,他的声音如同飞鸟的翅膀,掠过我心湖的水面。

  我把眼睛从他的指尖上移开去:“我在想,举杯邀明月,在想露从今夜白,还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怎样?”他举杯,酒杯里闪着月亮清冽的光。

  “李白使我洒脱,杜甫使我沉郁。”我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我呢?”他注视着我的眼睛。

  “你么?”我避开他的注视:“你让我心疼。”他斟酒的动作一滞,随即笑起来,不小心把酒倾在了桌上。

  “李白有不羁的豪情,杜甫有心系天下的胸襟。而你,你的字和句,是用了风雨和苦难发酵,里面加了寂寞做引子。”

  他似乎在听,又似乎没有。他的眼神越过我,投向远处的江面。

  “你可曾怨恨过历史的选择么?或者说,你所遭受的苦痛和坎坷,你,恨过吗?”

  他轻笑了一声,啜了一口酒:“历史选择了什么吗?它没有做出任何决定,做出选择的人是我。”

  他抬起头,看着月亮:“从古至今,月亮照着每一个人,可是写下‘举杯邀明月’的,只有一个。当然,写下‘千里共婵娟’的,也只有一个。”他带着些小小的得意的神色。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月光很亮,耀得我的眼底有些酸涩:“我情愿你做个普通人。”

  他示意我饮尽杯中酒:“无数个日子里,无数个普通人和你擦肩而过,他们都不是苏轼。你,不曾记住过他们。”

  我轻晃着酒杯,瞧里头迷离的月影:“后人说得不错,是寂寞成就了你。”

  “错了!你也寂寞,他也寂寞,有谁知道?人先记住了我苏东坡,才看得见我的寂寞。原是我成就了寂寞呀!”

  他的笑声惊动了栖在小洲上的白鹭,擦着船舷飞去了,洁白的翅羽闪着温柔的光泽。我不由看得痴了。

  “又在想什么呢?”

  “我在想,浪淘尽风流人物,在想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他带了三分醉意朗声大笑,眼神却似澄江月明。

  我们又说了许多话,喝干了坛中的酒,长啸放歌,直至醉倒在舟中。

  再睁开眼,已回到了案前。香茶已凉,我轻轻合上《东坡乐府集》。

  窗外,月已行至中天,望着稀疏的星,心中多了份旷达,少了些寂寥。我会永远记得苏轼的话,哪怕对着寂寞,也要展开一个恬然自若的微笑。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

  一片宽广的河岸。

  那夜,我漫无目的地在河岸上走着。微微湿润的晚风摇动着岸边的芦苇。空气中飘散着一股青草的香气。

  就在我伸手拨开眼前这片芦苇的瞬间,我发现了他。

  他在河岸上慢慢地走着。他的脸庞已有些苍老,灰白杂乱的头发使他看起来有些颓唐。他的眼神中藏着一股难言的沧桑,却又有着一种年轻人所特有的朝气。他的样子令我感到有些熟悉,但我却想不起他的名字。

  就在我观察他的时候,他也注意到了我。他移开了正注视着河面的视线,转身向我走来。

  我终于能够近距离的看着他。待到我终于看清他的脸时,我几乎惊呼出声:苏轼!我的心不住的颤抖起来。

  他有些疑惑的打量着我。“这里向来罕有人迹,你来这里做什么。”他开口问道。

  “我只是附近村庄一个樵夫,外出打柴时迷了方向,方才走到此处。”我答道。

  他点了点头。“也好,我来此散步,正愁无人同游,你就陪我聊聊吧。”我点头应允。

  “我本为朝中重臣,因与新党意见不合,被流放黄州。不久之后,变法失败,新党倒台,我又回到朝中,却又因赞同新法中的某些观点被流放惠州。后又因诗文之故被流放此地。尽管有着琼州别驾这一官职,却不过是一虚职罢了。不得食官粮,不得签公文,不得居官宅。”说到这里,他大笑起来。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拿我怎样?不过是无米可炊,无屋可住,无权可握罢了。恐怕那些处心积虑置我于死地的人要失望了,我还活得好好的。百姓与我亲如兄弟,好友与我情同手足。只要他们还在一天,我苏东坡,就绝不会倒下。”他的眼中,自豪里夹着一丝温柔。

  “我此生最大的功绩,都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州。而这三州,又恰恰都是我的流放之地,这还真是讽刺。或许只有远离了官场,我才能真正的一心为民。被流放的这几年,也是我人生中最高兴的几年。”话罢,他笑着看着我。

  我开口问道:“您这一生难道就没有让您悲哀的事吗?”话一出口,我立即噤了声,可是说出去的话已经无法收回。

  他的脸色变了,他的眼中透出一股难以言语的悲伤与凄凉。“哲宗昏庸无能,听信谗言。几个奸臣权倾朝野,整个朝廷几乎已是他们的天下。恩师欧阳修和我的几名好友都因我而遭受迫害,而我却无能为力。如果当初我能懂得忍让,他们也不至于家破人亡。”他的声音悲怆。此刻的他,早已泣不成声。

  “爱妻王弗早年因病不治身亡,年仅二十七岁。临终之前,怕我后半生无所依靠,将其妹王闰之托付给我。后又得一妾王朝云。可怜了她们,这些年随我四处奔波,处处照料我的生活。我此生有此三女,再别无所求。然如今,她们皆离我而去,独留我一人在这世间。”他抬头,泪水早已湿透衣襟。此刻的他,已不再是那个绝世天才苏轼,而仅仅是一个历经三次丧妻之痛的普通的六旬老人。

  他开口,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吟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那声音,凄柔哀婉,宛若一只受伤的蝴蝶。

  良久,他站起身,泪水早已流干。“我该走了,很久没有和人说过这么多了,感觉一下子放开了许多东西。你也回家去吧。今天,谢谢了。”

  我们互相告别。他那天弱不禁风却又挺拔伟岸的身影逐渐消隐于茫茫夜色之中。晚风依旧吹动着岸边的芦苇,青草的香气沁人心脾。唯有我的心,证明着他曾经来过。

  这个夏夜,我在这里,遇见了苏轼。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

  漫步诗苑,手捧词卷,感受掌心略带炙热的温度,我,在与他对话;走进历史,翻阅史书,轻掂手中五千年文化的重量,我,在与他对话;端坐考场,紧握黑笔,思索如何下笔作答,我,在与他对话。

  一杯酒,一曲词。

  在北宋繁华的背后,是无尽的落寞。他空怀才华满腹,却一生劳碌奔波。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他,到头来却只能孤身一人,苦中作乐。但他在经历了大风大雨之后,也依然还能淡然地说出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拣尽寒枝不肯栖”是他对自身骄傲的坚守,他绝不将自己交付于尘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对前途的坚定。即使前路荆棘遍布,仍有着大无畏的勇气一路向前,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他,是苏轼,我在诗词中与他对话。

  一只箫,一场雪。

  在无尽的白雪里,天地间只余几只羊与他为伴。他咽下羊毛和鲜血,甚至草根,执着地望着东南的方向。他知道,那是长安,那是他心心念念,魂牵梦萦的故乡。他知道,所以他守望。手中的汉节早已褪尽了穗须,他的须发也早已被这塞外飞雪染得雪白,单于多次劝降,承诺封官以及厚赏,他不!

  手中的汉节一握就是十九年,新的单于即位,汉匈关系有所改善,他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守望,他回到了他所久久守望的故乡。他开始加官,开始进爵,他得到了土地和金钱。可他临走前赠与诗的妻早已改嫁,故旧死死散散,余下的半生他注定只能孤独度过。但他并不后悔,他十九年的坚守,维护的是大汉王朝的尊严。大汉王朝的骄傲。

  他,是苏武,我在历史间与他对话。

  一支笔,一张卷。

  在寂静无声的考场里,三十个人的心跳依稀可辨。她埋头思索着,似是思考着该如何下笔。对话?这个题目引人遐思: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与你之间的谈话,闲暇时,同学之间的闲谈……该写什么呢?回想心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大抵是突然有了灵感,他提笔开写,如行云流水般,洋洋洒洒。他似乎抱着坚定的信念,又有些必胜的决心,几乎没有停顿,十分流畅。走近一看,只见开头写道:漫步诗苑,手捧词卷……

  他,是我,我在现在与自己对话。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4

  我漫步在超然台上,听着你那豪放的声音凡物皆有可观蓦然回首,只见你身着长袍,襟带飞飘,时而摸摸胡子,仰天长笑,是那么地大气。

  我心中立刻对你充满敬佩,蓦地想起你的光辉,是那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挫折时的潇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你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字里行间散发出的爱国情怀你是乐观的,意志坚定的,也是随遇而安的,望着你虚幻,充满活力的眉眼,刹那间天青色等烟雨,而东坡在等光明的联想浮现于脑海之中。

  头戴蓑笠,隐居深山,你默默无闻,辛苦劳作,我甚为不解:你为何如此乐观?仿佛世间万物灵气集中在了你的身上,使你如此发光。

  我问你:你为何如此博大胸怀?你面带坚定微笑着说:人生没有困难,遇到困难时要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生活总是很好的,记得微笑。

  一瞬间,被你的一番话打动,自乌台诗案后,你是以不畏惧,坚定的生活态度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你又娓娓道来:愿今年所有的遗憾都成为明年惊喜的铺垫。你穿越到现代与我对话,隔百万时空,跨世纪大门,面对你却如此亲切,也许你是诗人中最璀璨的那颗星吧,散发光亮。

  苏东坡站在江边仰天长啸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说:这是我对世俗的不满。其实,回首东坡之路,比任何人都跌宕起伏。

  乱世俗尘,东坡笑着应对。

  东坡,我与你对话,受益匪浅。晃过神来,依旧在超然台上,东坡已经消失,在我的人生中一闪而过,但教给我许多人生哲理。

  啊,东坡!既然不能再相见,今日就以诵读的方式表达对你的思念吧。张口便吟《水调歌头》只记得那尊明月和一壶浊酒,伴在人们的心头。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5

  我拨开飘渺的云雾,穿越历史的长廊,在元丰五年的秋天,看到了七月十六的月亮,还看到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场景:清风徐徐吹过,江面水波不兴,主客把酒诵诗,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明月之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我看到苏轼所描述的景象: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水天一色。这让苏轼心胸开阔、舒畅,他任由小船随意飘荡,越过茫茫万顷的江面。他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人吹洞箫和之,凄切婉转,气氛由乐转哀,客人感叹世事无常,曹操英雄豪杰,不过过眼云烟,都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我不禁哀从中来,是啊,如客人所说,我们就如同浮游小虫一般,朝生暮死,渺小的如同尘埃一般,我看向苏轼,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坎坷的仕途,“乌台诗狱”对他的影响足以使他郁郁终生,可他吟哦片刻却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之间的存在不过转瞬之间;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无尽的,又何必羡慕其他呢?”

  他的话掷地有声,犹如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我的心上,将困惑迷茫的情绪砸得粉碎。我见客“喜而笑”,想必客人也和我一样被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折服,为他身处逆境却能保持超脱随缘的精神状态叹服。

  我忍不住开口:“难道你对被贬黄州,人生虚度没有什么怨言吗?就没有记恨过吗?”

