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2022-10-24 李清照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

  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词 体验情感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

  (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一、读“天”

  1、朗读词

  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 黄昏 秋天(黄花)晚||风 细雨

  3、学生活动,交流

  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 梧桐更兼细雨 雁 ||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 寻寻觅觅 三杯两盏淡酒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最难将息 怎敌 正伤心 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味语言: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附板书:

  天:秋 黄昏 风急 细雨

  国 家 自己

  寻寻觅觅

  亡国之恨

  声声慢

  李清照

  淡酒怎敌

  丧夫之哀

  过去 现在

  守着独自

  孀居之苦

  地:家 窗儿 黄花梧桐 雁

  背景资料: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

  孤雁,远远尾随在后。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

  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有人说,幸福是个比较级,有人垫底你才能感觉到。诗词也是比较级,有比较才能更好地鉴赏。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在设计《声声慢》这一课时,从始至终都在比较中进行,引导他们学会深入到语言里挖掘其深层意蕴,为此,我这一课设计了三次比较,三次比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第一次是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给《声声慢》和《一剪梅》搭配朗诵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片段中比较二者愁情深浅的不同,为第二次比较作铺垫;

  第二次比较是《一剪梅》和《声声慢》相同意象不同修饰语不同表现力的比较,让学生分析相同的意象怎么传达出不同的愁情,通过这次比较,让学生领略李清照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同时认识到要把握诗歌情感,除了要关注意象,还要关注意象的修饰语,为下面的比较打基础;

  第三次是让学生根据第二次比较得到的认识,比较自创的山寨版《声声慢》和原版《声声慢》的优劣,再次体味李清照语言的高超表现力。接下来,在三次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从上面的分析中学到的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最后,我仿照余光中的《乡愁》设计了一个续写式的目标检测题,要求根据李清照的身世经历,化用李清照的词句、体现愁情的程度变化。三个句子,正好体现了李清照人生三阶段的三种不同的情感,再次体现了比较教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自读、默读、齐读、学生美读等种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质疑来自由疏通诗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品味语言、探究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通过仿写练习来训练语言……总之,希望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比较阅读,体味词人浓重的愁情,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透视作者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等。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比较阅读,体味词人浓重的愁情,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透视作者情感的方法。

  一、初读感知:

  1、一读——自读,读准字音

  二读——默读,疏通文意

  三读——齐读,把握感情

  2、李清照的《一剪梅》,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也来齐读一遍,关注这里表达情感的句子。

  3、我有两段音乐,想分别作这两首词的朗诵的配乐,你认为哪个适合《一剪梅》,哪个适合《声声慢》?为什么?(播放《琵琶语》与《楚歌》片段、提问学生)

  提问后教师总结:

  《琵琶语》:细碎如雨的琵琶声,很古典,很舒缓,淡淡的音乐,表现淡淡的惆怅,展现一种欲说还休、难以割舍的情愫,很适合表现闲愁。

  《楚歌》:用民族乐器埙演奏,呜呜咽咽,悲悲切切,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4、同是写愁,程度却大不相同,这是因为这两首词写于不同的时期。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多媒体展示)

  18岁之前,快乐的闺中生活,外美如花,内秀如兰

  18---44岁,幸福的婚姻生活,情投意合,神仙眷侣

  45岁以后,凄苦的南渡生活,孑然一身,孤苦无依

  (教师介绍)18岁之前,是她快乐的闺中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得就是她快乐的少女生活。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宰相之子赵明诚为妻。两人情投意合,是一对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后来金军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一家被迫南渡避难,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等人生的苦难,无儿无女的她一个人漂泊异乡,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甚至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声声慢》写于李清照一生的哪个时期?看注释

  《一剪梅》应该写于哪个时期?“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就写于李清照新婚后不久,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这两首词中表现的不同的愁了吧?《一剪梅》中的愁是闲愁,是相思之苦,也是一种甜蜜的痛苦,因为有人可思,有人可等,而且思念的人也在思念自己,“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晚年的李清照国亡了,家毁了,情投意合的丈夫死了,无儿无女,孑然一身,漂泊异乡,已是无国可念,无家可回,无人可思,无人可盼。对李清照来说,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无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无人可等待。所以《声声慢》表现的愁,要比《一剪梅》浓重得多,这里有家国之悲,有亡夫之痛,有漂泊之苦。

  5、请大家带着我们了解背景后感受到的李清照晚年的凄苦,参照白板上的诵读指导,再读《声声慢》,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愁苦。

  6、请一位同学范读,注意停顿、节奏、感情等(配自制视频)。

  二、比较探究:

  1、《声声慢》最后,词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具体指哪些情形呢?或者说词人的凄苦是从哪些意象中表现出来的呢?

