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序集对照翻译

2022-08-03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兰亭序》《楔序》,因其文辞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识见高远而流传千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集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兰亭序集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一作 303~361,又作 307~365),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其书法真、行、草、隶诸体皆精,尤其擅长真书、行书。字势雄强多变化,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誉,为历代书法家所崇尚,有“书圣”之称。少年时期的王羲之,就以刻苦好学、机智勤敏而誉满乡里。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 7 岁开始临池学书,到 10 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 11 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他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他自己说过,他的书法比起钟繇来,可似说是分庭抗礼,或者要超过他;比起张芝,应当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他还向魏碑和汉碑学习,追摹书法源流。他自己说:“我小时候学习卫夫人书法,自认为学得很有成绩了。后来渡江到北方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到许下见到了钟繇、梁鹄的书法;到洛下见到了蔡邕的三体《石经》;在叔伯哥哥王洽处见到张昶的《华岳碑》,才知道仅仅学习卫夫人,还是远远不够的,白白浪费时间罢了。于是转变师承,向众碑学习。”

  王羲之学习是极其刻苦的。他不仅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用到练字上,就是走路、吃饭、与朋友闲谈,也总是想着写字的笔法,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据传,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僮送来了他最喜爱吃的馒头沾蒜泥。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也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直书。书僮只好请王羲之的夫人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见他手正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馒头往嘴里塞。原来,在他吃馒头的时候,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一边练字一边吃,还直夸夫人做的蒜泥好吃呢!

  王羲之习学书法,不仅向有字碑、有字帖学习,而且善于向无字碑、无字帖学习。这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山阴道上空灵秀逸的江南山水,给了他的书法清朗俊逸的风格。他不仅师法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吸取书法中的灵气,

  而且善于观察动物。他特别爱鹅,从鹅的步履沉稳,鸣声清越,举首展翅的疏朗飘逸中体会书法结体中疏密、开合的种种奥妙。有一次,他听说山阴有一个道士,养着几只美丽的鹅,王羲之便兴致勃勃地前往参观。他到了道士那里,正看见几只雪白的鹅双翅扇动,追逐嬉戏,确实活泼可爱。王羲之爱不忍离,再三请求道士把几只鹅卖给他。道士推辞了一番,最后说:“你如果真的看中了我的鹅,就请你为我写一篇《道德经》,这几只鹅就送给你了。”

  王羲之欣然答应,为道士写了《道德经》,把鹅装入笼子里带回了家。其实,这是因为道士喜欢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却不轻易为人写字。道士打听到他特别喜欢鹅,故意采取以鹅易字的方法。至今,绍兴城内戒珠寺和城外兰亭都有鹅池,碑文皆为王羲之所书。

  王羲之在年轻时,书法作品就已成为珍品,一般人很不容易得到。传说王羲之一次在蕺山见一老太婆卖六角竹扇,烈日炎炎,竟无人问津,便动了侧隐之心。心想,老太婆扇子卖不出,中午无钱买米,不就要断炊吗?便走到老太婆摊子前边,在她每把扇子上写了 5 个字。老太婆起初很不高兴,心想,你在我扇子上胡画乱涂些什么?王羲之向她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要一百钱一把!”老太婆照此喝价,扇子果然一抢而空,心里好喜欢。

  她赶紧跑回家去,又抱来一些扇子,要王羲之写,王羲之只是笑笑,便走开了。

  王羲之从六七岁开始练字,直到 59 岁死时为止,50 年间笔墨不辍。愈到晚年,愈是老练沉雄。他很钦佩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学习精神,常常以此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他的儿子王献之继承父风,又有发展,世称“二王”,影响极为深远。王羲之存世作品已无真迹。行书《兰亭序》《圣教序》《姨母》《丧乱》《孔侍中》,草书《初月》等帖,皆为后世勾摹之作。

  【王羲之故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十八缸水

  书法家“二王”是指我国晋朝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

  王羲之从小学习书法,七岁就写得一手好字。成年后他仍然刻苦练习书法,即使闲坐时,也常常用指头在膝盖比拟点画,时间长了,裤子都被磨得破损了。王羲之还虚心向别人学习,博采众长,成为我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书法家,人称“书圣”。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几年后自认为已经写得一手好字,便在父亲前面炫耀,想得到几句赞词。谁知父亲却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指着家里的十八只大水缸说:“要想写出像样的字,你得写干这十八缸水。”后来,王献之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十八缸水写完了,他的字大有长进,终于成了年轻有为的书法家。他与父亲王羲之被后人合称“二王”。

  王羲之书竹扇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王羲之写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 莺啼北里,燕语南郊。 ”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 相关推荐

【王羲之的兰亭序集对照翻译】相关文章:

《兰亭序集》王羲之翻译及内容简介12-08

王羲之兰亭序12-07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07-26

王羲之兰亭序的故事10-20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08-04

《兰亭序集》原文及翻译09-22

《兰亭序》全文翻译09-07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王羲之03-24

兰亭序原文简介及翻译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