  “何以怨言?为何记恨?”他开怀畅饮,反问我的句子洒脱、豪迈。我又想起他的话,他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并未对坎坷的仕途发表多少看法。我想那些困惑和怨恨也如同烟云一般在他心中消散了吧,那些愁苦最终化成了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

  我看着他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才蓦然想起他是苏轼,是苏东坡。是只会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是只会唱“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他的豪迈与豁达成了他的代名词,他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坦荡的胸襟也成为我们如今待人接物的标杆。

  东方渐起鱼肚白,我带着苏轼掷地有声的话语和对苏轼更深刻的理解,缓缓退出了云雾渐起的赤壁。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6

  风萧萧,水潺潺,沧海如幕,残阳似血。可否听见大浪淘沙的怒吼,鼓瑟雷动的铿锵?浩浩荡荡东流而去的江水拍打着陡峭的石壁,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波浪滚滚,气势恢宏。

  你斟一杯清酒,饮尽赤壁惊涛,祭奠无为的过往;我拘一泓月光,照亮历史的海岸,歌咏东坡的豪情。

  在月光洒满的赤壁之山,我独自漫步,望着头顶的一轮明月,脑中竟呈现出嫦娥在月宫中独自起舞的景象。忽然,远处响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而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走近,看到江边,一个人面对着江水,那饱经沧桑的身影,难道不是我脑中的那位大文豪“苏东坡”吗?他对我微微一笑。

  我问他:“你愁吗?”苏轼说:“我愁过,更多的是快乐,沉溺于文学创作、书法绘画的创作!”是愁过。满腹经纶,满腔的爱国热情被无知小人践踏得面目全非,那些治国于天下的笔墨也终变成两行热泪流进江水。

  此时的你异乎平常,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才子美名传遍神州,家喻户晓,只不过似乎太过炫耀,缺少自知之明。才导致后来的“乌台诗案”。经过鬼门关的苏轼,已不是那个傲气冲天的弱书生了,是赤壁的惊涛唤醒了你,是黄州的东坡沉淀了你,于是褪去“锦帽貂裘”换上了“竹杖芒鞋”在贫瘠的东坡上,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你从赤壁走过留下的是蜕掉的稚气,带走的是天地间的万丈豪情。

  他看着我说:“我留下不少诗赋,甚至有的被传为千古佳句,流传千古。”他更是在文学创作上与欧阳修并称,合称“苏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方面与辛弃疾齐名,称之为“苏辛”。书法上也颇有建树是“宋四家”之一。在绘画上也崭露头角。“对呀,您留下了这么多珍贵的东西,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吗?”我看着他说。忽然一阵清风袭来,一切烟消云散,原来一却都是幻觉罢了。

  好一个才气冲天的苏东坡,夕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

  于是苏轼变成了苏东坡,东坡的诗采不再有苏轼的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有的只是乐观,不屈。

  清秋的黄昏有了东坡的潇洒变得不再孤寂;如画的赤壁有了东坡的诗词变得更加壮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轰的一个巨浪拍向江岸,留下的尽是潇洒。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7

  茶香缭绕在鼻尖,梦回千古,我好像看到了那消瘦但坚毅的身躯,我知道,他是苏轼。

  二十一岁的他进京应试即中榜眼,名震京师,眼前的平和世界让他心头大喜。但苏母的逝世却让他倍受打击,祸不单行,朝野旧雨凋零,苏轼只好离京。

  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贬黄州,却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赤壁赋》,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不禁让我热泪盈眶。本该悲伤失意的他应被人安慰,反而去安慰有人,这是怎样的胸怀?我看到了他与友人的背影,悲萧,凉风,冷月。一声狂笑却让一切悲伤退去,你说:”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事也。“这是怎样的洒脱?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不觉间你已步入老年,但却依旧豪放,拿得起,放得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你的爱国之心流传千古,但那蜡黄灯光下数声长长的叹息,你发出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痛心与落寞。

  你的仕途并不顺利,被你用文字刻了下来,你在黄州写下了《赤壁赋》,也在这里写下来《记承天寺夜游》。

  在那个美好的月夜,你欣然起行,兴奋的发现怀民亦未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你说“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要知道,你当时可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啊!

  你的文采,你的豁达,你的豪放,你的洒脱,这才留下了千古绝唱。不因为其他,只因你是苏轼。我知道,你看见了我。但那时你已是老年,花白的头发让人不敢相信你的豪放,佝偻的身躯让人怀疑你的洒脱,我知道你不在乎,你的心早已超脱人之境界!

  我看到,你浑浊的眼睛中又放射出光亮,我不敢望,你对我说,“不畏艰险,向前向前……”

  我知道你已是弥留之际,泪水早已满面,我必会带着你的忠告,前进,前进!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8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余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余有疑,遂问之。苏子不以余愚而拒余,一一告知。

  余问苏公:人生数十载,碌碌无为者,何其多也!此何为?

  苏公曰“皆因其未寻路而行之无道矣。”

  余疑未减,何为路,路何方也?寻何路?

  曰:路,物也,引人成功,去未来之物也,路乃方向,而汝路,自在汝心。至于汝问寻何路……

  苏子顿而未言,而后乃一手指左,一手右。吾视之,左为一林荫小道,众人行之,故而草稀,雨落则泥泞满身;右为一草绿之地,无人踏之,因而花繁,雨润则草色青青,风过而舞。

  见余有所思,苏公继而语余,汝寻路,须乃汝之路也,而非随他者行之,如流水逐之。汝左道,宽也,然泥泞也;汝右径,虽小寂而胜景也。

  余望苏公,其颜悦然,其色怡然,虽老矣,而无颓态,思及苏公之坎坷,余喟然而叹曰:公曰须行吾路,然何为吾正路耶?小生斗胆,还望公莫责之,公一生守志,终莫能识之,且得罪之人不知其数也,安乃公之路乎?

  苏子闻言,叹之,未语,而后乃曰:余亦如小子今日这般问余,余亦尝彷徨惆怅终日,亦尝怒余而愿世事不公。今乃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此一因;然余少时恃才而不知敛,刚甚而不知屈,此二因,是故罪人也。汝等后生谨记之,人贵在自知,自知者明,傲物者多为人所嫉。毋论聪慧与否,为人须谦且韧,此为善道。由吾之际遇,可以知之也。

  余有感,公所言甚是,然何为行路之道也?余学于师,师甚善,凡有惑,必细教之,导之,然余愚笨,学业不成,师之期,家人之望,余有愧。

  苏公宽慰余曰:汝尚年幼,须知已往虽不谏,而来者可追,勿丧也。师长之望,非负也,乃汝前行之力也,汝若为草木,其望必为壤也。余欲以五言而告汝,少时须立志,老时乃有成,志存高远,此一言也;少壮不努力,老来伤悲晚矣,春耕秋实,业精于勤,此二言也;为人处世,切不可凭己意而行,戒骄戒躁,此三言也;路曼曼兮,非坚忍者不可至,此四言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五言也。如此五言,乃吾忠告,个中理趣,唯君图之。语毕,苏公遂就舟而去矣。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余伫立良久,思苏公箴言,似有所悟,立吾志,行吾路,勤谦韧,有自知,携此数言而行,料成功之日必不久远矣。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9

  星期二那天,老师把语文考卷发了下来,还布置了抄写考卷的作业。我看着自己的卷子,虽然只错了3小题,可这3小题都分布在不同的大题里,这就意味着我要把3个大题抄写2遍。我心中很不服气。

  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看着考卷,我心里越发生气,要抄这么多,今天晚上怎么完得成?我跑去找妈妈,对她说了我的烦恼。妈妈听了,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着你像什么吗?像一堆牛粪。”苏轼自觉占了佛印便宜,回家后像苏小妹炫耀。苏小妹却笑他输了都不知道。苏轼不解,苏小妹说:“参禅讲究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这则故事讲述了一个道理:我们看别人、看事物是什么,我们心里就有什么。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阳光,看到的世界就充满阳光;如果我们的内心世界充满黑暗,那看到的世界也会是黑暗的。

  讲完故事,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心情不好,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不顺心,看见什么都会觉得不顺眼。如果心情好,即使遇上什么麻烦事或什么困难也会觉得没什么,你会笑着去面对。”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再回去抄考卷时也不觉得多了,心情也好了起来。

  做完作业后,我又认真思索起妈妈的话,再联系生活实际,觉得确实是这样的。有些人整天说这个人不好那个人很坏,这个事有阴谋那个事有陷阱。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心里才是最阴暗的。反过来说,我们称赞别人鼓励别人,不仅能让自己交到朋友,也让别人心里充满自信,两全其美。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做佛印这样心中有佛的人。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0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提着重重的食品袋,摸黑走在回家的路上。“哎呦!”不知道是哪个缺德的家伙,把井盖拿走了,可怜的我随着食品袋一起掉进了井里。

  这口井里还真是别有洞天啊!井边上是许多彩色的线,就像闪电一样;尽头是一个小小的光点。随着我的下坠,那个光点越来越大。突然,我落地了,眼前强烈的光刺得我睁不开眼睛。

  我睁开眼睛时,眼前的场景让我大吃一惊:一片片茂盛的竹林里搭着一个小茅屋,屋前有小小的几亩地。再看看我自己,一头长发及腰,头上简单地插着一支木头做的发簪,身上穿的衣服,分明是宋代服饰!

  惊讶归惊讶,吃的更重要!我急忙拾起身边的一大袋零食。这时,我看见不远的海边,有一个气宇轩昂的白衣男子,正望着一盘肉沉思,口中念念有词:“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我感到十分奇怪,便去问他:“叔叔,你是谁呀?为什么在发呆?”

  白衣男子:“我是苏轼,这盘肉可是我最新研究出来的美食。是用猪肉制作而成的。”顿了顿,又道:“我可不是在发呆,我是在为它想名字!”说罢,又陷入了沉思。

  我脱口而出:“东坡肉。”苏轼开心得像小孩子一样拍起手来,连连称道:“好!这个名字好!”我打开零食袋,请他吃薯片、巧克力、饼干等,他一边吃一边啧啧称奇,然后又拉着我谈了许多关于美食的问题。

  突然,苏轼好像想到了什么,拉着我来到了那盘东坡肉前,请我品尝。我津津有味地尝了一口,那肉甜中带着肉香,肥而不腻,美味极了,就是有点口渴,如果能来杯可乐就更好了!

  “叮零零”闹钟响了,我惊坐起来,才发现吃的原来是棉被啊!

  与苏轼见面虽然是一场梦,但东坡肉的美味留有余香,有机会一定要去尝尝这鲜嫩的东坡肉。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1

  “吃东坡肉吗?”

  我抬头,彼时她正系着深蓝色的亚麻围裙,穿梭在摆满瓶瓶罐罐的小厨房中。

  “好啊。”翻开手中的书,我低吟着:“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很是乐观吧?”她奋力刷着锅,眉毛上的水珠一颤一颤的。

  元丰三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苏轼被贬谪黄州。黄州是一座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一片凄凉之景。然而苏轼刚踏上这块土地,便欣然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城郭之外的江水,江水中的鱼儿,那满山遍野的绿竹,绿竹中的新笋,不正是下酒的好菜嘛!鱼美,笋美,口福之惠实在诱人!

