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2020-11-09 黄庭坚

  导语:黄庭坚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用他那险拗的音律,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歌风称为“黄庭坚体”。

  【摘要】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其诗歌上的杰出成就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并且开创了宋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为了进一步深化对黄庭坚诗歌的艺术个性、创新精神的理解,认识他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试对他诗歌的艺术风格进行一番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黄庭坚 诗歌 创新精神 艺术风格

  引 言

  黄庭坚诗歌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元祐二年(1087),苏轼作《送杨孟容》,自注说:“效黄庭坚鲁直体。”黄庭坚作诗歌和之,有“我诗歌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和“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等句,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1】如果以唐诗歌为参照标准,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歌的艺术特征。黄庭坚晚年的诗歌风逐步体现出归真返朴的倾向。求新求变的精神在晚期黄庭坚诗歌中仍有所体现,但随着诗歌人阅历的加深和修养的提高,已渐渐达到炉火纯青、形迹尽泯的境界。用黄庭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 ① 直接引语用参考文献标注的境界。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声律奇峭 用典广博

  黄庭坚诗歌声律奇峭,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诗歌的音律与感情是一致的,特殊的感情需要用特殊的音律来表现。黄庭坚的律诗,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不按照诗歌律规定的平仄来组句,“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2】这种拗句,声情并茂,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题落星岚漪轩》、(引黄庭坚诗出于哪本书,请用注释标出来)“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等,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就这样,黄庭坚苦心孤诣,刻意出奇,用他那“奇正相生”的谋篇法度,用他那“以故为新”的句法字法,用他那险拗的音律,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歌风称为“黄庭坚体”。在扫除五代、宋初柔弱华靡的诗歌风上,黄庭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黄庭坚诗歌声律奇峭具体表现为,打破音节常规,如“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等,矫健奇峭。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如《题落星寺》: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歌。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此诗歌拗句为表现幽僻清绝的境界创造了恰到好处的语音外壳。黄庭坚的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

  此外,黄庭坚的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艺术风格是用典广博多样。黄庭坚在诗歌中好用典,而且用典涉及范围广泛。宋人以学问为诗歌,典故的运用与翻新是宋诗的特色之一,黄庭坚是这一特色的推波助澜者。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三《答曹荀龙》:“要读左氏、前《汉书》精密。其佳句善事,皆当经心,略知某处可用,则下笔时源源而来。” ②直接引语用参考文献标注

  魏泰《临汉隐居诗歌话》:“黄庭坚作诗歌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歌。” ③直接引语用参考文献标注

  黄庭坚用典不限于儒家经典与《左传》史汉等历史事典,而且兼及禅宗语录以及老庄等道家著述,连医卜百家杂说与民间熟语、俗语,有时也化雅入诗歌。吕本中在《紫薇诗歌话》中说:“表叔范元实既从山谷学诗歌,要字字有来处。” 【3】试举《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一诗歌为例: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这短短的五言八句中,每句都涉及事典:第一、二句典出《华阳国志》和《礼记·典礼》,猩猩贪酒喜屐,猎人引诱而捕捉。第三句典出《世说新语·雅量》有关阮孚的事典,第四句则见于《庄子》关于“惠施多方,有书五车”的记载。第五句典出《汲冢周书》,第六句见于班固《西都赋》。第七、八两句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全诗歌无一句无来处,却浑然天成,无斧凿之痕。由此看出,黄庭坚驱遣事典,大有“六经注我”之势,全服务于诗歌中意念的运转,有的如杨朱的典故,还是反其意而用之。可以这样说,在用典方面,黄庭坚继承了杜甫、韩愈、李商隐的传统,又将这一传统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颠峰。

  二、夺胎换骨点铁生金

  (一)诗歌用典广博多样。黄庭坚在诗中好用典,而且用典涉及范围广泛。宋人以学问为诗,典故的运用与翻新是宋诗的特色之一,黄庭坚是这一特色的推波助澜者。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三《答曹荀龙》:"要读左氏、前《汉书》精密。其佳句善事,皆当经心,略知某处可用,则下笔时源源而来。"魏泰《临汉隐居诗话》:"黄庭坚作诗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黄庭坚用典不限于儒家经典与《左传》史汉等历史事典,而且兼及禅宗语录以及老庄等道家著述,连医卜百家杂说与民间熟语、俗语,有时也化雅入诗。吕本中在《紫薇诗话》中说:"表叔范元实既从山谷学诗,要字字有来处。"试举《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一诗为例: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这短短的五言八句中,每句都涉及事典:第一、二句典出《华阳国志》和《礼记·典礼》,猩猩贪酒喜屐,猎人引诱而捕捉。第三句典出《世说新语·雅量》有关阮孚的事典,第四句则见于《庄子》关于"惠施多方,有书五车"的记载。第五句典出《汲冢周书》,第六句见于班固《西都赋》。第七、八两句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全诗无一句无来处,却浑然天成,无斧凿之痕。由此看出,黄庭坚驱遣事典,大有"六经注我"之势,全服务于诗中意念的运转,有的如杨朱的典故,还是反其意而用之。在用典方面,他继承了杜甫、韩愈、李商隐的传统,又将这一传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夺胎换骨,点铁生金。黄庭坚在诗中不仅爱用典,而且用典奥博多样,同时又倡导翻新生奇、化腐为新。为此,他提出了在后世引起极大争议的"夺胎换骨"、"点铁生金"的主张。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语耳。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生金也。

