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一等奖教案

2020-11-29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被我们所熟知的名篇,所以好的课文要设计好的教案,同学们才能更容易理解原文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的优教案,供大家参考。

  共1课时

  8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过程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 ②反复阅读 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兰亭集序一词多义是 兰亭集序重点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