  出入自若,随缘自适——开垦东坡,寻溪傍谷,搭建雪堂,钓鱼采药,扁舟草履放浪于山水之间。襟怀豁达坦荡,履危犯难而泰然。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筋力殆尽”的劳动并没使他萎靡、厌倦,反而给他带来了从没有体验过的快乐。

  绍圣元年,年近花甲的他又被贬岭南。那时的岭南,交通不便,地域偏僻,又远离亲友,可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却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为乐。

  偶寄家书,不诉生活之艰辛,也未泄被贬之愤懑,倒是向小弟分享一道美食——烤羊脊。

  由于谪官这一身份,不能与其他官员争买羊肉,只能得到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可他非但不恼,反而另辟蹊径自创“烤羊脊”。临了,还不忘拿那些对骨头垂涎三尺的狗调侃一番。

  绍圣四年,他又戏剧性地被贬至更为艰苦的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冬无炭、夏无寒泉。”艰苦也可见一斑了,可这老头儿还能谈笑风生,为食写颂作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字里行间,尽是为之自得的意味。

  连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都乐观得不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噼里啪啦……”灶里的火星乱迸,映红了她的脸,她轻拭额上的汗珠,小心翼翼地往灶里又添了根木柴。“怎么样?”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我轻笑。

  她依旧盯着灶里跳跃窜动的火苗,“不抱怨,不挑剔,不管生活多艰苦,始终怀一颗达观洒脱之心,日子总能苦中作乐。”

  “说实话,我以前一直以为文学就是风花雪月,没想到尽是些柴米油盐。”

  她起身掀锅,水汽氤氲,整个厨房都朦胧了。纹路斑驳的黑锅中,乌黑而油滋滋的汤汁翻滚着。

  “可不管身处何地,何种境遇,他总是以一份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面对生活,认真对待一饭一蔬,一饮一食。”她把肉铲进碗里,浇上一层冒着热气的酱汁,端至我面前。“尝尝看。”她解开围裙,坐到我对面的木凳上。

  面前的白色瓷碗中搁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红烧肉,肥瘦相间,像层层叠叠的五花石。肉面油光瓦亮,仿佛轻轻一碰就能渗出汤汁。至于味道更是美妙:猪肉的浓香,绍酒的醇香,白糖的甜香,桃花的芳香,四种香气浓浓地融在一起,撩拨着我的心。

  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口肉,油汁混着肉的滑嫩口感,萦绕于唇齿之间,糯得像果冻的肉在舌尖化开,满口生香。

  “太棒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美妙的味道?”我咂吧咂吧嘴,意犹未尽地舔着嘴角残留的酱汁。

  她久久地望着窗外的竹林,“因为肉中,不仅有佐料,还有情怀。”

  情怀嗎?我轻轻放下手中的木勺,思绪渐渐飘远。

  诚然,从某个角度看,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某地,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始终颠沛流离。可不管身处何地,他总能随遇而安,处之泰然。细熬风花,慢炖雪月。

  他既不做理想的人质,也不像不得志的文人那样看破红尘。他把对生活的热爱熬成浓郁的汤汁,用时间和心意浸润,再多的疲惫与风尘都可以被安抚。

  有人说,李白不属于人间,而苏轼永远属于人间。的确,他以出尘的精神入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成温暖的人间情怀。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苏轼都能乐而食之。他吃下的,是食物,是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碗人间烟火?

  而我们,隔着时间和文字,依旧能感受到昏黄烛光下氤氲的满足与幸福,享受食物的慰藉与力量。“蔡澜说:“烧菜如人生,看似平凡,其实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食者自己去体会。”她托腮凝视着碗里红亮鲜艳的东坡肉。

  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良久,我沉吟道。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2

  苏轼虽然早已逝,不朽诗篇流万世。 ——题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他生性嗜酒,颇有一股豪放之气,常常在酒楼里大醉而归。许多著名的作品就是他酒后挥毫洒墨,应运而生的。我认为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遗憾,因为他生在宋朝,如果他生在唐玄宗时期,肯定不会比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逊色。我从以上资料看出他不但人长得帅,心灵也很美。

  可潘贵他也很得帅,但他见风使舵,金钱至上,完全与托德和衣店的老板有得一拼。据说他坐马车经过大街时许多妇女都把水果糕点往他手里塞。他还巴结权贵,拼命往前挤,当个知府还不满足。最后还是落了个人头落地的下场。为他的贪婪无耻、势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走近苏轼,让我领略拥有一颗美心,才能拥有流芳百世的美文。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3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对于苏轼的诗词,我很早便有所接触。但是真正让我开始喜欢上苏轼的词,并开始去了解他是因为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苏轼在外为官,正逢一年中秋,面对一轮明月,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对月询问,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诗人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诗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但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纵然诗人对着仙境,有美好的幻想,但他对于人生依旧是热爱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诗人以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但是,却又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流露出了诗人洒脱和旷达的性格。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寄托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同时也给予了人们美好的祝福。苏轼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迈,一改词的婉约,因而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除了在诗词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在书法、绘画、散文等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他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可以说是达到了许多人终其一生无法企及的高度,为后人所仰慕。

  苏轼这一生起起伏伏,历经坎坷。虽然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他流传下来的诗词却永不会过时,为人们所传颂。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4

  一日清晨,有一位官员来到山脚,准备登上山看望隐居的老先生。这位官员姓苏名轼。

  说是去看望人,其实是顺路也去蕲水清泉寺玩一下!现已到山脚,便准备赶快去到那里,抬头想看到山顶,云层已经把山顶裹了起来。有一条小山涧从山顶一直流到了山下。山脚底的小溪,里面有清澈的水,水下有美丽的小石子,水把小石子冲得很光滑。

  他沿着小山涧从山边一条小路上爬上了山,那路已经不可能称得上是路了。全是杂草,这一簇,那一簇,这一丛,那一丛,这一堆,那一堆。那些草杂而无乱,有规律的生长着,自己有自己的地,各自想往哪儿长,就往哪儿长;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即使长到天上去也没关系。一点儿也不受约束!

  他爬了好一段时间,累了,想歇会儿,找了一块大石头,坐了下来,忽然发现,石缝里也有些生命,一些些嫩芽钻了出来,钻出了黑暗,见到了光明,那顽强的生命就是喜欢占据你的内心,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

  不久,他来到一条干净的小路上,那好像是人刻意设置的,听,那是谁在鸣叫,“布谷,布谷……”,哦,原来是布谷鸟的声音,清晨,它们站在树枝上,清楚明白地唱着歌,亮亮嗓子。大雾蒙在他的周围,使他看不清楚远处东面的小寺,他就要快到了,但是他真的太累了,十分缺水,如果这时有人给他一碗水,他会感到无比的欣慰。苏轼正闭着眼睛想,突然,一碗水神奇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看着那个人,原来是他要看望的老先生。

  他“咕噜,咕噜”地喝完了水。看着白发飘飘但手脚麻利、精神矍铄的老先生,看到小寺门前流水向西流,这使苏轼想起了人生,毅然写下了诗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5

  日月来往,星移斗转,数百年转眼已成为历史,而历史却将永远铭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谁?写得如此尽至!不假思索,除了东坡外还会有谁敢如此豪放呢?小苏可谓是寥若晨星的任务啊!可以用朱自清的话来评判苏轼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在我刚接触苏轼的文章时,觉得他可真是“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却不懂得珍惜利用,实属宋朝的国君昏庸。无能啊!当时我还以为苏轼是一个才貌不凡风流倜傥的才子,正如他在《念如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在前几天学习他的名篇《赤壁赋》后才知道他是个年高德劭,不足六尺的“小老头”,唉!真是让我的情绪一下子由“高潮”跌倒“失落”了。很是有种名存“貌”亡的感觉(韩愈,真对不起,改了你的“名存实亡”)。尽管如此,在我心中依然会产生对他才华横溢的仰慕和尊敬,谁叫《增广贤文》中有句实实在在的话呢?——“凡人不可貌相,海水难将斗量”!苏轼留给我的印象不深,因为我喜欢“独秀一品菊”的陶渊明。

  但苏轼身上那种浓浓的豪放、清雅的形象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清淡的词语、简单的诗句,组成了一篇篇不同凡响的鸿篇巨著。乍得一看,好像苏轼的文章页不落窠臼。由此看来,陶潜的天下该改朝换代了。品味苏轼的诗句、文章,总觉得写得妙趣横生,说是豪放派一点儿也没错,读起来就如同重返大自然的怀抱,亲切而又富有激情,时而平静,时而波涌,就像一条翻腾于海路之间的巨龙,转折连贯,恰到好处。?

  苏轼的人生道路十分曲折,多次被贬,然而他却抱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实少许人能做到,他那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自信的态度都让我感到钦佩。我喜欢陶潜,仅是出于我性格内向,孤身一人,性格等都与他相像;而对于苏轼我则是有一种只有用内心情感才能评价他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他写的文章与我的内心情感很相似的缘故吧!但愿在以后我能渐渐喜欢上这个与我有“共性”的人吧!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6

  苏轼,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的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为“旷世奇才”,他是文学家、哲学家、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美食家。但他的崇高、他的闪耀远远不止这些能定义。

  才情才情,有情才有才,我被他的情感所打动;被他的执着打动;被他的哲思打动!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他因卷入政治纠纷,被贬入黄州,带着一个小小的官职,带着沉重的罪名。那是秋天的赤壁,他与他的一叶小舟飘荡在江面上。江面是“万顷茫然”他的心是“茫然万顷”,他只能喝酒,带着他的惆怅,在茫茫的江面上漂浮着。

  但他是苏轼,此刻他不仅茫然饮醉。酒愈下肚,他的心愈“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意正兴,敲击着船舷而唱歌,唱“美人”,唱的是他心中美好而思而不得的事物呀!他多么想为国尽忠,即使他被垢陷,被他的君上贬到了这个山水荒凉的地方,但他心怀天国家,心怀天下,他无法释怀理想啊!

  此刻心中苦闷,仿佛听见了飘渺的洞箫声,箫声凄苦,似他心声。他又想到了天地之大而自己生命渺小,想到曹操,“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是啊,宇宙浩瀚,想曹操当年多么意气风发,而如今又在哪里呢?而他自己,只得“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只因为世所困!