  花雁梧桐细雨淡酒晚风

  2、《声声慢》中的意象,哪些在《一剪梅》中出现过?

  花、雁

  3、这两首词里,用了两组相同的意象:花和雁。相同的意象怎么传达出不同的愁情呢?或者说,同样写花,同样写雁,你从哪看出愁情的轻重不同呢?(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教师最后总结)

  花:

  《一剪梅》从什么角度写莲花?“红藕香残”“红藕香尽”,色和香。红总给人明快、有活力之感。红色尚在,香气犹存,虽然“残”字让人伤感,但这伤感并不深切,生活的热情还在。

  《声声慢》用拟人的手法,从神态写花,她笔下的菊花憔悴不堪,无人采摘,更能触动飘零人的愁肠。

  飘零和堆积:都写了花的凋零,但凋零的程度不同,表现的愁情深浅也不同;《声声慢》中,用落花的堆积的厚重感,写出了愁绪的厚重。

  雁:

  《一剪梅》雁——回,一个“回”,带有目的性。中国一直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雁的回,带来的是对外出求学丈夫回来的盼望与思念,但也带来了“云中寄锦书”的希望。

  《声声慢》雁——过,一个“过”,无停留之意。雁飞过,却和看雁的人无任何联系,更别说云中寄锦书的希望。更恼人的是,偏偏又是旧相识,偏偏是那只曾替自己和丈夫传书的大雁,传书的大雁还在,丈夫却已不在人世,心中的思念再也无人可诉,无处可传,以前的雁回,带来的是希望,如今的雁过,只剩下痛彻心扉的绝望。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教师总结:从大家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李清照用语的精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要准确地把握词人的情感,除了要关注意象,还要关注什么?——关注描写这个意象的前后的词语。

  7、我们来看一首山寨版的《声声慢》

  声声慢

  黄花憔悴无人收,

  酒亦难敌晚风秋。

  旧识雁过伤心处,

  窗外梧桐雨中愁。

  《声声慢》中的意象,在这首诗中都出现了,词好还是诗好?具体好在哪?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讨论,每组抓住其中一处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味下面加点的词句

  淡酒——酒

  梧桐雨——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

  守着窗——窗外

  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写出了时间的变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句式:三个反问句、多用短句表达强烈的情感。

  淡酒——1、李清照的词中,有不少写到酒的句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把酒临风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都没有写到酒淡,反而显得酒力不小,这里为什么特意强调酒淡?这“淡”是针对什么显得淡?(并非酒淡,只因愁情太浓、太多、太深、太重,作者本想借酒浇愁,发现根本浇不了愁,才会觉得酒淡。)

  2、用酒的寡淡无味来表现生活的无聊无味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百无聊赖、强烈的期待

  在《一剪梅》中,词人还有心情“独上兰舟”排解愁绪,在这首词里的词人,连排遣的心情都没有了,或者说,愁多得无法排遣,也就不再寻求排遣,只是守着窗,等待一个永远也回不来的人。

  (1)人在什么情况下爱守着窗?(盼归人)(小时候盼父母下班)

  (2)词人还有没有亲人可盼?

  (父母兄弟死了,丈夫死了,无儿无女,对李清照来说,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苦苦相思,而是无人可相思;不是苦苦等待,而是无人可等待。

  (3)“独自怎生得黑”是什么意思?人在什么情况下觉得时间过得慢?(无聊、孤独、痛苦的时候)

  席慕容:“我可以握住我的笔,却握不住我的忧伤,快乐总是乍现又飘零,走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时光。”

  白天时间难熬,盼着天黑,天黑了时间就好过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雨天,天的沉闷——心的沉重

  外面是细雨蒙蒙,并非大雨滂沱,细雨打在梧桐叶上那种点点滴滴的声音,一般人是听不到的,什么境况下能把这种细微的声音听得真真切切?(百无聊赖、孤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人在什么情况下寻觅?(丢了东西或心中怅然若失)

