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木兰诗有感

2020-12-13 木兰诗

  小时候,父亲让我看的第一首诗是《木兰诗》。父亲一字一句的让我反复念,逐字逐句的领会。久而久之,我就被诗中那优美隽永的文字和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所吸引。从那时起,木兰的形象便深深地留在我的心中,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长大后,方知木兰及木兰从军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至今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唐朝白居易赞木兰“怪隆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题木兰庙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千载后,木兰的魂魄仍然活着,活在许多平民百姓、文人墨客、市井商贾中间,活在许多影视剧作品中,成为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女性的骄傲,她的光辉形象矗立在我国历史的丰碑之中。

  据传花木兰是西汉初人,木兰原姓魏,名木栾。其父魏应,住在今陕西省延安市西南万花山的花原村。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甚广的木兰动人故事,均出自于《木兰诗》所述,一个少女的传奇就伴随着这首诗走向世界各地,而她的精髓也蕴含在这样一首诗中:“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在我国古代有名的叙事诗中,除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算是最长的一篇,但它在词调上更加清新自然,健康而明快,其诗韵更富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它比起其它的叙事诗,更要脍炙人口,舒展欢畅。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笔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诗的开局即从“当户织”点明了木兰是一位典型的农家女子,在外患忧忧的动乱岁月,“军贴"颁下,本应父亲应征,但念及父亲年迈,弟弟年幼,思来想去,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从此替爷征”。

  出发前,准备工作是十分紧张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仅仅四句话,把一个忙忙碌碌的火热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行装刚刚备齐,即刻就要出征,“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呜啾啾。"两排八句,精僻地写出了征途的艰辛和对父母深切的思念。“旦辞”和“暮宿”在此二次吟咏,更加重了漫漫征途艰难险阻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把读者一下带到了悠远的边关要塞、古道沙场,很有一番“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感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塞北的冬夜,寒风凛凛,传来刁斗声,冷月清清,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生活的艰苦,战斗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在百战死的'付出后,战争结束了。替父从军的木兰胜利归宋朝见天子,天子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封为尚书郎,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木兰本不稀罕爵赏,也不企慕荣禄,唯一的愿望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至此,一位纯朴善良的木兰跃然纸上。

  木兰回家,全家老小和乡亲们兴奋异常,有的“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来迎接木兰;有的“当户理红妆”,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有的“磨刀霍霍向猪羊”,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把木兰凯旋归来的迎接场面在这里又推向一个高潮,从诗的意境上又展示了木兰与父母和乡亲们的情深意切,再一次烘托了木兰令世人颂扬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木兰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这也正是《木兰诗》的生命所在,在纪念“建军90周年”的日子里,读其诗令人回味,为千秋不灭的魂而振奋。

【我读木兰诗有感】相关文章:

读木兰诗有感09-22

读木兰诗有感作文06-01

读木兰诗有感(15篇)09-23

读木兰诗有感15篇09-22

读木兰诗有感通用15篇09-24

读木兰诗有感集锦15篇09-24

读木兰诗有感(合集15篇)09-24

读木兰诗有感范文3篇07-02

阅读木兰诗有感06-23

《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的主旨及全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