  他就像一阵疾风,猛烈而跌宕。他在中秋月圆之夜酩酊大醉,写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我看见一个孤独凌乱的老者,他此夜必定满怀伤情,但连与家人团圆都不能,只能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就在此刻,他一鼓作气,起身拭泪,排遣一切压抑他的黑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实在为他心疼,他在寒风中一次一次茫然,在黑夜中一次一次难眠,但总有一个意志支使他昂然起立,一整心绪。

  读他的诗词,我每每能看见他的世界,它的身影,他滚滚的感情,他的句子如同有灵,贯彻我的经脉,直击我的灵魂!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7

  我读着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正念至“相与步于中庭”,突然心生渴望,想与东坡先生一叙。正想得入神,刹那间,仿佛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恍惚中,眼前出现了几间草庐和一块荒地,只见一位长者劳作其间。

  我不禁一愣:这是穿越了?我上前询问:“先生,打扰了,请问现在是何年月?此处又是何地呀?”那人答道:“如今是元丰六年十月,此地乃是黄州。”这时间,这地点,不正是苏轼的所在?要是能遇见他该多好!于是赶忙打听道:“先生可认识苏轼苏先生?不知哪里能找到他?”闻言,这人哈哈一笑,摸着胡须说:“正是在下,敝人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心中雀跃,太好了,今日终于得偿所愿!于是,我提议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可否请您带着我一游黄州?”答曰:“有何不可?”就这样,我与先生边走边聊,相谈甚欢。

  不久,我们到了一处水边。先生说道:“此处便是赤壁山下,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于此处大败曹操。”我突然想到了《赤壁怀古》,慨叹道:“是啊,难怪先生会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词句。”不想先生说道:“其为周公瑾,年轻有为,而吾年近半百,仍一事无成。”说这话时,先生的眼中分明流露出些许黯然和沮丧。想及先生坎坷的一生,我不禁有些心酸,于是安慰道:“可先生所到一处,就造福一方百姓,这也是流芳百世的功绩啊!”先生笑了笑:“谬赞,谬赞。走吧,领汝再去一地。”我答应着跟了上去。

  没走多久,天便下雨了。我着急地说:“先生快走,找个地方躲雨。”谁知先生却大笑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惊住了,这才是苏东坡,即使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艰辛和磨难,始终从容淡定,豁达乐观,这种豪迈,这种潇洒,这种自信,怎不叫人心生敬佩!

  不一会儿,雨就停了,才知我正在沙湖道上,体验了一把《定风波》。抬头望去,已是日暮,夕阳斜挂在前方。我知道该离开了,于是我向先生行礼:“今日与先生的遇见,使我学到了很多,天时已暮,晚生改日再来拜访。”先生点头回礼:“再会。”我眼前的一切蒙眬起来,只剩下了一束白光……

  我揉揉眼睛,发现我只是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桌上的台灯还亮着白光,原来这是一场梦啊!但东坡先生的潇洒、乐观仍环绕在我的心头。今夜,我懂了苏先生,更懂了他的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8

  北宋时期,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苏仙、坡仙,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曾在美丽的西湖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西湖最好的广告词了。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曾在年老时写了《浣溪沙》,其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更是包含了“宝刀未老”的雄心壮志。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代表作品有《留侯记》《晁错记》,苏轼这一生,笔下皆是精品。

  苏轼是一个书画家,他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黄州寒食》、《枯木怪石图》,“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他的画中洋溢了他的为人处事,他的满腹情感。

  苏轼是一位政治家,他的官途十分坎坷,他曾到14个县做过官职,他的官职大到吏部尚书,小到护卫队队副队长;苏轼也曾是一名水利专家,他在杭州做官时,西湖时常发大水,杭州的人们民不聊生,苏轼见之,发动了群众修建了著名的“苏堤”,造福百姓。

  苏轼更是一位美食家,他走到哪吃到哪,被贬时也不忘研究“吃”,可谓吃货一枚。即使这一生坎坷不断,挫折连连,被一贬再贬,也照样吃好喝好。有一次,他一天吃了许许多多的荔枝,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谪的落魄岁月,硬生生被他个吃货变成了美食的“创作之旅”,苏轼还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菜,如硬菜“东坡肉”“东坡肘”,小菜“东坡豆腐”、凉拌菜“东坡凉粉”,主食“东坡饼”“东坡羹”。在吃这件事上,苏轼绝对不马虎。

  苏轼是一名全才,是天才中的全才!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1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我站在历史的门外,俯身去看宋朝的云烟,发现留在心中的不是繁华的市井生活,而是苏轼,这是宋代最美最独特的风景。

  自宋开国以来,泱泱大国却没有多少能与唐人相提并论的诗人,直到苏轼的出现。“皇天厚土,鉴平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历史这样评价他,文字在他手里便有了灵魂,一遍一遍地吟唱出宋代最清新豪健的音符。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好一个“使相逢应不识”果真让人热泪纵横。爱妻王弗早早地离他而去,给他无限打击,“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音容笑貌犹在,却不能与她一道。苏轼对仕途的失意,亡妻的思念都在笔下倾诉。他那豪放的诗句,都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每一首都会成为诗歌中的经典,经典中的永恒。

  官场黑暗,一心忠于大宋王朝的苏老夫子,怎经得这暴风骤雨,遭到贬职,但他没有绝望,没有退缩,反而更加自信,豁达开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谁说人不能再回到青春少年时代,门前流水尚且还能向西流淌,不要到老时感叹时光的流逝。

  苏轼的一生坎坷多难,“识与不识,谁不尽伤”。苏轼实在为后人留下无数悲伤,满腹经纶,却一贬再贬。当宋徽宗再启用苏轼时,他却在北归的途中,离人而去。留给后人无尽的惋惜、悲伤。他一腔热血,一身傲骨,像一根苇草,坚强而又脆弱,在官场中高昂着头,尽显文人本色。夜晚,我仿佛看见苏轼坐在我面前,用一种温婉平静的态度,向我一笑,这一笑便了却生前的所有坎坷。

  苏轼乃一谪仙人,落入凡间,却掩不住身上的灵气。在尔虞我诈的朝庭中,依然保持一份清高,保持一份灵气,保持属于词的一份韵律,这独特又美丽的风景,我怎能错过呢?

  历史的尘埃落定,时间的洪流带走了许多,却不能带走苏轼,他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迎风而唱,体现了属于他的独特与美丽。“风景这边独好”。他就是这独好的风景,烙在宋代,烙在我心中。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0

  日月来往,星移斗转,数百年转眼已成为历史,而历史却将永远铭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谁?写得如此尽至!不假思索,除了东坡外还会有谁敢如此豪放呢?小苏可谓是寥若晨星的任务啊!可以用朱自清的话来评判苏轼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

  在我刚接触苏轼的文章时,觉得他可真是“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却不懂得珍惜利用,实属宋朝的国君昏庸。无能啊!当时我还以为苏轼是一个才貌不凡风流倜傥的才子,正如他在《念如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在前几天学习他的名篇《赤壁赋》后才知道他是个年高德劭,不足六尺的“小老头”,唉!真是让我的情绪一下子由“高潮”跌倒“失落”了。很是有种名存“貌”亡的感觉(韩愈,真对不起,改了你的“名存实亡”)。尽管如此,在我心中依然会产生对他才华横溢的仰慕和尊敬,谁叫《增广贤文》中有句实实在在的话呢?——“凡人不可貌相,海水难将斗量”!

  苏轼留给我的印象不深,因为我喜欢“独秀一品菊”的陶渊明。但苏轼身上那种浓浓的豪放、清雅的形象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清淡的词语、简单的诗句,组成了一篇篇不同凡响的鸿篇巨著。乍得一看,好像苏轼的文章页不落窠臼。由此看来,陶潜的天下该改朝换代了。品味苏轼的诗句、文章,总觉得写得妙趣横生,说是豪放派一点儿也没错,读起来就如同重返大自然的怀抱,亲切而又富有激情,时而平静,时而波涌,就像一条翻腾于海路之间的巨龙,转折连贯,恰到好处。

  苏轼的人生道路十分曲折,多次被贬,然而他却抱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实少许人能做到,他那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自信的态度都让我感到钦佩。

  我喜欢陶潜,仅是出于我性格内向,孤身一人,性格等都与他相像;而对于苏轼我则是有一种只有用内心情感才能评价他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他写的文章与我的内心情感很相似的缘故吧!但愿在以后我能渐渐喜欢上这个与我有“共性”的人吧!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1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

  江南。阳光是个早起的农夫,乘着一缕薄薄的雾霭,悄悄敲响了酣睡的柴扉。

  风从一片叶子上醒来,和树枝捉起了迷藏。然后,调皮地摇了摇,摇了摇,满树的枣花,如一场金黄的细雨,簌簌而落。从树下路过的诗人,被一些含香的雨点,打断了一首刚刚想吟出的小令。诗人掸了掸衣巾上细碎的花朵,却无法拂去那些沁人的馨香。

  村南村北,吱吱呀呀的缫车次第响起。那些灵巧的手指,又把蚕茧的柔丝抽成了长长细细的日子。屋前屋后,有少女的娇声细语,在初夏的天空下四处流转。她们会在今夜的梦里织出爱情吗?

  古柳上,一窝羽翼未丰的小鸟,静静地望着树下的老农一声长一声短地吆喝着。青翠的黄瓜上,还缀着一滴透明的露水。他解开了粗布麻衣的领子,拿出一把蒲扇,轻轻地晃了晃。也许,他只是在叫卖一种闲逸的生活罢了。

  山路是村庄一束绕来绕去的炊烟,不知被哪一条溪涧收藏。天遥路远,一丝困意纠缠不清地擦过了睫毛。那只随身的酒壶,已倒不出半点寂寞。微醺的诗人,昏昏欲睡。

  中午。太阳是一炉越燃越旺的火,毫不留情地当空烤下来,那些翠绿的叶子也如喝醉了酒,软软地垂着头。疲倦的诗人唇干舌噪,口渴难忍,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一只躲在树叶背后的蝉,不禁思绪飘飞:这时候,如果有一杯粗茗,灌入心田,那该是何等美事啊!

  拐个弯,一座茅屋静静地摆在眼前。诗人匆匆赶上去,敲响了一扇山野的柴扉。一位执杖的老伯打开门,看到了一身汗渍的诗人。诗人急切地问:老人家,能向您讨碗茶喝吗……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2

  明月高挂,静谧得引人遐思。梦里,不知多少次,那一双满是皱纹,苍老无比而又饱经风霜的手,似乎在诉说着它主人坎坷的一生。但那双手依然紧握着笔,执着地写下一篇篇诗词文赋,我是多想握住这双手,只遗憾,一切只能在梦中。

  又是细雨濛濛的初春,苏堤也被浸得发亮。我踩着散发着清香的泥土,向那儿望去,朦胧中似乎看到了忙碌的身影,那双手正在搬着一块块大石头,湿嗒嗒的水和泥残留在你的手上,我多想握住你的手,为你抹去污渍,只因,你并不属于这里。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双手写下了多少千古诗词。

  多少诗词在这手下诞生!我看着你一路走来,那双手无时不握着笔在纸上尽情挥舞着,留下了亘古不变的印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你的情怀,这是多么宽广豁达的胸怀啊!你不追求物质的占有,只在乎精神上的满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道不尽你那万千衷肠。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追求?这又是一种多么高洁的品质?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给那微微颤抖的手带去些许的安慰。“拣尽寒枝不肯栖”,是你的坚决;“羽化而登仙”,是你美好的向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你的无奈与遗憾。

  当你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时,我能看见,你的双手在地上不断地扒拉着,似乎在挣扎地重新站起来,我看到你内心在咆哮,终是只能化为一声长叹。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好好地抚平你那双手上布满荆棘的刺伤和历尽风霜的皱纹吧!