  (2)李清照丢了什么?她想寻觅什么?(寻找她以前所有的美好时光)

  (3)找到了吗?(找的结果直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写出了词人所处环境的特点,也写出了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苦无依的生活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4)三组叠词,顺序可否颠倒?(这三个句子,写了三个层次:动作――环境――心理,或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感受,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奠定了全词凄惨愁苦的感情基调。)

  (5)可否改为寻觅、冷清、凄惨?(使用叠词可以舒缓节奏,形成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现出诗人愁苦凄楚的心情。且读起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三、总结探究:

  刚才各组各抒己见,赏析了《声声慢》的语言,品味了李清照语言的精妙,《声声慢》值得我们品鉴的地方还有不少,如(教师补充大家刚才没找到或找到没说到位的地方),大家在课下可以继续探究。艺术的美是无限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节课对《声声慢》的赏析就先到这里,现在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来作一个总结:

  从这首词的分析中,你学习到了哪些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提问)

  (1)找直抒胸臆的句子,把握情感方向

  (2)通过意象,透视情感

  (3)关注意象前后的关键词,透视作者情感

  (4)知人论世,透过作者的生平身世,把握情感。

  四、目标检测:

  根据李清照的身世经历,续写后面的句子。要求:

  1、化用我们学过的李清照的诗句;

  2、要体现愁情的程度变化。

  年少时,

  愁是雨疏风骤后绿肥红瘦的感伤;

  长大后,

  愁是;

  后来啊,

  愁是。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没有压垮李清照,反而让她的灵魂飞得更高。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阵秋风,一滴秋雨,一声雁叫,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一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句句写愁,满纸悲愁;让我们再次齐声有感情朗诵全词,读出词中愁肠百结、肝肠寸断的深重的悲苦,以此向这位风华绝代的女词人献上我们深深的敬意。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习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近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近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

  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

  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

  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入“愁”

  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其“创意出奇、卓绝千古”。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番。

  1、“寻寻觅觅”,词人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

  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寻觅无果。

  2、“冷冷清清”,是描写什么的?

  明确: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3、“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苦挨着打发残年余岁(凄惨、悲戚)

  这三句词从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残。情感步步加深。

  这样一来,李清照起笔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悲苦愁绝)

  这十四个字构成的七组叠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统领了全词内容,展现了凄凉、萧条的意境,而且具有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李清照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选择词中你能理解的意象进行赏析。可结合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征。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结合李清照生平进行思考)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六、全班朗读全词,体会愁之内涵。

  七、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3、揣摩关键词语(叠词、形容词)

  4、通过意象来体会意境,感悟情感。

  八、拓展阅读《点绛唇》《一剪梅》

  九、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十、作业布置

  1、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

  2、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教学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理清思路,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通过抓关键词和意象来品味词的意境意蕴,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2.体味《声声慢》的“愁”情。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及变化。

  3.自查资料,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4.自读课文,读懂大意,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一、导入:

  积累李清照名句,导入新课。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7、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10、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

  11、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12、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13、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15、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3.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4.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5.叠词:

  叠词是指词和词连起来用,叠词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形象性;诗词中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确切性。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三是音乐性。叠词可使诗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三、背景及解题

  1.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2.解题:

  “声声慢”是词牌。

  3.名家评论: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明杨慎《词品》卷二: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略)……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馀》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四、内容研读: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

  白话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2.《声声慢》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愁”。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

  (二)诵读体味:

  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

  明确:朗读节奏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分析结构:

  自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请简要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

  感情基调:悲凉。

  内容:开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接着从秋天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下片写黄花满地枯萎,再也无人摘取。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再加上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怎样熬能到天黑,正值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体现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四)赏析内容:

  1.思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表达效果:

  ①增加形象性;

  ②表达更确切;

  ③音律和谐,声声悦耳。

  (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思考:词人为何说是“淡酒”?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

  (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的晚年生活是何等凄凉惨淡。

  (2)①睹物思人。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②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3.思考: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正是因为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己凋谢。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

  4.“梧桐更兼细雨”中“更兼”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更兼”表明了词人脆弱不堪的心境。梧桐叶落即已不堪忍受,又加上“细雨”伴唱,秋韵更浓,词人的愁苦也就更深。

  5.思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次第”指哪些“次第”?词人为何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

