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寻梦读后感

2020-12-05 季羡林

  创作于1941年的《寻梦》,曾被选入多种图书版本。《寻梦》表现一个青年为实现自己的梦而苦苦探索、追求的艰辛,最终这个会飞的梦也未能如愿以偿。

  其实,人人都有一个梦,只是梦各有不同。有人寻当官的梦,也有人寻发财的梦,有人寻出名的梦,也有人寻长寿的梦;成人有成人的梦,孩子有孩子的梦……我把梦看作是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走一步算一步,听天由命;有了理想,缺乏依据或途径有问题,也很难到达理想境地。

  《寻梦》里塑造一个梦想“飞起来”的青年典型。当然我们可以做两种设想:一是梦想展翅高飞,冲上广阔、自由的天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嘛,志向远大,无可厚非;另一个则是这个梦根本无法实现,因为人是不能与鸟类同日而语的,梦想“飞起来”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想。

  这篇杂文绚丽奇幻,环境氛围的渲染,让读者如临其境。开篇伊始,“前面是茫茫一片白雾”,“无数的.梦商品似的摆在那里……”,“江水横在我的面前”,“天落着小雨,全是滑脚的泥路”,“我好几次跌倒在途中”,最后是“一座高山立在我面前。没有土,没有树,这是一座不可攀登的石山”。作品层层递进,把读者带进一个阴雨绵绵、雾气弥漫的艰险氛围,令人惊悚。与此同时作品描写主人公“揉着伤”、“两手出血”、“两脚肿痛”、“两腿发软”、“最后我像一个病人,一个乞丐,拖着疲倦的身子和破褴的衣服立在山顶”。这无疑表现出寻梦的艰苦情景。写景状物兼之心理刻画:“我踌躇起来”,“我几次失掉勇气,又恢复决心”,“我羡慕它(苍鹰)能够那么自由自在地在无边的天海里上下飞翔……”生动而准确地描写出“我”在寻梦中锲而不舍的毅力。所有这些都多侧面地表现出一个人欲实现其抱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知难而上的决心。也许这篇作品正是作者本人当时的处境与心态,我们从他当年创作的几部小说也可想像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正是巴金先生由彷徨走向坚实、由一个自由主义者走向成熟、现实作家的心路历程。

  梦想人人有,各人梦不同。没有梦想,便没有动力;有了梦,又如何寻梦?又是个不可回避的抉择,实践表明,只有经过论证,才能一步步地到达彼岸。鼠目寸光,没出息;好高骛远,也只能水中捞月。

  寻梦,是成长、成熟的历炼,很难想像,一个不经风雨磨砺的人能轻而易举地成才,实现理想。

【季羡林寻梦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季羡林的寻梦读后感范文02-05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范文03-07

季羡林精读后感范文06-16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11-25

季羡林散文精读后感范文07-19

季羡林《听雨》读后感范文11-27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09-13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范文参考06-21

季羡林讲真话读后感范文02-09

读季羡林《怀念母亲》有感 读《季羡林美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