  在这个你没有经历过的现代科技社会里,我似乎穿梭在车水马龙中,路灯忽明忽暗,闪烁着这个世界的光明和黑暗,我只能攀附着你的双手,带给我一丝丝鼓励,让我走向未来的路,不至于那么彷徨无助。

  怀抱着激动,我迈步快速地向那儿走去,但那个叮叮作响的声音,却在我一点点靠近时,慢慢地消失殆尽。我终究只能与那双手擦肩而过,惟见那儿的大石头被浸得发亮。

  当我再一次陷入梦中与你双手紧握,一道疾雷震响,将我拉回了现实,我的手上似乎还残留着你双手的余温,脸上却惟有泪千行。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3

  暮春,蕲水最美的季节。傍晚时分,空中飘起了小雨,在如烟如雾的雨中走来一个人——诗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失意在他脸上平添了几分惆怅与苦闷。

  他踱着步子走向了清泉寺。俯瞰山下,清澈的兰溪唱着欢悦曲子一路向前。多么独特的溪水呀,不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前进,却朝着西方奔跃。沿着幽静曲折的山间小道儿,苏轼漫步其中。

  山下,小溪潺潺。抽芽的兰花星星点点缀于浅浅的溪水里,如鹅黄娇嫩的小脑袋,随时准备探出头儿,一览大千世界。漫步于溪边的松林里,脚下松软的沙路轻抚着路人的脚掌。这时,沉浸于美景中的他才发现,脚下的沙路竟是如此干净,甚至连一点儿泥也无法发现,也许是因为兰溪慈母般地冲洗吧!傍晚的雨带来了几许凉意,潇潇落下。远处是一片朦胧,几声子规鸟清亮得如童音的啼叫惊扰了静谧的兰溪旁显得分蘖节外嘹亮。

  此时的苏轼已忘却了一切,名利场的苦闷、降职的低落统统都不复存在,只有这静谧、清新、明丽的世界。他倚在一棵高大的松树旁,赏尽美景。轻轻闭了眼,聆听大自然的乐曲:小溪的潺潺私语,子规鸟的清亮歌喉……心中的苦闷早就一扫而光。

  凝望着不绝向西流的兰溪,心中似乎有什么在悸动。他的心情如拔开了云雾——豁然开朗。他心中想到:溪水都可以西流,又有谁说人生就不可以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再忆起“老前辈”白居易的那句“谁迫使君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时,第一次,对其消极的态度疑惑、质疑、不满了。不,不,我不信!他整个身体都似乎呐喊起来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思想在心中滋长着、升腾着,那是希望,那是积极的情绪。

  诗兴大发的苏轼挥毫泼墨,不消多时,便留下了那千古名句: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4

  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装的官员,他就是苏轼。刚到这里作知州不久,这里就发生了春旱,他十分着急,多方祈祷后终于下了雨,现在他就城东谢神去!

  他正赶路时,突然听到了簌簌的声音,原来是枣花轻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头巾上。这说明春旱终于解除了呢,今年枣子一定丰收。苏轼一笑,不禁放慢了脚步,放松了心境,这才听到耳畔传来“吱吱呀呀”的缫丝车声,他侧耳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

  继续赶路吧,看见一位披着粗麻衣服的农民坐在古老柳树的荫下,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此时行人并不多,卖主也并没有大声叫卖,只是斜依着柳树小憩。

  大概是中午喝了点小酒,苏轼不由感到了阵阵困意袭来。天气炽热,二十里的路程显得是那样漫长,无法午睡也罢了,偏偏日头正晒,他渐渐越来越感干渴难耐,此时他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还能提神解乏。

  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讨口茶来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会才遇到一山间的'农家院落。于是他抱着希望上前敲门,心情却忐忑不安:正值农忙时节,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

  终于,有老妪来应门了,他用谦和的语气请求。接过百姓双手捧上的一碗清凉的井水,这位太守一饮而尽,困倦、渴望顷刻间变成了喜悦与满足,使他精神一振。接着,这个热爱百姓、为民谢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5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

  就连陆游也曾评论东坡曰:“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东坡也确实是一个体察民生,忧国忧民的好官。

  元祐四年,“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东坡便率人疏浚西湖,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以“三潭映月”作为标志。而“东坡处处筑苏堤”的苏堤,便是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的长堤。

  不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东坡一生三筑长堤,其中两次都是在被贬之后才修的。第二堤是被贬颍州后筑的,第三堤则是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后筑的。

  不论如何,东坡筑堤皆是为了人民。虽说他一生一波多折,跌宕起伏,但他这份对老百姓关爱的心从未变过。清风两袖朝天去,要留清白在人间。

  苏轼不仅是一个好官,为人所传更是因为他写的一首首好诗词。身为豪放派代表,自然为人也十分豪迈,不拘小节。

  有一日傍晚,他与挚友佛印一同泛舟游乐。苏轼忽向岸上一指,佛印顺势而望,只见一条狗在岸边吃着骨头。佛印立刻将手中印有东坡诗句的扇子扔进水中。两人相视大笑。

  其实这时两人大的一副哑联。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两人这有些互损的诗句,不但显出了他们的不羁以及二人的友谊之深,更展现了他们的文学风采。这,就是大家。出口成诗,如果是妙手偶得,那也是他沉下来的丰厚底蕴。

  东坡《游金山寺》有这样一句:“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江心怎么会有火呢?有人就说:“这是夕阳西下时的景象吧?”可上一句却说:“二更月落天深黑。”

  那这火到底是什么呢?至今仍为一件未解之谜。

  对于这些未解之谜,吃货们自然不会去深究。他们所关心的,自然是那东坡肉了。

  苏轼在杭州当官时,因其关爱百姓故受到大量称赞。很多百姓听说他喜欢吃猪肉,就给他送来一头头的猪。苏轼收到后,就把那些猪肉切成小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配给众人。

  不过,我也是一凡夫俗子,一想到那肥而不腻,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我的口水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6

  苏轼这个人,是中国古代文坛的一株瑞木,中国的精气全被他采去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叫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叫化子,他是不出世的人杰。

  古来多少文人墨客,谁堪伯仲间?

  东坡风华正茂,策马高歌,豪气冲天,把酒问天,一樽还酹江月,畅怀恣肆,对酒当歌,休将白发唱黄鸡,曾无数次被他的诗文所倾倒,我却不知究竟何时才能真正走近那个谪居诗文中的东坡。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五岁苦读,老父苏询严厉教导,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惊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毫无保留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宰相三才流浪命”繁华的京师,金銮殿上无止无休的政党之争,无奈又做出几个让苏轼“牺牲”的无名的跳梁小丑,一桩莫名的“乌台诗案”,使他远谪黄州,与其说牺牲,倒不如说成全,走就走吧!于是,只把一个青山傲骨的背影留给了汴京城里那群争执不休的“忠良”。

  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金銮殿内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没有官僚们猜忌排斥的目光,他心境空灵而来,悄带着孤独与感伤,却将自己完全涉入了一个全新的明澈的白描世界,他摆脱词的莺莺燕燕,硬是将猎犬,天狼、大江往里搁,“豪放派”轰然诞生;他任由自己的意愿将竹子一笔通顶,痛快地放荡自己的心魄,“文人画”肃然而立,他发明简易菜肴,借此在穷困的时候充饥,于是“东坡羹”沿传至今。

  他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那时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还是那场千年前的“赤壁之战”刺激着他的呼吸,迷茫而神奇,他活在自己的快乐释然中,喜欢与和尚佛印斗嘴,喜欢与机智大师刘份相编故事逗趣……这历历都已深深印入了苏轼仙风道骨的精魂中,早已升腾于他自然哲学的陶冶中。

  或许:载月浮舟,扣弦而歌,卸下官场中无力而苍白的伪装,这才应该是他干爽做人的模样,顿悟、释怀、执着,旷达、豪迈、豪情、失落、孤傲都为东坡是也。

  后记: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回首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中突兀回荡。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7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创下了许多传奇。苏轼一生起起落落,却从未放弃,苏轼是个乐观的人。

  从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写出的《记承天寺夜游》就能看出他的乐观。当别人被贬时,通常都会意志消沉,难以振作起来。比如柳宗元在被贬时写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显得冷冰冰的,让人觉得有意志消沉的感觉。而苏轼却依旧能去与好友赏月。无论在什么时候,苏轼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也是苏轼能成为家中的主心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能看出,哪怕被贬,苏轼的心态也依然乐观。能写出如此心底澄澈空明的诗句,心境往往是与诗文相通的。真不愧是宋朝最大的大文豪!

  苏轼一生创下了数不胜数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词中的代表作。在宋朝,文人称词为“诗余”,要求作词要典雅纯正,读起来令人感到婉转凄美。但在苏轼的词中却让人感到豪放,不拘一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千古吟诵的佳句。读着它,仿佛看到了那战争时的场景:无数飞石穿越天空,在水中激起千万层浪拍在岸边,卷起的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让人热血沸腾。同时,苏轼还有一首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在古今中外也极负盛名,它被现代人重新谱曲,成了许多人都会唱的经典歌曲。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苏轼——豪迈、乐观!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8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初次读赏,便觉得格外感人,这是他梦见了早逝的亡妻而写下的。十年忌辰,正是个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绪心怀的情绪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原来那个曾写下“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的人也会有如此的柔情。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已经忘记是在哪儿看到这句诗,但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是啊,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的过客,所以人不应该为过往而伤怀,应豁达处世,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明明他有满腹的惆怅,却又以无可奈何,在孤身一人的境地,或许只有自己不厌其烦的告诫自己,才不能被惆怅和寂寞所包围。

  中秋之夜,原本是何等的美丽,可在这花好月圆之时,他却只能一人独自坐在清冷的月光下。看着凄美的明月,他感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连月亮都会有圆满缺憾,人的欢喜悲哀,自古皆然,亦不是如此。最后他在忧伤中寄情于明月,倾诉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许清风拂过,美丽的月光与点点星光依旧,就这样在点缀着淡淡凄凉的环境中,全诗画上了句号。

  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他用理想勾勒出一个豪迈的形象,他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流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他乐观依旧,即使经历的失败再多,他只是淡定从容地一笑置之。

  他的短暂一生可谓是曲折多难,他本人却也未曾消极过。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玷污不了他的白衣胜雪;即使官场再乌烟瘴气,也掩去不了他的光芒万丈;即使死神再无情,也带不走他的情深似海。

  “腹中有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愿我能像他一样在书海中遨游,忘记人间的喧嚣浮躁,红尘万丈。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29

  曾回味李清照那优柔寡断的词,曾仰慕李白那潇洒自如的诗,曾联想的白居易那活泼洒脱的意……他,使人总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薄薄的雾,似若隐若现的窗……他就是妇孺皆知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死于公元1101年。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性格豪放直爽。它的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那一年,王弗已故十年,苏轼一直沉浸在悲伤中。那天苏轼所流下的泪,为他们的爱情有了见证。风扫着妻曾住过的房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苏轼从梦中惊醒,那一双水冷的双手,拭去眼角的泪水。也许,只有爱妻王弗在世的十年,才是苏轼人生中的最亮丽的时刻……

  再一次品味苏轼,又看到了他那不凡的气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便是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由此我们又仿佛身临诗之境:那苏轼宽阔的胸襟,因为当时的他正贬在黄州做刺史,但他却坎坷中还是始终不忘振兴国家,发扬国家光大,诗中,苏轼把他自己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肝胆相照,暗示自己仕途不畅,壮怀难酬。

