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靁》赏析

2020-09-11 诗经

  《国风·召南·殷其》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分三章,每章均以雷声起兴,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覆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语言简洁朴素,齐言中又有长短相错,模拟说话的声口,在一唱三叹中倾吐衷情,颇为传神。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题解】妻子热切地盼望丈夫早日归来。

  【注释】

  1、殷:雷声。通“隐”。

  2、阳:山之南坡。

  3、斯:含此人此地之意。违:离别。

  4、或:有。(皇huáng):闲暇。

  5、振振(真zhēn):忠诚老实貌。

  6、处:居住,停留。

  【白话译】

  雷声隐隐响隆隆,好像就在南山南。为何才回又要走,不敢稍稍有闲暇?诚实忠厚心上人,妻在家里盼你归!

  雷声隐隐隆隆响,好像就在南山旁。为何才回又启程,不敢稍稍暂休整?诚实忠厚心上人,妻在家里盼你归!

  雷声隐隐隆隆响,好像就在南山下。为何才聚又离别,不敢稍稍作停歇?诚实忠厚心上人,妻在家里盼你归!

  【鉴赏】

  《毛诗序》解此诗为“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攻,不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关于此诗的主题,不仅今文学派的三家无异议,而且后来的解诗者也无大的争论。虽然所思念的对象不必如《毛诗序》之泥定为“大夫”,但从诗中所称“君子”来看,则这位行役在外者当是统治阶级中人,不可能是平民百姓。

  全诗三章,每章的开头均以雷声起兴。这隆隆的雷声不绝于耳,忽儿在山的南坡,忽儿在山的旁边,忽儿又到了山的脚下。这雷声勾起了她对出门在外的亲人的忧念:在这恶劣的天气,他却要在外奔波跋涉,怎不叫人牵肠挂肚!因而诗在起兴之后发出了“何斯违斯”的感叹。据毛传与郑笺,前一“斯”字指君子,后一“斯”字指此地。朱熹承袭此说,释为:“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诗集传》)而严释云:“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何为此时速去此所乎?”(《诗缉》)从上下文看,后一种说法更为顺理成章。感叹之后,女主人公又转念为丈夫设身处地着想:只因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想到丈夫一心为公事奔忙,故而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赞叹。毛传与郑笺均释“振振”为信厚。朱熹亦承此说。姚际恒《诗经通论》云:“盖振为振起、振兴意,亦为众盛意。”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训“振振”为“振奋有为”,似更切合情理。这样“振振”一词就成了称扬其夫君勤奋有为的赞语了。女主人公作出这样的赞叹之后,却发出了“归哉归哉”的呼唤,表明女主人公虽然明白丈夫是为公事奔走,但还是希望他能早早归来。这种转折实质上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诗序》称“劝以义”,就是着眼于其理的一面,以张扬其伦理教化的意义,但忽视了其情的一面,而且是此诗的主要一面,因而受到后人的质疑。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批评了《诗序》的这一偏颇:“按诗‘归哉归哉’,是望其归之辞,绝不见有‘劝以义’之意。”崔述的《读风偶识》也称:“今玩其词意,但有思夫之情,绝不见所谓‘劝义’者何在。”然而“绝不”云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失之偏执。还是朱熹括得好:“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毕事而还归也。”(《诗集传》)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称此诗“既劝以大义,又望其生还,可谓得情理之正者也”,诚为中肯之论。

【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靁》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国风·召南·采蘩原文赏析12-05

诗经国风召南草虫12-14

[诗经]国风·召南·行露12-13

诗经国风之召南英文版12-01

诗经召南名句11-14

诗经国风召南关雎11-20

有关召南的小学诗经12-14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作者及翻译赏析12-30

诗经国风之召南中英对照12-01

有关诗经国风之周南12-01

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赏析 诗经《国风·召南·羔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