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2020-08-06 三字经

  导语: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字经的历史故事吧。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里涉及到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孟子的母亲,所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小的时候,孟母靠织布养家供孟子上学,但是孟子贪玩不爱学习,孟母一开始认为是邻家小朋友带坏了孟子,就搬家了。搬了新地方,孟子仍然贪玩不爱学习,孟母继续搬。孟子仍然不改,孟母再搬家。可是,贪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已经搬了三次家了,孟子仍然不爱学习,孟母认为不是邻居影响了孟子,而是孟子自己不爱学习。于是就”断机杼“,杼这个字是指织布机上的梭子,没有梭子就无法织布。孟母用这种方式告诉孟子,我在织布供你上学,你若不上学,我还织什么布?孟子恍然大悟,认真求学,终成一代大儒!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十国后晋时期的人,家住今天天津蓟县。古代称蓟州渔阳。古时属于燕国,地处燕山,所以称他窦燕山。他出生富贵之家,但为富不仁,坑蒙拐骗,昧良心做事,很缺德。30多岁了都没有一个子女,窦燕山很着急啊,突然一天做梦,梦见了父亲,父亲托梦说:”你干的坏事太多,所以没有子女,要尽快行善积德,痛改前非,才能改过呈祥“。从此,窦禹钧开始天天做好事,就像换了一个人,铺桥修路,接济贫寒,还帮没钱的孩子出学费让他们读书,大积阴德。不久妻子,连生五子,窦禹钧就把全部的精力用来培养五个儿子,结果五个儿子都先后登科及第,长子、次子、四子都中进士入翰林,三子/五子也在朝做官。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来历!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几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尤其是第一句,当父亲的要注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只是给小孩子吃穿不愁,却不好好教育,就是父亲的过错,除了要养小孩子,还要教育小孩子。如果,老师管教不严,就是老师懒惰。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所谓师傅,源于”师父“,古代拜师之后,就以师为父。逐出师门,就跟断绝父子关系一样,被视为奇耻大辱!现如今,小孩子还有敢打骂老师的,在古代就等同于打骂自己的父亲!!!!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这里又有两个典故,首先是东汉黄香,是现在湖北省云梦附近的人。东汉和帝时的官员,他9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很孝顺,怕冬天太冷冻着父亲,就帮父亲暖被窝。他的事迹被太守知道了,12岁就被太守招去做官。事迹被传播到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最后官至尚书令,子、孙皆是朝廷重臣。

  东汉后期的孔融,本是孔子的第20世孙,父亲孔宙是泰山都尉,父亲拿了一盘子梨给孔融和其兄弟们,孔融就挑了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他为什么。孔融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哥哥们年纪比我大,应该吃大的。“这就是孔融让梨的典故。孔融官至虎贲中郎将,大中大夫。最后因得罪曹操而被杀。曹操派人包围孔融家,孔融的两个孩子仍然在玩耍,一点也没有逃跑的样子,孔融对使者求情,说:“有罪也是我的事情,这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8岁,就不要治罪了吧。”话音刚落,大儿子就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是出于孔融。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淮指淮河,济水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这条河也很出名,发源于河南流入山东,最后入海。河南的济源,山东的济南、济宁、济阳,都是因为济水而得名。汉朝以后这条济水因为黄河改道,夺了水道,逐渐干涸,到了清朝时期,只有济源附近还有水,水量仅能称为“渠",名叫千仓渠。而当年跟长江并称为渎,渎是指有独立的发源地,并最终入海的河流。这里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山南水北谓之阳“,济南就是在济水之南,而济阳是在济水之北。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做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做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这里将了一个常识,什么是四书,四书是指《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说过的话,或者就叫孔子语录。《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写的,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变的意思。《大学》是曾参(这个字年”申“)。是孔子的弟子,72贤人之一。孔子临死时,将儿子孔鲤的儿子孔伋托付给了曾参。曾参写了《大学》,《孝经》,参与编写了《论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孟子在孔伋逝世后30年,才投入到孔伋的门人下学习,《孟子》七篇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高子》、《尽心》。每篇又分为上下。比如一句名言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出于《孟子 梁惠王》。

【三字经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三字经的历史典故11-23

三字经的历史源流03-26

《三字经》的历史源流03-25

杜甫的历史故事11-23

《季羡林抄书的故事》历史故事01-30

英雄历史故事12-01

关于唐朝的历史故事06-08

文天祥的历史故事08-02

杨玉环的历史故事06-17

《三字经》全文含注音、诠释版 三字经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