  这两首格调不同的词,虽然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苏轼:一个婉转多情,一个大气磅礴,但我们仍然看到一个被逆境逼得“早生白发”的苏轼。一代才子,湮没于历史的红尘却留下千古辞章,让后人读之绵尽,仰之无穷。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0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屡屡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题记

  初识你,是在那曲《江城子》中。幼时住在外婆家,我常依偎着外公在窗下吟咏诗词。那些唐风宋雨早已熟记于心,在这首词中甚可以读出你的不羁。

  那次密州出猎,全城军民都与你随同。你虽不甚年轻,却雄心未减。猎必射虎,自比孙郎。痛饮美酒,胆气豪壮。两鬓微白,又有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纵使年岁已大,你仍念驰骋疆场,杀敌建功。一腔豪情壮志,感染了我稚小的心灵。

  苏轼,我欣赏你,因你报国恩的豪情。

  再见你,是在那首《卜算子》中。虽是首小令,却也写得令人震撼。

  小人弄权,奸佞当道,朝政日益腐败。你因豪放不羁的性格,为小人们所排挤。尤其是在乌台诗案以后,你连行动都受到监视与控制。那段日子是难熬的。可尽管失意潦倒,尽管“有恨无人省”,你仍坚持“拣尽寒枝不肯栖”,誓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你明白,即使举世皆浊,也要洁身自好,守住内心的纯粹。

  苏轼,我欣赏你,因你高洁傲岸的操守。

  又品你,是在那篇《定风波》中。上了初中,我更是广泛阅读你的诗词,甚爱这一首。

  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雨,此时的你,面对生活,已是泰然自若,且徐行,且闻雨啸,且听风吟,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失一空。自然界风雨阴晴变幻莫测,人生亦是如此。但如果不在乎风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读到这儿一种醉醒全无,胜败两忘的人生态度跃然我心。

  苏轼,我欣赏你,因你旷世豁达的胸襟。

  “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自命不凡只属于李青莲,“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多愁善感只属于柳三变。然而,我在你的诗中,你的词中,读出了饱经沧桑之后的成熟,正可谓“吹尽狂沙始到金”。哭过,笑过,爱过,恨过,痴过,嗔过,过往的喜怒哀乐使你明白笑对困难,看淡名利。你,终而成了一位飘然世外的智者。

  我欣赏你,苏轼……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一位充满才情的大词赋家,却因王安石的不喜而壮志难酬,并贬数次,东坡也好,子瞻也罢,它总是反思的人生,经营着人生,终成大器,它具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情,又有《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忧伤。

  他就是苏轼,苏轼的一生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种功。

  22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满京城,却因欧阳修的造化弄人与第一名失之交臂。进入仕途又连遇不幸,母亲,父亲,妻子相继死去。可以说苏轼,十分不幸,这10年沉浸在苦难之中。

  刚脱离苦海,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却又与王安石变法相遇,一封《上神宗皇帝书》述尽了百姓在变法中的不幸,可接二连三的石沉大海,又让苏轼心灰意冷,于是自求外放,来到杭州。

  西湖之上,“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衬出苏轼的忧郁,却也使这位诗人更加文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正是这样灼灼其华的文字,又遭到奸人所害,苏轼又外放了。在平原纵横的密州,挥洒豪放,“酒酣胸胆尚开放,鬓微霜,又何妨?”但苏轼豪放中的孤独却又寄托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亡妻之伤,那样的痛,在乙卯正月二十日这一天爆发了,这一《江城子》前后之间震撼古今。可以说,苏轼的文华,已超越了前人,而他的水调歌头,也超越了未来,如一块巨石屹立在河流之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名扬,自此之后,有人评价道“余词尽废”。

  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又被文字狱陷害,这就是乌台诗案,离开后贬至黄州,在103天的压力之下,又一名篇《赤奴娇。赤壁怀古》在他笔下而出。

  英雄自古多磨难,此后又经几折贬。在詹州回汴州的路,不幸逝去。一个苏轼,半个北宋,“水调歌头,余词经废”,正是经历了苦难,才成就了成功。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2

  跨过历史的长河,穿过茫茫人海,走过朱红的宫墙,寻觅至山水间,与白衣飘飘的你相遇。

  你好,苏轼。

  自小,我便仰慕你。你是历史长河中少有的才子,是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你留下了诸多千古名句,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我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在同一美景里,多数人只是吟诗观赏,而你却能发掘出它背后蕴含的哲理。读你的诗,便能知道你的聪颖,富有才华,与众不同。

  你强调“有为而作”。你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制,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在浊世中,你能不被世俗所迷惑,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所向往的东西,不因作而作,不逼迫自己写没有感觉的东西,正是因为这样,你的作品独具一格。反观我自己,写的作文多了几分应付的味道,读起来总感觉少了一丝韵味,像是脱离了本质。如有机会,“你好,苏轼”,我想向你请教一番。

  你的善良,也让我敬佩。你居于常州时花光积蓄买了一所房子,后经打听,你得知这是一座百年邸宅,主人是一位老夫人,她的不肖子孙将它卖给了你。你当即烧了房契,归还了房子。我真想与你会面,问你,为何你不在乎钱财?钱财散尽,却也毫无怨言?难道你真的甘愿居无定所?难道你真的甘愿飘荡于四海?或许是吧,你的善良超脱了世俗,你全然不因钱财而困惑。在那个浊世之中,你的善良显得更可贵、更难得。

  我敬慕那个志存高远的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你的意气风发;我动容那个心怀柔情的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此坚定、执着;我惊艳那个乐观豁达的你,“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教我珍惜时间、把握时间。

  我敬佩聪颖、富有才华的你;我敬佩善良、独具一格的你。

  如果有机会,我定要和你说一句“你好,苏轼。”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3

  寥无人际,千里枯叶路;风亦无情,万丈天阴雨:清瘦人面,知是雨时亦是泪。忽得一声闪电鸣雷,照亮了那“千里孤坟”,那个呆站在墓前,秋风雨袖,飘带散发的人,乃是只吟“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只和“一樽还酹江月”的豁达的——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站在妻子的墓前,模糊地看到了妻子温柔的低头纤步地走来,他兴奋地迎了上去,可是,他抱住的是一块冰冷的墓碑,凉凉地渗进了他的骨髓。“人生如梦”,放眼望去: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他无暇于陆游的“错、错、错”的悲愤,他无顾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消愁,他无视于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忧虑。他只恨于天,让他与她阴阳相隔;他只恨地,让他和她相近而甚远。

  秋风无意吹起他的白发,而他却有意地“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吟道。回想以往,忆起往昔,那个壮志如鸿,气似傲鹰的苏东坡已经逝去,那个不屈不馁,赤壁英雄的苏轼已经淡化,那个“一蓑风雨任平生”的文豪已经洒入东流。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一路悲伤。

  “夜来幽梦忽还乡”他又一次走近妻子,那个竹雕的窗子里,妻子正在梳妆,正当她梳头顺势抬起头的时候,他与她的目光再一次重合,就象往常一样,却又不象往常一样,熟悉的是她的延伸,无言得是她如水一样地消失而去。他当然是伸手去拉住她,但他却只能是拉住墓前的一颗小草。随之,他也醒在坟前,呆呆地注视着,渴望这一切不是真的。

  接着只有“泪千行”。

  苏轼,就是这么“多情却被无情恼”,秋风无意,缺月无意,疏桐更无意,而他却是“短松冈”“年年肠断处”。

  他饮酒漫步而去,情绵依依。他知道他要“乘风归去”。离开了此地,他要做回哪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雄。他要做回那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英雄,他要做回那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

  而此地,《江城子》里活现的却是一个多情的苏轼。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4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不禁会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阖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不禁会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就是苏轼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个美食家,一个乐观的人,一个为老百姓造福的人。人人喜欢苏轼,人人爱苏轼。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苏轼,感受一下这位才子一生的光荣与坎坷。

  公园1036年的一天,四川眉山茂盛的树丛不知为什么突然花草凋零,传说就在那一天,苏轼诞生了。我认为,苏轼是一个幸运的人。首先,苏轼出生在宋仁宗时代,而仁宗是一个不爱打仗的皇帝,这给了苏轼一个和平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还幸运地遇见欧阳修:苏轼科举时的主考官,由于他改变科举考试形式,使苏试考了个第二名的好成绩。

  公元1061年,苏轼步入状图,考上科举,少年成名,在凤翔做官。遇到了一个严厉的上司:陈公弼。他时时敲打苏轼,不让少年成名的苏轼过于骄傲。而在1070年,苏轼进入朝中,但由于当时形势对苏轼不利:因为在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王安石变法。就在这时,朝廷中官员分成了两派,革新派和保守派。那么苏轼属于哪一派,其实他哪一派都不是,他只看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法律,哪个对老百姓好,他就偏向哪一派。但他觉得王安石变法速度有点太快了,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人心混乱。所以他偏向保守派。

  那为什么当时形势对苏轼又不利呢?那是因为宋神宗偏向新法,所以再怎么反驳,也是没用的。说明其实新,旧党在朝中的地位取决于皇帝支持哪个党,而不是下面的官员。因此苏轼也察觉到了形势的威胁,主动申请离开朝廷,到杭州做地方官说了这么多,都说明苏轼其实是有政治抱负的,那么,他到底有没有政治才华呢?

  我觉得是有的,因为前面也说了,哪个党派于老百姓有利,他就偏向哪一派。至少说明苏轼是把百姓放在主要位置的;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也证明了苏轼心系老百姓,我就在这里举一个。苏轼第二次来杭州的时候,发现西湖不再像以前一样美丽,湖底有很多污泥。所以苏轼招募了数千名民工,开挖湖底,接着用挖出来的污泥由南向北建了六座拱桥,还在拱桥旁边种了许多柳树和桃树,形成了一道美观。所以杭州西湖如今的美丽一大半都是由苏轼的功劳。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苏轼对老百姓友好,也说明了苏轼有政治才华,因为国家改革变法不就是为老百姓吗,而苏轼对老百姓好不就是对国家好吗,对国家好就是有政治才华吗?即使国家很有钱,但老百姓过得不好,会起来造反,到时候国家再有钱,经济再好,也就没有意义了。

  苏轼除了有政治才华,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因为他才华出众,所以常常会不保护自己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遭到别人陷害。以至于后来得罪两派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轼是如何得罪两派的。

  改革派不用说,本来就是苏轼的死敌。但当苏轼从乌台诗案回到朝廷后,新的保守派宰相司马光,将所有新法废除,但这时苏是不同意了,因为他看到有些新法还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所以他又对旧党人表示反对,最后得罪了保守派。

  他,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在他的人生中经历了那么多次被贬,还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正如他诗中所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看他被贬到了黄州时留给后人的不仅有诗,还有东坡肉,蜜酒,东坡饼。

  这,就是我眼中的苏轼。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5

  提起苏轼,我们并不陌生;提起吃货,我们更加熟悉。但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你可能会惊讶,堂堂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样样精通的文豪苏轼,居然也是个狂放不羁热爱美食的吃货?实际上的确如此,我们与这位文学大家在某种程度上竟是同类。