  (1)“次第”意为光景、状况,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2)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

  (五)鉴赏形象:

  1意象:

  思考:词人围绕词眼“愁”字,都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黄花: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酒:词中的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淡酒”,并非酒淡,而是因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风:词中的风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风急”明写天气恶劣,实写词人愁重。词人六神无主,茫然若失,竭力寻找却遍找不到。亡国之愁,沦落之苦,丧夫之痛,家国之思全部压在一个孤苦伶仃的年老妇人身上。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雁会联系到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感叹独自身在异乡的悲凉,作者当时身处南方,看到北雁归来,或许她只是听到了那呼朋引伴的声声雁鸣,不禁想起如今雁在人亡,曾经心意相通的夫君早已撒手人寰,无由再寄锦书去,无人再捎锦书来。

  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2.意境:

  思考: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3.词人形象:

  思考:词中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明确: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以悲秋入笔,与丈夫在一起和丈夫去世的对比,反衬自己孤独一人的孤寂,离别家园的离别愁苦,以及国家衰落,民不聊生的悲惨.展现了一个的对生活的绝望的落寞孤寂的女词人形象。

  (六)归纳主题:

  1.联系词人经历及写作背景思考,词人为何生愁?

  明确:

  《声声慢》是词人后期的作品。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家庭美满。因此词风较明快,即使写愁,也只是“闲愁”。而后期因靖康之变,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又因丈夫病卒,饱受国破家亡之痛,晚年生活孤独凄苦,因此词风哀婉,凄凉。

  引入背景资料: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情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抒发的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2.归纳主题:

  本词选取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七)总结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缘愁选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2.直接抒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难言之痛,欲说又休,全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3.叠词运用: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寻寻觅觅”写动作,表现出词人茫然无着的心情;“冷冷清清”既写环境,又写出内心的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词人凄凉惨淡的内心感受。加强情感。

  (八)课堂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平生”,作为一个女子,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的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他生命的弹簧上,但他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的越高。

  五、拓展探究:

  1.阅读下面一段关“百脉泉公园”的介绍,请你为其拟一则广告词,不超过15字。

  百脉泉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明水境内,这里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故里。景区以群泉自然喷涌成湖而著称。景区内群泉鼎沸,杨柳染烟,画廊奇阁,宛如画卷,其中百脉泉、梅花泉、墨泉、东麻湾(万泉湖)被评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为纪念生于百脉泉畔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而修建的清照园,以自然景观最美、建筑规模最大、文化品位最高、馆藏资料最全居全国四座李清照纪念馆之首。始建于明景泰元年的龙泉寺内,“品”形百脉泉涌珠浮翠,梵王宫大殿庄严雄伟,是泉水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名胜景点。

  明确:

  示例:品清照婉约词 赏章丘百脉泉

  2.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语材料的内容。

  材料:

  ①李清照,祖籍山东济南,

  ②她是我国文学史上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很有成就(最擅长词)的杰出女作家。

  ③其父李格非乃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④其配偶赵明诚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金石专家。

  要求:

  ①内容完整。

  ②表达得体。

  ③符合口语特点。

  作为导游,你在带领游客参观李清照故居时,向大家介绍说:

  明确:

  示例:

  ①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

  ②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很有成就。并且特别擅长写词;

  ③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④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金石专家。

  六、课后作业:

  自读李清照其他词作,自选一篇写出鉴赏体会。不少于300字。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式:

  诵读品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对比阅读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

  说到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我们就学过她的《醉花阴》。写的是重阳节,赵明诚在外地不能与她团聚,李清照借秋风黄花来表现彻骨的爱恋。大家还能背这首词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这是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在这道词的字里行间她又表现出怎样的心绪呢?

  二、鉴赏《声声慢》

  1、解题

  慢:

  2、自由读词。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今天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

  (一)怎样入愁(叠词运用,音韵和谐,悲苦愁绝。)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带着一个任务: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动作恍惚):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

  (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

  冷冷清清(环境冷清):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老师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悲伤):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老师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不好,少了音韵美)。

  (二)缘愁选景(触景生情,层层渲染,愁绪无限)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那么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师范读。

  2、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3、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当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请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意象探究:

  a、淡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在她一首《如梦令》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可见是酒醉而睡得沉啊!

