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

2022-07-05 孟浩然

  《夜归鹿门山歌》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 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 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 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 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悠悠的钟鸣声,那是寂静山寺对诗人的召唤,是隐逸幽居的象征。吵吵的争渡声,那是世俗的村民迫切归家的呼喊,是温馨甜蜜的表达。这两种场景的对照,就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尘外的情怀。

  三、四两句,是对村民归家和诗人归山的客观描述。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归去,诗人是乘舟离家向鹿门山行进。江村,是村民集聚的地方,温馨热闹,是世俗生活的象征,鹿门,是幽人居住的地方,清幽寂静,是隐逸生活的象征。两种归途,两相对照,进一步表明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怡然自得的心态。前四句,层层铺垫,句句对比,渲染气氛,表明心迹。

  五、六两句,在对鹿门山景物的描述中,表达一种物我两忘的心境。鹿门山月,皎洁明

  亮,鹿门山中,烟雾缭绕,鹿门山树,迷离恍惚。朦胧的山树,在明月的映照下,忽隐忽现,飘渺迷离,美妙无比,这一切宛若仙境,让诗人深深地陶醉了,完全忘记了身处何地。在不知不觉中,忽然看见归宿之地——庞公栖隐处。在我看来,诗人肯定是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在这里加以艺术的渲染,把身临其境的微妙情感物化,将自己的喜悦心情凸现出来,让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进一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热恋。

  最后两句,点明庞公栖隐处的环境,表达隐逸的真实情怀。岩壁当门,松林夹路,孤独寂寥,只有幽人独来独往。深山之中,密林深处,与世隔绝之境,孤独无依,清净寂寞,遁世隐居之人。在这份天地里,独守这份超脱与寂寥,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这需要坚定的心志和无悔的付出,这就是隐士,这就是幽人,物我两忘,逍遥独世。这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但是诗人也表现出心理挣扎的痕迹。所以说幽人境界只是一种理想和向往,身处世俗生活的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生逢乱世的庄子不能,陶渊明不能,更何况是身处盛唐的孟浩然呢?

  这首《夜归鹿门山歌》,是一首抒写隐逸情怀和追求归隐之路的心声。这首诗,层层铺陈,对照渲染,平淡自然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同是也透露了孤独落寞的情绪。这首诗歌,是诗人在经历一番仕途挫折之后的避世情怀的写照,是一种对隐居之路的想往和摸索。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