  苏轼同学真的很爱吃,而且没人能阻挡他对吃的向往。《东坡志林》中有记载:有一次苏轼患了眼疾,别人都劝他少吃肉类荤腥,他却说:你们说得有道理,我倒也想这么做,只是我的嘴他不听我的啊。仍忍不住不吃肉。还有一次他在雨中赏牡丹,赏着赏着肚子饿了,居然突发奇想要吃炸牡丹,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连花都不放过,果真是吃货。

  苏轼不仅爱吃,而且很会吃,他在吃的方面有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他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文章,其中较有名的是他的《老饕赋》,它将中国古代烹饪与饮食表现得十分精妙,其中说:滃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杏酪之蒸羔。意思便是吃肉要吃猪颈后部那一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吃霜冻前最肥美的大螯。要把樱桃放在锅中煎成蜜,用杏仁酱蒸成精美糕点,光是看文字便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效仿。

  为何苏轼对美食如此了解?这与他曲折的官场经历相关,因为他经常被贬,他去过许多地方任职,可谓足遍神州大地。也正因如此,才让他与许多美食结下良缘。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宋神宗一怒之下贬去黄州,而刚到黄州不久,苏轼便在朋友圈上发表新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意是黄州的鱼真好吃啊,我一看到竹林就闻到了笋香。不久之后又更新:静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火候足时他自美,饱得自家君莫管。这边是有名的东坡肉。小伙伴们见了都纷纷点赞,直呼想吃。而宋神宗内心却是我想打人。

  晚年的苏轼命运更加坎坷,因政见不合他被一贬再贬,最后甚至排挤到了极其偏远的海南儋州。在此期间苏轼经历了亲人离散,友人疏远,爱妾病死,自己也年老体衰,孤苦无依,穷困潦倒。若是换了旁人,估计早就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了。但吃货苏轼偏不,还有那么多人间美食没吃过,怎能轻易消沉呢?这不,他又研制出了新菜式烧羊蝎子。将羊脊骨放入锅中煮透,再浇之以酒,放盐少许,用火烘烤,等骨肉微焦后亦可食用,味道鲜美异常。他还勇敢尝试了在当时没人敢吃的生蚝,对其赞不绝口,迫不及待给儿子写信。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千万别让朝中的人知道了啊,我怕他们都来这跟我抢。

  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没错,苏轼有着十分有趣的灵魂,很会苦中作乐,自我调侃,又能荣辱皆忘,随遇而安。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跌跌撞撞,起起落落,是他用自己惊人的乐观豁达拯救了自己,也给后人带来许多启示。美食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爱好,追求,也更是一种慰藉,即使是在偏僻山林,破烂小屋,但能饮上一杯浊酒,吃上几口鲜肉,吟上几句小诗,又何尝不是一种舒适,一种快乐呢?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6

  我读过苏轼的《不归之河》,它的壮丽被海浪卷走了。我读到过,如果我是世界上一个郁郁寡欢的客人,我知道你为什么会流泪。茫然的痛苦;我读过王伟回到森林深处的故事。绿色苔藓散发出的清新自然的光芒又回到了我的身边。我读了很多书,但是我忘了读你。所以,我仔细阅读了你的记忆。你有时很隐晦。当你在小学的时候,你经常看起来很冷,然后生气地一个接一个地撕掉书法练习册。你挺直腰板,双眼含泪盯着我,然后你从桌上拿起一本新笔记本。重写一遍,老师明天会骂我。当你这样说的时候,你没有太多的情感,但是当你想起它的时候,它是甜蜜的。

  那时,你在深夜练习我的字,你平常的笔迹对我来说变得有意义。你哭什么?你认为如果你受苦,我不会受苦吗?你看着藏在桌子下面的字帖,眼睛变红了。我不明白。地上的纸像蝴蝶一样折断了翅膀,静静地躺在地上。我哭得越来越大声。我觉得受了委屈,忍不住了。你有时很脆弱。你曾经让我在晚上把你鬓角的白发在白炽灯下去掉。他们蜷缩在白色的床单上,什么也看不见。我问你:妈妈,疼吗?你闭着眼睛摇摇头,但当你把它拿出来的时候,你皱起了眉头。随着你的成长,我也在成长。一根黑发也掉了下来,但在床单上清晰可见,就像拔掉了我心上的芦苇尖,浓浓的血液缓缓而有力地流淌下来,温暖而熟悉。你似乎有点心不在焉地哀叹我老了!你眼睛周围的皱纹清楚地记录了我的成长。突然,我感到悲伤和痛苦。那种委屈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平息,但你衰老的痛苦却在我心中自由蔓延。以爱为基调,你让我痴迷于阅读属于你的书。我理解你。我说,我想带你去看白发苍苍的大海,在月光下摘下你鬓角的白发。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7

  曾有一人,他是乐天派诗人。他的“乐天”秉性源于痛苦,“思想的快乐”在痛苦中酝酿而成。

  论他,唯有一词“乐观”可概括其一生。在新法施行,一党败一党胜的政治舞台上,他的一生起起伏伏。三次在朝,三次外任,三次被贬,“乌台诗案”,贬官流放。他去了黄州,惠州,儋州等地,人生凄凉苦楚,只因小人陷害,“哲龙”一句,成了人生悲剧。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政客不是郁郁而终,遭人陷害;便是退隐朝廷,归隐山田。然而他即使被流放,也在默默坚守着。

  当他在黄州时,得营地之东数十亩荒地开垦,名之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这一块囚禁之地并没有困住他,无论是《江城子》还是东坡肉这一名菜,都彰显着他生活的幸福美满。“荒地+狼藉”造就了“美食+文采”,他并没有放弃生活。惠州是瘴疠交攻之地,可是他并不这么认为。在此地,他用其乐观之态,笑对人生,无论小事俗务他都将其看作是美差一件。由此灵感而发,“乐意相关,生香不断”。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想来,他什么也不介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是对无事可完美的容忍。《赤壁赋》,《后赤壁赋》是对古事的思考。他是“三苏”之一,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散文皆不输于他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总是安慰着自己,关心着一切。

  有人说,他是儒,道,佛集于一体的人。他以道为一切集成,无为而治,崇尚自然,也算是乐观的重要因素。对于道家的简化人生,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他在合适的时机用适合的思想,故他尽情享受人生,这也是他乐天达观的奥秘所在。

  痛苦造就他乐天之品性,几千年流逝,留下的唯有这“乐天”二字。他是谁,人尽皆知。走近他,可见其之精华。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8

  皓月当空,一丝清影撒下,朦朦胧胧,像是薄雾。我心里略感悲凉,此时不禁想到:百年前,他是否也像我这样曾独赏这轮明月?

  苏轼,一个震撼人心的诗人,他的诗抨击人们的心灵,或旷达,或豪放,或凝重。他,从不要求别人理解他,他有自己的思想。

  他倦了,多年的官场沉浮,多年的四处飘零,他心灰意冷,终隐入山林,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呢”,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是拣尽寒枝终不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我想,他就是他,虽处处受拙,但依然豪情万丈。

  站在雪堂前,我又想到了他;东坡,苏轼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作诗,饮酒,在这世外桃源,苏轼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虽劳累,贫困,但是真实的自己。

  我敬佩他的志存高远:发愤识尽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欣赏他的豪放旷达: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动容他的温柔情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我喜欢这样的苏轼,虽无易安的柔美,无李白的绚烂,无陶渊明的悠闲,可我还是无怨追随你,而你吸引我的,就是在那历史长河中的随缘旷达。

  既然此事古难全,何不把酒问青天?念着本性,把这超凡脱俗的态度继续唱下去。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39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没了苏轼,“三苏”变成可怜的二苏;“唐宋八大家”中也会换掉一家,不知道是谁能够有幸入围这称号。苏门的四个弟子也不会有所作为或者说会拜另一人为师。后世的学生也会少背几篇词,也就這样吧。

  不过,我们倒可能会少一些网络用语。譬如曾经很火的“呵呵”一词就出自苏轼之口,还是他的口头禅!“呵呵”一词最早出于东坡的书信:“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这是苏轼写给友人鲜于子骏的书信,一是想告诉他自己最近作词情况,二是反映了他对诗文的态度:不迎合世俗风气,与人求同,而是要敢于创新,走自己的风格。

  没了苏轼,吃货也会少了很多乐趣。苏轼在美食上的造诣可谓人尽皆知,那块“东坡肉”可以说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很畅销呢。

  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就不知道杭州的西湖有多美,也不知道承天寺里有什么东西,是否有二石兽?如果没有苏轼,我们就不知道庐山上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没有苏轼,你就不知曾经唐太宗专门设道取来给杨玉环的荔枝有多好吃,除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能够形容,除此之外,应该也没了吧。

  如果没有苏轼,你觉得在你孤独、落魄、空虚、寂寞、寒冷时还能用“中秋谁与共烛光,把盏凄然北望”来感叹吗?

  当你晚上站在长江旁,你认为你能用什么诗句来赞颂这长江。如果你想用太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句子积累的不错,只是描写错了。你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不好吗?

  当你有大志向的时候,除了青莲居士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之外,亦可以用东坡居士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来表达这雄心壮志。

  如果没有苏轼,在外漂泊的浪子在睡觉时梦回那长安故里便不能用“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来形容自己的情感。在这梦中惊醒时,看到桌上的日历,看见那一个个红色的叉越来越接近“除夕”时,想到家中老母亲和老父亲说不定已经晒好了腊肉、做好了饺子、包好了红包等着自己回家。但自己却不能回去,只能看向窗外的天空,望着那万古明月,在自己的心里默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不知道苏轼是不是一个好官,但他一定是个好词人,是个好画家,是个美食家。如果没有他,我想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苏轼,那中华文化中便会少一枝“苏花”,不能给以世界色彩,给世界以芬芳。

  不过,幸运的是这不是真的:幸甚至哉,东坡仍在。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40

  印象中,无论是苏轼的词抑或是他本人,都当是悠悠千载、红尘俗世中一个不朽的传奇,让无数后世子孙为他那“天涯回首一笑间”的绝世风姿所倾倒,为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古豪情而感叹。

  不禁喜欢上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

  喜欢苏轼,喜欢他气定神闲的淡泊与坦然,于风波迭起的江湖中漂泊,数十载的宦海生涯进进退退,沉沉浮浮。一生短短的64年中,他经历了别人经历不了的冬雪秋霜,承受了别人承受不住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别人战胜不得的飞沙走石。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境界,即便是在他人生最不称意的时候,他依然从容淡定,携着半生的荣辱悲欢,华丽地转身,再转身,潇潇洒洒地就走遍了半壁江山,留下了后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篇章。