  其实,黄庭坚在这里是向人介绍他如何向前辈或同时代诗人学习语言技巧的。他的经验一是化陈为新,重新升华提炼;二是袭用前人诗中已有之意而换一种手法或语言加以翻新。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在这里诗人化用了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和雍陶《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黄庭坚化用之后,意境奇壮,另有一番景象。所以蔡正孙在《诗林广记》后集卷五中说:"山谷此诗,实用刘禹锡应陶诗中语翻案也。"黄庭坚化用别人的诗意、诗句、词语,大抵都是前贤未密,后出转精;有时让前人的奇思妙语更凝炼、更含蓄、更具有表现力。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把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生金"视为剽窃古人,甚至如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斥之为"剽窃之黠者尔"。黄庭坚一生写诗始终主张"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为提高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庭坚在诗歌中不仅爱用典,而且其用典尤为广博多样,另外他还倡导翻新生奇、化腐为新。为此,黄庭坚提出了在后世引起极大争议的“夺胎换骨”、“点铁生金”的主张。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歌,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语耳。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生金也。”【4】

  其实,黄庭坚在这里是向人介绍他如何向前辈或同时代诗歌人学习语言技巧的。他的经验一是化陈为新,重新升华提炼;二是袭用前人诗歌中已有之意而换一种手法或语言加以翻新。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在这里诗歌人化用了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和雍陶《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黄庭坚化用之后,意境奇壮,另有一番景象。所以蔡正孙在《诗歌林广记》后集卷五中说:“山谷此诗歌,实用刘禹锡应陶诗歌中语翻案也。” 【5】黄庭坚化用别人的诗意、诗句、词语,大都是他人用得不够精密的,经过自己的化用显现出另一番奇特的意境和效果;有时让前人的奇思妙语更凝炼、更含蓄、更具有表现力。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把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生金”视为剽窃古人,甚至如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斥之为“剽窃之黠者尔” 【6】。我们应该称道,黄庭坚一生写诗歌始终主张“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为提高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创新型的大师形象。

  三、注重布局 讲求章法

  黄庭坚在诗歌技巧上最大的创新与突破,是在诗歌的结构上将散文的.章法引入诗歌中,使诗歌的谋篇布局都很讲求章法。宋人范温《潜溪诗歌眼》引黄庭坚的话:“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 【7】王直方也说:“山谷论诗歌文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成章耳。”【8】这里说的“文章”、“诗歌文”,都包括写诗歌,也就是将散文的结构、章法,运用到诗歌中来谋篇布局。所以说,黄庭坚的诗歌有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在章法上很讲求精心布置。宋诗歌本身有着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在了诗歌创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但这“布置”并不是要文章那样的僵化格式,讲究的是“起、承、转、合”,要有曲折变化,奇正相生,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我们读黄庭坚诗歌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上下两句,前后两段衔接不上来,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一下子转换,场面突然改变,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去补足它。

  黄庭坚的创新与突破,首先在诗歌的结构上将散文的章法引入诗中,使诗的谋篇布局,讲究章法。范温说:"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5)王直方也说:"山谷论诗文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成章耳。"(6)这里说的"文章"、"诗文",都包括写诗,也就是将散文的结构、章法,运用到诗中来谋篇布局。黄庭坚在引入散文章法后,惯用的章法就是"逆起法"。所谓逆起,犹如倒插笔,横空陡起,突然展开,而且将中间或结尾的意念、意理先行提出,引入悬念,古人称此法为"起逆入"。试以他的《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一诗为例:"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这首诗是走访方城七叔祖旧题而怀念七叔祖黄注的诗。按正常的思路,人到方城,见到旧题,触景生情,抒发怀思之念。但这首诗却是逆向安排意念。首从议论起笔,写当年豪壮之气,随人去而化尘埃,将怀才不遇者的悲剧结局先提出,营造极深沉、极悲壮的氛围,然后再层层展开,推进主题。三、四句写七叔祖之才气:高谈阔论,落笔万言;白眼举觞写他睥睨尘俗,意态风流。五、六句写怀才不遇,贤士而糟糠待之。七、八句才是写到方城来,见到旧题,挥泪思旧。这首诗首尾逆置,这正是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所说的"起逆入,奇气杰句,跌宕有势"。黄庭坚诗中惯用这种诗法。清翁方纲曾概括这种诗法:"逆者,意未起而先迎之,势将伸而反蓄之"(7),这样看来,此法正如书法之藏锋与逆笔,势似欹而反正,从而造成奇正相倚的豪荡奇杰的气势。

