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走运与倒霉》练习及答案

2022-05-26 季羡林

  【季羡林《走运与倒霉》原文】

  ①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念。世人无不想走运,而决不想倒霉。

  ②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走运,他的“祸”就是倒霉。

  ③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一句俗话说:“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④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高兴之余,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事。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倒霉以后,也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点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

  ⑤但是,历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们,他们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他们得意时,比如打了一个大胜仗,或者倒卖房地产、炒股票,发了一笔大财,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两二锅头了得!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天高楼跳下,“而今安在哉”!

  ⑥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汉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⑦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练习】

  10.下面对原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状元宰相”在文中指:达官贵人、位高权重、生活过于顺利的人

  B.“一而二二而一”在文中的意思是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

  C.作者认为:走运与倒霉是相通的,而且都有大小之分,所以无论走运还是倒霉都要保持旷达的胸襟。

  D.文中认为从历史到现在,一个人不倒霉就不可能走运。

  11.通读全文,括出本文的论点。(4分)

  12.简要分第6段的论证思路。(6分)

  【参考答案】

  10. (3分)D

  11. (4分)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

  12.(6分)先提出“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不走运”的观点,(2分)然后充分列举汉前与汉后的圣贤名家都是倒霉后才走运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2分)最后指出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也就是“不倒霉则不走运”。再次强调,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观点。(2分)

  • 相关推荐

【季羡林《走运与倒霉》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季羡林《忘》原文阅读练习及答案01-05

季羡林《听雨》阅读练习及答案09-23

季羡林《成功》导学案(附练习答案)12-14

《听雨》阅读答案季羡林09-14

《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07-27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阅读答案09-05

季羡林《黄昏》阅读训练及答案06-13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阅读答案02-22

季羡林《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原文及练习04-11

《赤壁》阅读答案练习附答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