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山水情思

2020-09-05 李白

  “诗仙”李白的诗歌形式多样,内容涉及广泛,成就很高且影响深远。

  在李白的诗歌中,有相当比重描写到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乃至在梦境之中,作者也将自己的人生态度通过雄奇的山峦而娓娓道来。

  不论是险峻奇绝的蜀道、巍峨宏伟的西岳、雄壮神秘的天姥,抑或是飞瀑悬挂的庐山、轻舟江陵的万重山,无一不在李白的笔下熠熠生辉,成为他言志抒怀的内心倒影。本文笔者试图将作者的一些描写山川的经典诗篇从主体情意表达的角度加以分类,进一步探寻李白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通过描摹山色之秀美。抒发作者昂扬勃发的生命态度:

  这一方面的典型之作主要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诗篇。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在蓝天青山之间,在红目的照耀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雾霞。日照之红给人以暖融明丽之感,紫烟颜色暗淡,较之于日照,又给人以清冷寒栗之感。一缕长瀑,让人产生银河一般的退想,而前川之山则渲染出一份青色的幻想。短短二十八字,却将“红”、“银”、“紫”、“青”多种颜色,浓淡相宜,明暗相谐,冷暖自如,色彩绚丽。在此诗中,“山”作为背景,并未作直接描绘,但却与几个主要意象的颜色交相辉映,协调搭配,令读者不由得产生由衷的愉悦感。

  作者还运用拟写实的手法,将自我激越奋发的生命情态呈现得淋漓充分。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句“朝辞”接连这一句“千里”、“一日还”。实际上迁移了《水经注》的一段文字:“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在此。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巨大悬殊作对比,千里的空间距离,行船仅仅一天功夫,就已越度万重高山。强烈鲜明的时空对比,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为后人广为称道。这里的“千里”、“一日”、“轻舟”、“万重山”看似是对三峡水流之速的写实描写,而实际上,这里所反映的主要是作者的心象:天宝14年,李白为平判安禄山等逆党,毅然加入永王李磷的军队,不料却被太子李亨镇压。李磷兵败身死,而李白以“附逆”之罪押入大狱,而后被判罪流放夜郎。“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怀愤西行,恰巧偶因关中大旱,唐肃宗下诏大赦,李白才得以复回。

  此诗正写就于作者返还的途中,因此,全诗看似以描摹自然景象的纯粹写实为主,但实际上却是以拟写实的手法,在字句之间描绘了一幅作者的心画,无论人生之路何其坎坷崎岖,宛若这四周呜叫不停的凄厉的猿啼一般令人心魂酸楚,然而这一切都无法熄灭诗人在重获自由后,对生命仕途、未来命运所重新燃起的激情之火。物理意义上的“千里”与“一日”或许并非真实,然而此时的李白在心理向度上却犹若驰骋的骏马、高飞的鸿雁,早已逾越了千山万水,抛却了风暴险滩,走进了心灵的家园。在此诗中,正是“万重高山”联同其他意象修饰所形成的对比关系,渲染出作者内心轻迅跃动的节奏,以及对生命生活永不磨灭的斗志与希望。

  (二)“山艰路险长咨嗟”,表达作者对家国天下未来命运的深深忧愁与关切:

  这一方面的典型之作莫过于将“山”作为主体背景的名作——《蜀道难》。“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即以“噫吁嚱”三个感叹词并连使用,道出一声惊叹,其险峻艰难之势与摄入心魄的程度可想而知。开篇之语,凭空起势,虽没有对山岭的任何直接描绘,但依然包含着充沛的情感冲力,使读者深感其山之高,其路之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作者通过追溯历史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相隔绝的状况,侧面体现出蜀道之难。“四万八千岁”,又是一处精心的夸张。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总能从他所使用的夸大的数字中,感到一种雄浑磅礴的气魄。比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参天之高度不由得令人心生畏惧。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句劈空而来,似巨潮奔涌,骇人心目。深思忖度之下,方能体味到其内心之愁苦何其深重也!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作者再一次展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通过侧面描写。使山川之高险惊奇更加触目惊心。李白创作的成功之处很大程度在于,它能用多种手段,使这两种优质难得的为文质素熔于一炉。你看。那突兀而立的蜀山,高标接天。阻挡住太阳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回旋,河川逆折。黄鹤、猿猱乃生物中颇具灵性之物,黄鹤可以展翅高飞,一跃千里,猿猱则擅长攀援越阻。然而面对蜀道之山,它们也都失去了本领。李白此处对山势“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原因在于倘若直接描写山的高雄艰险,无论使用怎样的表达都只能增强描写对象的“可感性”。而此处转写“典型他物”,既可以声东击西,侧面烘托出山的特征。令读者深切感知,又借他物与山川的相互关系,蕴藏出更多的审美空白。使读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蜀山“高、惊、奇、险”变得扑朔迷离、蕴藉含蓄、耐人寻味……“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显然是对风雨飘摇、吏治腐败的李唐王朝的郑重警世,诗文中所提及的诸多意象也不过是人世间的变形。全诗侧重自然描摹,但无一字不浸润着作者对于现实的关切与忧患。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者在诗中分别三次慨叹内心的强烈情意,三次层层递进深入,最终道出发自肺腑的现世感怀。第一次出现在全诗之始,是李白个人情感的集中爆发,有振聋发聩之效,表现出作者面对崇山峻岭时的惊诧感喟。为全诗奠定下雄浑的基调;第二次出现于诗篇中部,道路之曲折,深山之阴森,这一切都纳入作者的脑海,其作用是再次吟唱主题,并为下文慨叹友人不该入蜀作下铺垫;第三次收束全文,其意旨是在前两次基础上的深化与升华,既是对蜀山险峻的再一次感叹,更是对当时社会形势、朝堂吏治、家国命途发出了一声深沉而响亮的忧叹。

  总而言之,《蜀道难》中对山的描写主要体现为侧面烘托的自然描绘,而其所指向的旨归却是与现实中的国家、社会、民众密不可分的,作者的忧情思虑力透纸背,发人深省。

  (三)“我寄情思与高山”,营造达观自然,逍遥无羁的超然境界,表现作者心向自由、心归自然的人生态度:

  这一方面的典型之作包括《梦游天姥吟留别》、《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等。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诗人以浪漫的笔法驰骋起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书写了梦中独自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幻境。景象瑰丽,亦幻亦真,光怪陆离,变化莫测,全篇充满了热烈奔放的情绪和富于幻想的魄力,不仅展现了诗人奇谲飘逸的想象力,亦间接暗示出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社会,抒发了诗人藐视封建权贵,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情意。全诗兴到笔随,淋漓畅顺地将情感倾泻于笔墨之间,完全不受一般创造形式的苑囿与桎梏,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宏阔的气韵。“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作者在诗文中恣意引入动物活动,将奇特的意象信手拈来,使其全部幻化为传达作者心境的凭借物。全篇带给人思绪飘飞之动感,光、影、声、电变化多端,这难道不是作者“幻由心生”,希冀乘上那风驰电掣的仙车,身伴仙人,摆脱现实的赘累,过上无所羁绊之放达生活的心灵图景吗?然而这一切又好似电光石火一般转瞬即逝,“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在浩渺无尽的时空隧道中,一切苦痛,一切欢愉,都会像滚滚东逝的流水一样离世人远去。于是李白便有了最后对生存态度的高声呼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有把握自身当下的心灵维度,让它无拘无束的放伸延展,让它靠近天地、靠近自然,你的生命才能像那雄壮的天姥山一样,永恒开阔的屹立在大地之上。全篇以“逍遥游”式的创作神思将山作为背景,象征超然无羁的生存境态,为后世读者营造出令人神往的超然幻境。

  在李白的诗歌中,“山”作为背景物,象征天道自然之神韵,在其他意象景物的映衬下,创造出丰广俊逸、空灵超然的艺术氛围。

  “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读罢李白诗歌,总令你感觉到生命的纯度与浓度,他化真情为青山,化真心与明月……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为华夏子孙谱写的一曲曲慷慨圣歌!

【李白诗歌的山水情思】相关文章:

李白写祖国山水的诗歌11-08

李白牵动我的情思作文08-01

李白描写山水的古诗08-04

关于李白的诗歌07-03

李白的诗歌精选10-31

李白的诗歌介绍11-04

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12-24

李白的诗歌(15篇)12-24

李白的诗歌15篇11-10

李白的将进酒诗歌11-28

诗人李白的轶事典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