  老师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b、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c、过雁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零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所谓睹物思人,平添哀戚。)

  诗人伤心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d、黄花黄花是什么花?黄花象征什么?

  (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其实在里写菊花,也是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

  e、梧桐细雨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师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三)为何生愁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她晚期最著名的作品。所谓“慢”,即慢曲,慢曲比较适合表现复杂曲折幽深的感情。

  明确: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颠沛流离之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一剪梅》的“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果说李清照后期是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愁绪,那么的前期的愁是又是什么样的呢?(闲愁、闺愁、相思之愁)

  2、李清照写愁情的词还有哪些?这些词中的“愁”与《声声慢》中的愁有何异同?

  在《点绛唇》中写愁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愁有长度了;

  在《蝶恋花》中写愁是:"独抱浓愁无好梦",愁有形体可以拥抱了;

  在《生查子》中写愁是:"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愁竟成了一种容器,可以装盛泪水了;

  在《一剪梅》中写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竟有脚,会爬行了;

  在《武陵春》中写愁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重量,连舟都载不动了;

  四、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读,议议,品品。

  2、让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李清照心中的国愁、家愁、情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品读法,讨论法,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幻灯一:出示画面“宋词鉴赏”和《声声慢》音乐。)欣赏音乐,预习课文。

  一、回忆旧课导入新课

  (3分钟)

  师: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女词人的情感世界。而这位女词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幻灯二:出示李清照的画像。)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品。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能猜出是哪首词的画面吗?(幻灯三:出示“鸥鹭惊飞”图。)

  师:是呀,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洋溢着的那种愉悦,体会到她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幻灯四:出示课题和图片。)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回忆初中学的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齐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对比感知 把握情感

  (8分钟)师: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声声慢》和我们初中学的《如梦令》在情感基调上有些不同啊,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呢?

  明确——《如梦令》欢愉、轻松、高兴……

  《声声慢》愁苦、凄凉、哀婉……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眼,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呢?明确——“愁”。(幻灯五:出示“愁”。)很好!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而大家对《声声慢》这首词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对,就是一个愁字!

  师:不仅我们读出了李清照的愁,就连一位法国诗人克洛岱也读出了李清照词中的愁,并且还把《声声慢》改写成了一首法国诗。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这首《绝望》。(幻灯六:出示《绝望》。)

  师:这首诗翻译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绝望》:改写的诗,简直就是一种发泄。只有一些声嘶力竭的吼叫,情感的表露太直白,太浅露,甚至有些“泛滥成灾”了。虽然也表达了一种绝望、痛苦,但是只有一些抽象的概念,没有意象,没有意境,毫无美感可言。

  《声声慢》: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更多的是借助一些意象来传递愁情,有一种含蓄、蕴藉的美。即便是直接抒情的句子,也不像克洛岱那样直白浅露。

  师:大家找找李清照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体会一下。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小小一个愁字,又如何道得尽女词人的痛苦和哀伤呢?一个反问加感叹句,加重了语气,也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可见愁绪深远无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环境——心理,用了十四个叠字,由外到内、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刻画了一个面容憔悴,晚景凄凉的形象,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注意对这两句的诵读指导。)

  师:大家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词的情感,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欣赏一段课文的诵读录音,请大家跟着录音一起读一读课文。(幻灯七:出示朗读录音。)录音是不是读得很好?我们有没有信心也读得这么好?大家酝酿一下感情,一起来试一下,好吗?

  (注意读完后的及时鼓励。)学生区别两首词的不同情感,并寻找《声声慢》的词眼。

  学生齐读法国诗《绝望》,并将其和《声声慢》进行比较,看看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

  学生寻找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仔细品读,体会写法上的不同。

  学生在分析这两处直接抒情的句子时,让全班齐读品味,特别是叠词的句子,要读出一种缓慢、低沉。

  学生听录音,跟读。然后全班齐读课文。

  三、品读意象 赏析意境

  (15分钟)师:《声声慢》中除了直接抒情的句子外,更多的是借助一些意象和画面来抒发情感,也就是间接抒情。大家看看作品从头到尾是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哪些画面,来表达“愁”情的?

