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读后感

2020-09-08 离骚

  《离骚》中,诗人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他的强烈爱国情怀是最让我震憾的。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永不放弃,表明了自己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离骚》读后感范文,更多内容请访问(www.ruiwen.com/wenxue)。

  篇一:《离骚》读后感范文

  屈原年少出仕,位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可谓才华横溢,深得怀王之宠。此间,屈原极力举能荐贤,使庙堂之上一时“兰桂齐芳”。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欲施行美政,应是志在必得。平却落了个屡见贬逐,只能忧愁幽思于汨罗江畔,以至于自沉汨渊,只留下千年之后江面上的龙舟翩翩,我不禁为这位妙才深感悲哀——屈原虽可谓妙才,但绝非明哲。虽然“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但却“死而不容”,何以至此?从《离骚》中我们可见一斑。无论是“帝高阳之苗裔兮……”那开篇的述祖德以自抬身价,还是满篇的芳草美人自称,无论是“吾令曦和弭节兮”的颐指气使,还是“来吾导夫先路”的狂妄自大,屈原处处恃才自傲,动辄以芳草美人自居,必然会令怀王与群臣疏而远之,就这一点也注定了“进而不见容”的命运。也不是我要推崇中庸,而是屈原这样的一类人从历史中得到的从来都是苦果。才可恃而又不可恃。“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君子得势当做飞龙,蔽时可为潜蛟。即使是在站到了这么多的通达路口,屈原竟还是硬生生地一头走到了汨渊坠江而死,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其实,我认为浪漫气质甚浓的屈原根本就不适合涉足政治,没有法度的“美政”根本就只能是一个“美梦”。见逐后虽然也“上下求索”,但那也只是在虚幻的精神境界求索,这怎能让自己重回政治的中心舞台?在文学领域,屈原却竖起了一面千年不倒的旗帜,这可以算做在这场决赛中妙才胜出唯一一局,然而我想这应该不是屈原生前奋斗的目标

  《离骚》中,诗人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他的强烈爱国情怀是最让我震憾的。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永不放弃。“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诗人坚定地信奉着自己的信仰和情感,即使是形消骨立也在所不惜.“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哪怕是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能受警戒而彷徨?“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与他人苟合的坚定品质。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愿承受斥责咒骂,甚至宁愿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也不曾更改自己的追求。直到最后,“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这种面临死亡也不后悔自己当初志向的精神,成为后代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推崇屈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屈原在诗中表达的对祖国、对君王无比深厚的感情也使我震动。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表明了自己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他心系祖国的安危,担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很想做出一番丰功伟绩使祖国强大起来。然而,事情却总不遂人愿,他不但没有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反倒遭人妒忌,受人陷害。甚至最后君王也疏远他。“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这段文字既表达了其对君王绝对的忠贞,同时又以男女喻君臣,抒发了自己不被君王信任的伤心与失望他也想过离开,因为他毕竟是个凡人,需要生存。

  一处无用武之地还可心另觅他方。“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此终古。”“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借灵修之口表达自己的矛盾心理。既然在楚国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何不到别处看看呢?也许会有“矩镬之所同”。“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既然很多东西都已经发和变化,那么自己也该周游观访上天下地了。于是备好了车马,收拾好了行囊慢慢前行,借大好时光寻求欢娱。然而,“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对故乡、对祖国,还是眷恋,仍是不舍,无法前行。“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也许屈原本身就是个悲剧性人物,他生不逢时,空有一腔坚定的政治理想却得不到实现,然而他又太爱国,不愿另觅贤君。也许也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吧!读罢《离骚》,心中总有一股悲凉之感无法释怀,诗人的彷徨,诗人的无助,诗人的坚定,诗人美好的品质通通嵌进我们内心。诗人最后自投汩罗江,是他的一种解脱,他人虽死,但他的作品,他伟大的人格,他坚毅的品质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篇二:《离骚》读后感范文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篇三:《离骚》读后感范文

  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离骚读后感范文06-29

屈原离骚读后感范文10-27

《离骚》读后感范文7篇10-10

离骚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09-03

《离骚》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12-05

离骚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12-04

离骚的读后感范文3篇09-29

离骚的读后感08-06

屈原离骚读后感11-11

《离骚》读后感参考12-08

离骚知识点 离骚的实词和虚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