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讲稿第五单元:经脉之道

2020-10-17 内经

  【 单元题解 】经脉,又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道,规律。经脉之道主要是论述经脉的循行规律及其病变的一般规律。医者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之道。

  【 原文 】 501

  【 校注 】 ( l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指骨、脉、筋、肉的功能。骨骼能支撑人体故为干;脉能营运气血以灌溉周身故为营;筋能约束骨骼,使人刚劲有力故为刚;肉能保护内脏组织,如同墙垣,故为墙。

  【 分析 】

  一.本节首先阐述了对人之生命的认识,认为人是由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谷气相合而成。这是唯物论的鲜明体现,它否定了天神创造人的唯心论。

  二.接着强调经脉理论在临床上所具有的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价值。

  三.最后告诫医生,对如此重要的医学理论不可不通,从中可看到当时医学界对经络学说的重视程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经络研究仍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科学亦一再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以及确实的治疗价值。

  【 原文 】502

  【 校注】 ( l )起、络、还、循、属、横、行、上、下、出、入:经脉循行的起始部位称起;经脉绕行于其相合的脏腑称络;经脉去而复回称还;沿着一定的走向称循;经脉与本脏腑相连称属;平行称横;走过它经的周围称行;自下而上行称上;自上而下行称下;由深部而出浅部的称出;从外向里行称入。 ( 2 )中焦:在此指中院穴部位。马前注:“中焦者即中脱也,在脐上四寸。” ( 3 )胃口:指胃的上口,责门。 ( 4 )蠕:上臂肩至肘的部位 。( 5 )廉:边缘的意思。 ( 6 )支:指正经分出的支脉。 ( 7 )是动则病:指本经脉变动所发生的病证。是,此;动,变动,病变。 ( 8 )缺盆:指锁骨上窝。 ( 9 )瞀:视物模糊不清。 ( 10 )臂厥:臂部经气厥逆称为臂厥。 ( 11 )是主肺所生病者:此肺经愉穴可主治的病证。是,此。主,主管,主治。 ( 12 )渴:此形容喘声粗急。 ( 13 )厥: 《 脉经 》 《 千金要方 》 《 十四经发挥 》 《 普济方 》 均无此字。 ( 14 )寒:据 《 脉经 》 《 图经 》 《 千金方 》 均无此字。 ( 15 )小便数而欠:即小便频数而量少。欠,少也。 ( 16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热证宜速刺,寒证要留针。疾,速刺法;留,指留针法。 ( 17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盛不虚之证,从本经取穴,不施补泻手法。

  【 分析 】

  一. 段论述肺手太阴经脉的循行部位、经脉病候、虚实辨证、人迎寸口脉对比诊法及治则。经脉病候包括“是动病”与“是主(某)所生病”。十二经脉皆有此病候。

  二. 对这二种病候历代有不同的解释,最早见于 《 难经 · 二十二难 》 :“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 , “气先生病,血后生病”,认为是气血先后之病。此后,有以内外病因分者;有以脏腑与经络分者;有以本经与他经分者;有以外感与内伤分者,等等。

  三. 其中比较公认的观点是,“是动”是由于本经脉变动而出现的各种病候,其病候彼此之间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关联。“是主(某)所生病者”是指本经脑穴可主治之病证,可以是本经之病,亦可以旁及他经,病证范围较“是动”广,病候间不一定有病理上的联系。这种解释比较符合本篇经义。经脉病证的辨证有寒、热、虚、实、陷下及不盛不虚六种,形成经脉辨证的基本形式。

  四. 在本节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肺手太阴经脉“气盛有余”与“气虚”的虚实辨证,其中对“肩背痛”和小便异常的辨证分析可以启发临床辨证施治。本节介绍的人迎寸口合诊法是虚实辨证的内容之一,一般而言,阴脉实证则见寸口脉大于人迎脉;阴脉不足则见寸口反小于人迎。阳脉实证则见人迎脉大于寸口脉;阳脉不足,则人迎反小于寸口。至于盛于多少倍,则反映虚实程度之不同。有关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在 《 灵枢 · 禁服 》 《 终始 》 篇中亦有记载,可参见。

  【 原文 】 503

  【 校注 】( l )合谷两骨之间:合谷在指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合谷,穴名。 ( 2 )两筋之中:指阳溪穴。该穴在腕部挠侧拇短伸肌健与拇长伸肌健的过腕关节处。 ( 3 )隅骨:指肩押骨与锁骨相连接处,亦是肩褐穴处。 ( 4 )柱骨之会上:指肩脚骨上方颈骨隆起处的大椎穴。因诸阳经会于大椎,故称会上。 ( 5 )贯、交、挟:经脉从中间穿过称贯;经脉彼此交叉谓交;经脉并行于两旁称挟。 ( 6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肠手阳明经腑穴主治津液病变所产生的病证。因大肠主津,且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敷布津液,故大肠经输穴主治津液所生病证。 ( 7 )孰蛆:鼻塞称轨,鼻出血称蛆。 ( 8 )喉痹:又名喉闭。为咽喉肿痛的统称。

  【 分析 】

  一. 本段论述大肠手阳明经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及虚实寒热辨证,寸口人迎诊脉法及治疗原则。其中虚实寒热辨证两端分明。“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傈不复”。这与临床实践相符合。

  二. 邪热人结大肠,大肠燥热或燥屎内结,其经脉所过之处多见红、肿、热、痛、出血、干燥之证,如齿眼肿痛、颈痈、喉痹、飘蛆、便秘;而大肠气虚,阳气失于温运,则主津、传化水谷功能减退,出现肠鸣飨泄、畏寒怕冷;阳气不能养筋,则肩臂指端寒痛不休,麻木不仁。此虚实辨证颇有临床指导价值。