  (幻灯八:出示问题。)

  师:大屏幕上有六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代表着一种意象,请大家把词中的主要意象找出来。(幻灯九:出示叶子。)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营造了怎样一种画面和意境呢?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其中任两个意象的赏析。(注意诵读贯穿始终。)

  师:在作者笔下,淡酒无味,急风欺人,过雁旧识,黄花堆积,梧桐叶落,细雨霏霏,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意境,传递出孤寂和愁苦。而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意象把愁情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了,与《绝望》的声嘶力竭相比,更多了一些让人想象的空间,意蕴更加丰富,也更耐人寻味。而这也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幻灯十:出示意象的小结。)学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意象的分析鉴赏,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相机指导。

  四、知人论世 解读愁情

  (5分钟)师:有人说《声声慢》是浓缩了李清照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而李清照也被称为“写愁第一高手”,那么,李清照的愁,究竟是什么呢?她又为何而愁呢?大家能不能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呢?(幻灯十一:出示为何愁?)

  (注意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补充。)(幻灯十二:出示作者介绍。)

  明确——情愁--独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师: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她曾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她曾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是金人的铁锤砸烂了她所深爱着的国家,也砸烂了她公主般幸福的生活。于是她开始了后半生的磨难。在磨难中她体味情愁,咀嚼家愁,品味国愁。“愁”成了她诗歌创作的主题。(幻灯十三:出示情愁、家愁、国愁。)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明确鉴赏诗词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要联系李清照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五、小结诗词鉴赏方法

  (2分钟)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幻灯十四:出示诗词鉴赏方法。)

  明确——找词眼,把握情感基调。

  抓意象,赏画面,品意境。

  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学会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一名学生回答不全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回答。

  六、文本对话

  拓展提高

  (6分钟)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李清照这个经历坎坷的女子,体会了她笔下别样的愁情。那么,此时此刻,你心中是不是有一些话想对李清照说呢?让我们欣赏一首由《声声慢》改编的歌曲,在歌声中,请大家敞开心扉,走进女词人的内心深处,和她进行一次情感的交流,把你想对她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诗,可以是歌,可以寥寥数语,也可以文采飞扬!(幻灯十五:出示《声声慢》歌曲。)

  师:雁过南窗月满楼,梧桐细雨点离愁。

  秋风落叶寄情思,自是写愁第一流。

  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悟,走进女词人内心,进行交流,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七、课后作业

  (1分钟)1、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愁”。

  2、推荐阅读李清照另两首写愁的名作《武陵春》《一剪梅》,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幻灯十六、十七:出示作业。)

  结语: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体会到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 、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幻灯片1,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此对联为郭沫若手书,李清照纪念堂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北隅漱玉泉的后端)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自画像,引出《如梦令》、《醉花阴》: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出示幻灯片5:知人论诗(其人其诗)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她后期的一篇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6:〈声声慢〉文字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一男生读,一女生读,全班齐读

  2、听录音:一同感受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

  3、自由品读一分钟,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幻灯片7: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2)、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声声慢〉

  1、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愁情)词人又是如何将抽象的愁丝具体化的? (借助意象)

  出示幻灯片8:意象释义

  2、找出意象:学生找出并回答。

  出示幻灯片9:词中六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3、分组讨论鉴赏: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组讨论,答题提示:如我要品析的是“风”这一意象,词中句子:怎敌它晚来风急。我觉得风在这首词中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想到其他诗词中写到这一意象的句子有……

  (1)第一组:酒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0: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出示幻灯片11: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离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第二组:风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2:“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第三组:雁代表发言

  “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3:“过雁”意象

  鸿雁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归乡之思鸿雁传书

  (4)齐读上阕,再次体会、

  (5)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6)第四组:黄花代表发言

  出示幻灯片14:黄花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7)自由回答:梧桐雨

  出示幻灯片15 ,16:梧桐及雨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牵愁惹恨秋雨:凄冷愁丝

  (8)出示幻灯片17:全词意象:寒风淡酒,长天孤雁,憔悴落花,

  阶前雨滴,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9 )齐读下阕

  (10)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11)出示幻灯片18:小结

  感时、伤世、怀人

  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茕茕独伤,悲深愁绝

  (12)听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13)学生齐读

  (14)作业出示幻灯片19: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两词的不同愁情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李清照《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09-18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09-25

李清照《声声慢》优秀教学设计09-18

李清照词《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09-21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09-21

李清照声声慢08-28

李清照 《声声慢》11-24

李清照 声声慢11-06

《声声慢》 李清照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