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塘湖春行》有感

2020-08-10 钱塘湖春行

  篇一:钱塘湖春行读后感

  在一天下午,我无聊地翻看着白居易的诗,无意间看见了一首诗:《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让我来到了春天,只见湖面春水刚与堤平,天上的云朵重叠在一起,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水天一色了。

  几处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在向阳的树木上建造鸟窝,不知道是谁家新来的燕子嘴里衔着春泥忙活个不停。到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路边的花很多,看上去很迷人。春天的小草并不高,浅的刚好能够遮住马蹄。我最喜爱在西湖东边行走了,特别是能在绿色的杨柳荫下边走边看白沙堤

  这首诗将春天的景色都描绘了出来,让人能在冬天也能感受到春天那温暖的气息。但是,这都是古代时的情景了,要是在现代也能有那么美丽的情景该多好啊!如今的工厂那么多,排出来的废气也那么多,已经严重污染了大自然的环境和生态平衡。希望我们大家能保护环境,让大自然回归到我们的怀抱中来。

  篇二:钱塘湖春行读后感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有很多著名的诗词,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暮江吟》、《长恨歌》等,其中描写景物的《钱塘湖春行》,给人以清新明快、平易近人的感觉,更令人耳目一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虽只有四句之短,但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春色和诗人对钱塘湖景观的赞美、喜悦之情。

  第一句描写春面初平的湖上早春景色。“初平”紧扣湖面早春气,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准确无误。

  第二句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后的活力。“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春的鸟儿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热闹场景,表现出其蓬勃生气。而“几处”、“谁家”,则点明早春二字,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相互照应,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可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相媲美。

  第三句描写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的景象,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第四句写出诗人游春时欢快喜悦、留恋不舍的心情,并点出湖东春行的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沙堤,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白居易带领民众筑堤浚井。所以他最迷恋的就是这个,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湖光春色中,流连忘返了。

  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出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和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不仅如此,诗人还善于把握景色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本诗不只是歌颂春光烂漫时的美景,而是为人们展示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向往无比!

  篇三:钱塘湖春行读后感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就是白居易当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七律名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品读,加深了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认识,下面就我个人欣赏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表述如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写湖水的。“孤山寺北贾亭西”,点出了湖的位置,也带出了周围“楼观差参”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使我们感觉到诗人在穿山径、绕楼台,是在“行”,一边走一边观赏。而这些亭台楼阁又不是诗人欣赏的重点,故一笔带过,诗人要去领略钱塘湖畔的早春风光。诗的第二句写湖水。一眼望去,啊!“水面初平云脚低!”这里不是写“望湖楼下水如天”的夏日奇观,而是写“水面初平”。春湖始涨,才与堤平,正是初春景象。在湖面上,飘浮着几处云团,看去好似贴到了水面,这也是初春之景,自与“黑云翻墨未遮山”各异。写水、云都极有特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写禽鸟,为仰视之景物。“几处早莺争暖树”,写树上的鸣禽。早春的阳光是温暖、明媚的一一“向阳花木易为春”,“暖树”是早春的代表性景物。刚刚度过寒冬的黄莺在“暖树”上鸣叫,既有生机,又富春意。选择这样一个典型画面来描写,可以看出诗人对题材的提炼的功夫。“争”字用得很好,它有“抢”的意思,黄莺都争着抢占高枝,欲尽情领略一下阳光的温暖,有“竞”的意思,它们象竞赛一样,比试着用呖呖声韵唱出对春天的赞歌。一个“争”字,既写出黄莺竞相鸣叫、流畅婉转的声音,也写出了黄莺在枝头跳上跳下的动作。为了尽兴享受春光,它们甚至撒欢打逗,你追我赶,让人想象到一派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假若止于此,那还只是一般的春景,诗人又别具匠心地在前面加了“几处”二字,这里也在鸣,那里亦在唱,真乃此呼彼应,令人左顾右盼,流露出诗人极其喜悦的心情。诗人正为黄莺的歌喉所吸引,突然数只新燕自头顶掠过。“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写空中的飞鸟。新春初暖,燕子就忙着衔泥筑巢了。在诗人看来,燕子的勤劳与初春所含蕴的活力是多么和谐一致!“谁家”是疑问的口气,诗人在惊喜之余,不禁想到燕子住在哪里了,表现出诗人细从的心理活动。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写花草,是俯视所见的景物。“乱花渐欲迷人眼”,写花。初春季节,花还未开全。向阳之处,有的花开了,背阴之处,尚是株株新绿。有的花已然蓓蕾初绽,有的花还含苞待放。行进之间,一会儿东一处花映入眼帘,一会儿西一处花扑人视野,因此在“花”前面用一“乱”字修饰。然则很快就将蛇紫嫣红开遍,斗妍争艳,让人眼花缭乱的。“渐欲”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及判断。“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草。诗人的目光由路旁的小花转向路上的小草。嫩茸茸的草儿,宛如十条碧绿的线毯一般铺在路上,互走上去,刚好能把马蹄没过。一个“没”字,写出了擞草的柔软。“才能”二字承“浅”字来的。“浅”是对草的直接描写,“才能”是诗人的判断,此处包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的最后两句写湖东景色。第一句说,诗人他最爱东湖,诗人“最爱”是想必印满了诗人的脚印。爱到什么程度呢?“行不足”,总是游也游不够,可以想出诗人痴迷的目光。至于这里到底有多美,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已经让你充分享有了西子湖的优美,已经极尽烘托之能事,诗人留给你充裕的想象空间,让你通过已有的美景,想象诗人“最爱”的湖东,想象绿杨依依的白堤,想象游人如织的盛况,想象诗人陶醉的情形。这是极为巧妙的不写之写,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后点明爱湖东的原由—那里有一条“绿杨阴里白沙堤”。湖东景物妙丽,诗人曾这样描写过它:“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但诗人之所以如此深情地讴歌“沙堤”,乃是因为它是一件于民有益的水利工程。白居易在杭州的时候,不是也筑堤浚井,做过不少这样的事吗?

  全诗虽仅八句,但由于诗人多角度地摄取特写镜头,有湖光、山色、乱花、浅草、早莺、新燕、杨柳、游人,因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立体化的春景,而不是平面的图画。这首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描绘,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末尾两句也流露出对民生的关切。中间四句,描写生动、细致,使我们对湖周围的景物之美,已经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末二句运用对比手法,以感叹句结束;最爱的却是湖东。湖东景色如何,不作具体描写,但它却比我们已领略过的美景更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达到了天外有天的艺术效果。诗歌既要写出春景,又要体现人行。为此,除了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最爱”等词组表现人在游赏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之外,还通过景物的变化,先后次序的安排,造成如行山阴道上一一使人应接不暇的感觉,从而表现出人是在“行”中观赏,突出“行”字。诗的语言平易近人,清新自然,用白描的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人诗间,组成工整的对偶,可以说是寄至味于淡泊。

  由于我个人知识水平有限,以上仅是我个人欣赏品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一点肤浅的自我见解,肯定存在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有待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更进一步的体味。

  篇四:钱塘湖春行读后感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读《钱塘湖春行》有感四篇】相关文章:

读《钱塘湖春行》有感09-06

读《钱塘湖春行》有感范文08-10

我读钱塘湖春行有感07-06

读《钱塘湖春行》有感7篇06-18

读《钱塘湖春行》有感4篇06-03

读《钱塘湖春行》有感600字10-26

读《钱塘湖春行》随笔03-20

《钱塘湖春行》有感800字07-26

《钱塘湖春行》读后有感07-10

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