  【 原文 】504

  【 校注 】( l )之: 《 太素 》 《 脉经 》 《 针灸甲乙经 》 《 千金要方 》 中均无。 ( 2 )胺中:指鼻梁的凹陷处。( 3 )纳: 有缠束的意思。 ( 4 )环、却、过、直、合、抵、别:经脉环绕于某部四周称环;经脉进而退却称却;经脉通过支节的旁边称过;经脉直行的称直;两支相并称合;到达为抵;另出分支称别。 ( 5 )承浆:穴名,位于下唇中央下方凹陷处,属任脉经。 ( 6 )颐:口角后,腮的下方。 ( 7 )大迎:穴名。位于下领部咬肌止端的前缘处。 ( 8 )颊车:穴名。位于下领骨角的前上方,均属足阳明胃经。 ( 9 )客主人:上关穴的别名,位于面部颧弓上缘微上方,距耳廓前缘一寸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 10 )气街:气冲穴的别名,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五寸,旁开二寸处,属足阳明胃经。 ( 11 )稗关、伏兔:均为穴名。牌关,位于大腿前外侧,属足阳明胃经。伏兔,位于大腿前外侧,肌肉隆起处。 ( 12 )足附:足背部。 ( 13 )下廉: 《 甲乙 》 、 《 太素 》 均为“下膝”。 ( 14 )洒洒振寒:形容寒栗貌。 ( 15 )颜:指额部。 ( 16 )责响:肠鸣亢进。张介宾注:“责响,肠胃雷鸣也。” ( 17 )肝厥:指循行于足胫部的胃经气血逆乱。箭,小腿。 ( 18 )是主血所生病者:足阳明胃主治血所生病证。因胃为水谷之海,主化生营血。( 19 )温淫:指温热之邪淫沃漫延。 ( 20 )口喝:口角歪斜。 ( 21 )唇脸:口唇部的疙疹。脸,同疹。

  【 分析 】本段

  一.讨论胃足阳明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虚实寒热辨证,寸口人迎脉诊法及治则。

  二.胃足阳明之是动病证候,多为狂证,与 《 素问 · 阳明脉解 》 及 《 素问 · 厥论 》 中“阳明之厥”所描述的证候相类,提示古人认为精神状态异常不仅与心失神明相关,亦与阳明胃病变关系密切,而且其表现多为阳证、实证。故临床治疗狂证常用白虎汤、承气汤而取效,亦正说明这一机理。

  三.“是主血所生病者”句主要针对血气生化无源的血虚病证和血热证而言,因“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灵枢 · 决气 》 )。若生化乏源则血虚,若邪人多气多血之乡则易热盛, 《 素问 · 阳明脉解 》 说:“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故而多见血热病证。当然,胃阳明脉主血生病者,并非指主治所有的血病。故此主血所生病的功能,与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之功能并无矛盾之处。

  四.在“所生病”的病候中罗列了 14 种病候,这些病候有的与这条经脉循行部位经气逆乱有关,有的与阳明胃的功能障碍有关,均可从胃阳明经脉进行治疗,这正是 《 内经 》 中明确倡导的“异病同治”治疗思想的最好注释。

  【 原文 】 505

  【 校注 】 (1 )赤白肉际:手足两侧阴阳面分界处。(2)核骨:内侧突起的圆骨,形如果核,故名。

  【 分析 】

  一.本段阐述脾足太阴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治则及人迎寸口诊脉法。

  二.脾足太阴脉的'是动病、所生病的证候以脾主运化的功能障碍或减退为主,其中强调“舌本痛”、“舌本强”,说明脾脉与舌本不仅有经脉上的联系,在病理上亦有密切相关。

  三.脾气不运,胃气上逆,舌本牵强,运动不利,兼见呕吐、善隐、胃痛等症;脾气阻滞,不通则痛,则舌本痛,食不下,心下急痛诸证层出。由此启发临床,见舌本病变,不必只从肾经经络阻滞分析,还可以从脾之经脉病变辨证。

  【 原文 】 506

  【 校注 】( 1 )目系:指心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又名眼系、目本。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2)锐骨:掌后小指侧的高骨。

  【 分析 】

  一.本段论述心手少阴之脉的循行路线、经脉病候、治则及本经的人迎寸口诊脉法。

  二.其“是动病”和“所生病”之证候以心经火旺为主,显示心火旺盛,津液受损,经脉气逆而滞的病理。“目黄”者,属于黄疽一类病证,上文脾足太阴之脉亦有黄疽之证。虽然二经均有黄疽出现,但病机可能不相同,此为心火亢盛所致,宜桅子黄连辈苦寒清心以治之;彼可见于脾经湿热,如 《 金匾要略 · 黄疽病脉证并治 》 中所说:“脾色必黄,癖热以行”。宜以桅子柏皮汤、茵陈篙汤治之。合二者以观之,从中可得到“同病异治”的启示。

  【 原文 】 507

  【 校注 】 ( l )跺:掌后小指侧的高骨。 ( 2 )两筋:应据 《 针灸甲乙经 》 《 太素 》 改为“两骨”。肘后内侧小海穴处。( 3 )肩解:即肩与臂两骨相接处。 ( 4 )目锐毗:目锐毗,即眼外角。毗,眼角。 ( 5 )出夏: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 6 )颔:指腮下。 ( 7 )是主液所生病者:手太阳小肠经脸穴主治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证。因小肠主受盛胃中腐熟后的水谷,再进一步消化和分别清浊,故参与水液代谢,而能主治水液代谢障碍所生之病。

  【 分析 】

《黄帝内经》分享 内经选读讲稿第四单元血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