  夜晚,漏断人初静的夜晚,他独自一人,出来赏那挂在稀疏的梧桐枝上略略残缺的月。此时此刻,有谁注意他——这位独来独往的幽人?他仿佛隐约看见了缥缈孤鸿的影子。但真的有孤鸿掠过吗?恐怕没有,那静得连滴漏之声都无处觅得的暗夜,大概连孤鸿都居于巢中安睡去了吧。那不过是词人自己的影子,那不过是词人无奈至极之寄托,此情此境,苏轼已幻化为孤鸿,幻化为那不愿沉湎于得过且过的孤鸿!他曾经历了那么多的仕途坎坷,一片赤诚已在一次次不解、冷遇、甚至问罪贬谪中消减,直至热情之火缓缓熄灭。所幸,他没有陷入不可自拔的囚徒困境,他冷眼看穿了这世俗之境。但那痛苦以及引发的失落彷徨的印记,终究像烙铁在心头烙下了隐而深的恨,无人能省的恨。

  然而,就是在这种痛苦中,苏轼却依然只是淡然看尽身边的繁华似锦,只是随意地从中提起一壶酒,便转身走向绿水青山,泛舟游于赤壁,去与明月清风对话。那才是苏轼的所在,才是遥远生命的滞留。他的骨子里始终有一份骄傲与执着,他挺立着,如树一般。任时光斗转星移地更迭,任岁月沧海桑田地变迁,他都不动不摇,经风沐雨,披霜挂雪。朔风阵阵,刮不倒他的满腔豪放,迷云片片,遮不住他的达观旷达。

  酾洒临月,步履铿锵,拂袖一笑,风清云淡,苏轼用他一生的苦旅,铸就了一首最华丽的篇章。

  花开花谢,流年暗换。总不忘千年前的那个身影,披蓑戴笠,泛舟湖上,谈笑间,候雨过天晴。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41

  最喜东坡词,品东坡之词,如品烈酒,不似清照词之婉约,亦不似后主词之凄苦。子瞻之词,如大江东去,引人吊古伤今。是豪放的高歌,亦是如风的随意。

  东坡词,一向豪放,倜荡了宋初词纷华猗霏的恶习,打破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使人常感江山如画。虽饱受磨难,又怎能消去天生豪气。

  他有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句,也与“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浅酎小饮;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开朗时,亦有“点点是离人泪”的伤情处。但纵使万般变化,当人们回忆大宋的豪士时,想起的不仅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岳飞,还有你啊,东坡!壮志难酬,尚为凌云汉。但是人生如梦,早生华发的你只能“倚仗听江声”,虽是“长恨此身非所有”却为何不早抽身而走,怕是不甘新吧。怀着宏图大志的你被一贬再贬,虽是“有恨无人省”,却还是“拣尽寒枝不肯栖”。

  你站在历史 长河中,以江山为词,以社稷为诗,拌上自己的悲苦,就构成了宋朝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颗星。你那杯酹向江月的酒,洒过了千多年的时空,一直洒到了今人的心里。

  悄悄的将梦的卷帘拉下,看着你那如竹般挺拔的身子渐渐模糊,我亦开始吟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42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著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他许多不朽的诗篇。

  他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感慨万千。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他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他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他是我的榜样,他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他的精神,他的人格,流传至今。因为有他,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他,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岛,他这个一天都离不开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却残生。

  但是他却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他用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他用孩子般的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俗,不合时宜。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的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43

  华灯初上,青鸟绝迹,凄凉如梦。对酒当歌,几多愁?

  ——题记

  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

  雨盈空际… …

  窗外的雨,下得这般死寂,这般深邃,这般彷徨,绵绵地抽打着黯然的梧桐......

  我想起了苏轼,他是否与此时的我一样失意过?他是否也曾矗立在岸边,任飞舞的浪打湿了他的衣襟?那滔滔江水,是否拍击着零乱的礁石,溅起朵朵璀璨的雨点,又悄无声息地落下?月融融,他定是固执地向远方睥睨,但迷茫的雾始终遮盖不住他愤懑的双眸……

  不再神思于“三更灯火五更鸡”之时,不再徘徊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之际。苏东坡话“一蓑烟雨任平生”,胸襟之旷达,道“尘满面,鬓如霜”,心境之离索,岂能是我这个凡夫俗子能读尽的?

  不读也罢呀!到头来,落了个“无处话凄凉”!

  天霁。雨止。夜如墨染。

  一阙蓬松的月光,洒在案前未曾合上的旧书上。

  一壶茶,雨个盅,三卷书。茶香淡淡,月色融融,凭栏望树。

  夜色如茶,是如此馥郁。

  可惜,醉翁之意不在“酒”。我的思绪早已化作一只翩飞翔舞的小鸟,穿过那恬静的梧桐叶,潜入我个人的琐事、杂事、俗事之中,就像融入这浓稠的夜色,被无懈可击的黑暗,重重包围。繁琐的心境是远行的负担;青春的葱茏是无楫的轻舟;执着的追求是含泪的笑靥。我因贫乏而怅然,因孤独而狭隘。残缺的自信在几度“天生我材必有用”中如“樯橹灰飞烟灭”。

  蓦地,又想起了苏轼。在残淡的月光下,影随舞动,吟唱着:“明月几时有……”他淡然转一笑,任一湾浅愁融入夜的温柔,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忘却忧伤,忘却惆怅,忘却离索,甚至忘却自我……被贬丧妻之痛随大江东去,却像滴翠的浮萍,丝丝扣入心扉。而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竟把命运的离骚撰写得如五月的风一般,拂过凄美的寂寥……

  苏轼,这就是苏轼,命运如泣,却不愿施舍一汪混浊的泪光化作那满天苍斗……

  人生如画,他却是浓墨泼洒……

  人生如歌,他却是激情高昂……

  人生如酒,他却是浓烈醇厚……

  他宛若一颗梧桐,有着一树落寞。他服从命运又抗衡命运,洞悉命运又糊涂命运,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在这种荫庇一方的坦荡,宁静虚空的禅意之前,我的忧愁失意——夭折了。它是那满树离愁的一员,却只占得一叶半叶的席位。

  “江天一色吴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一种清气绝韵悠悠地将我的心摇荡,这种淡泊,清幽像一泓清泉,浇灌着胸中之块垒。

  夜阑人静,独倚窗前,品一杯淡淡的清茶,任那尤存的茗香缱绻天涯。通过那氤氲的热气,我隐约看见,苏轼醉卧青石,红香散乱,梦得一枕漫天飞絮……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44

  尔很爱你,也很怕你,兴许是在有你的日子里轻易让我伤感。偏,在这个属于你的节令面播种了一份美妙的回想。

  取你相遇只是一次偶尔,你向我投去波光云影般的微啼,转瞬间又消散于茫茫人海。

  你笑聊生与死,欢舞的人群焕领诞生命的活气,实在生死只是一思之间——“生逝世二茫茫,不自质,自难记,绝对无言,只有泪千言。”人有生必将有死,花启花涨,天然的抉择,历史的法则,谁也无奈违反。

  “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影不留。”与其在胆怯中等候死灭的落临,不如在有限的性命中焕发出无限的力气与活力。实的,心态赖,所有皆佳,无论今夕为何旦呀。

  由生到死的进程就是一集体的终生。你的毕生波涛伏伏但你却仍旧那样豁达、豁达,你大声吟诵:“大江东往浪淘绝,千古风骚人物,故垒东边人性是??????”你总是以为人生纵然大讫大落,只有有一颗开朗、爽朗的心,人生照旧美恶。的确,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是非而在于厚度,厚度的发生须要的就是人生的阅历,而人生的经历就是起源于生活中。

  生活老是充斥了不断定性。昨天的你还衣着文人的长衫,昔地却未习惯了日没而作,日降而息。

  《黑台诗案》你被贬黄州,意外就这样跟生活相陪来临到你眼前,你不脚为然,甜笑低吟讲:“小船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你以生活中的意外为常态。

  确实,己种好奇的标能会使你想要无穷的凑近终极发明本相,可是又有谁晓得生活的自身不是一种虚无,一种幻影呢?

  “东坡居士”是你的从称此时的你盼望阔别是长短非的民场,觅找一块“世外桃源”功着田园生涯安宁静静地渡过暮年时间。

  也许你的设法主意是准确的,息替人类的我们,应当试着适应环境,应然,假如说,我们干不到为所欲为,那我们至多应当作到随遇而安。此时的随遇而安,安是指戒除心坎的焦躁,

  在该下这个急躁的社会中的确,有些愿望只能是可逢而不可供。

  “你就像烟灭的神秘,这么神秘,微微划过无人的天涯,曾经的俏丽牢牢埋躲在口里;你就像烟火的美丽,那么漂亮,风吹月动,若便若现。”

  不论时期再怎么变,总有一些货色是恒定的,不仅收藏在咱们的记忆里,也绽开在昨天的日子里。

  与苏轼对话作文 篇45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着这首气势豪迈、风格奔放的词,不禁让我想起了他——苏轼。

  提起苏轼,人们都会想到他是“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词风豪放,感情激昂,是他开创了豪放派,也为我们铸就了一座文学的堡垒。

  当我们面对苏轼这些辉煌的荣誉时,他已然远去了千年之久。世事沧桑,他的仕途是那么的坎坷,生活是那么的艰辛,一桩“乌台诗案”几乎断送了苏轼做官为民的政治梦想。近十年中屡次被贬至杭州、密州、惠州、黄州等地,这对才华横溢的他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和遗憾啊!而他的辉煌也是在这样的遗憾中铸就。被贬官期间,虽然心境荒凉,他却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抛却烦恼,任思绪飞扬,驰骋在无人涉足的原野上,看落日黄昏,赏万紫千红;把酒问月,临风当歌,情溢满胸。犹记得在他被贬黄州时,一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前往承天寺寻得友人张怀民,心有灵犀地去中庭散步赏月,欣赏着如水的月色,竹柏摇曳的疏影,陶醉在似真亦幻的唯美意境之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寥寥数字,就把这个澄澈如洗的世界勾画得淋漓尽致,就在漫步的悠闲之中抒发了一种了然、一种洒脱、一种旷达;犹记得在他被贬密州时,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像当年固守云中的魏尚一样,重新被朝廷重用,将出猎的狂气化作为国效力的热忱,唱出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最强音。

  再豪放的人也有亲情的一面,也有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情感。当他在密州任知州时,因内心孤独苦闷,便把酒问月,面对着月圆人不全的中秋,不禁想起了弟弟子由,更期望相隔千里的亲人能望见这共有的一轮明月,天涯共此,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自己,也给后人道尽了千千离别的祝愿。更让人难忘的是他那首梦忆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正是热情如火的生活中,一往情深的妻子却与他永世相隔,对于一个屡屡被贬的人来说,从此连个倾诉真心话的人都没有了,每当夜深人静,只有自己独对那轮明月,相洒泪痕,在明月夜下的松冈上,独自垂泪,把相思遥寄给思念的妻子,让自己孤凄无依的心灵得到一份安慰。

  回望千年前的灿烂文明,一颗明珠正熠熠闪烁着经久的光芒。回首千年前的北宋文坛,一种由衷的敬佩涌动于心。苏轼,让后人记住了许多:才华横溢,仕途多舛,雄浑豪放,款款情深。

【与苏轼对话作文】相关文章:

和苏轼对话高中作文11-29

与苏轼对话初一作文07-05

与苏轼对话作文800字07-05

与苏轼对话作文(通用20篇)07-06

苏轼的作文11-05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11-03

苏轼07-14

遇见苏轼作文11-08

话说苏轼作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