  黄庭坚在引入散文章法后,惯用的章法就是“逆起法”。所谓逆起,犹如倒插笔,横空陡起,突然展开,而且将中间或结尾的意念先行提出,引入悬念,古人称此法为“起逆入”。试以他的《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一诗歌为例:“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周鼎不酬康瓠价,豫章元是栋梁材。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这首诗歌是黄庭坚走访方城七叔祖旧题,而怀念七叔祖作的诗歌。按正常的思路,人到方城,见到旧题,触景生情,抒发怀思之念。但这首诗歌却是逆向安排意念。首联从议论起笔,写当年豪壮之气,随人去而化尘埃,将怀才不遇者的悲剧结局先提出,营造极深沉、极悲壮的氛围,然后再层层展开,推进主题。三、四句写七叔祖之才气,高谈阔论,落笔万言;白眼举觞写他睥睨尘俗,意态风流。五、六句写怀才不遇,贤士被予以糟糠对待。七、八句才是写到方城来,见到旧题,挥泪思旧。这首诗歌首尾逆置,这正是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所说的“起逆入,奇气杰句,跌宕有势” 【9】。黄庭坚诗歌中惯用这种诗歌法。清翁方纲曾概括这种诗歌法:“逆者,意未起而先迎之,势将伸而反蓄之”【10】,这样看来,此法正如书法之藏锋与逆笔,势似畸而反正,从而造成奇正相倚的豪荡奇杰之气势。

  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中,惯用逆起横出而外,他的诗歌在意念、意象构成、安排、运转方面,则讲求严密的逻辑,同时又让意念的线路参差错落、腾挪跌宕,不让诗歌结构平平。如《寄黄庭坚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歌一共八句,一气呵出,意念贯通首尾,晓畅自然。诗歌中的意象迭出而灵动异常,时间上忽今忽古;空间上则忽南忽北,忽说自己又忽念黄几复,时空转换极快。诗歌中的议论、抒情部分穿插在景象之间,成为全诗歌的有机构成部分。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中评论此诗歌说:“《寄黄几复》,亦是一起浩然,一气涌出。五、六一顿。结句与前一样笔法。山谷兀傲纵横,一气涌现。” ④直接引语用参考文献标注

  类似的诗歌还很多,如《和答元明黔南赠别》:“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钱钟书先生曾指出此诗歌章法:“一、二、三、四、七、八句皆直陈,五、六则比兴,安插其间,调剂衬映。五、六句与一、二句易地而处,未为序倒而体乖也。然三、四句而下,直陈至竟,中无疏宕转换;且云、雨、雪、风四事,分置后半之起处,全诗歌判成两裁,调度失方矣。” 【11】黄庭坚就是这样以散文章法融入诗歌,使诗歌的内部结构更有逻辑脉络可寻,并使意念的表达更加周密,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仅此一点,黄庭坚在推动宋诗歌的发展上,功不可灭。

  结 束 语

  当然,黄庭坚的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仅是个人抒情的需要,也有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作出新的创造的考虑。宋诗歌到黄庭坚时,已有许多新的发展。黄庭坚一直苦心研诗歌,对杜甫尤为推崇。通过汲取杜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长处,并在自己的立场上总结前人的得失,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

  终归来说,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都彰显了他在诗歌艺术上对创新出奇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这使得他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注 释】

  ① 引至:黄庭坚诗歌的哪个版本?按后面格式补充(平慧善. 李清照及其作品[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2. )以下所引黄庭坚诗皆出至这个版本。

  ① 参见《与王观复书》之二;

  ② 参见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三《答曹荀龙》;

  ③ 参见魏泰《临汉隐居诗歌话》;

  ④ 参见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

  【参考文献】

  【1】郭维森、吴枝培.中国文学史话[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6;

  【2】【11】钱钟书.谈艺录补订[M]. 上海:中华书局.1999.11;

  【3】【10】严羽.沧浪诗歌话·诗歌辨[M]. 上海:中华书局.1981;

  【4】黄庭坚.山谷诗歌集注(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5】【9】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P116-126;

  【6】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P205-211;

  【7】【8】陈永正.黄庭坚诗歌[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相关文章:

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11-22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01-10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11-27

黄庭坚诗歌赏析12-20

黄庭坚诗歌主张11-22

黄庭坚诗歌风格11-22

柳宗元诗歌艺术风格02-26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07-14

诗歌鉴赏:南乡子 黄庭坚05-17

黄庭坚纪念馆 简析黄庭坚的词多样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