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书法特点

2020-11-04 黄庭坚

  导语:黄庭坚的书法有什么特点呢?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文学和书法上面的成就非常的高,而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欢迎阅读!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晚号涪翁。生于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卒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北宋诗人、书法家。诗学杜甫而自成一家,苏轼喜欢他的文章,以为超轶绝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为江西诗派之宗。著有《山谷集》。 书法以侧险取,纵横其掘,行、草、楷书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北宋书法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黄”。

  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屡次被贬。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元符元年(公元1098)黄庭坚的外兄张向奏请朝廷为僻亲嫌,应迁黄庭坚于戎州安置。黄庭坚三月离开贵州,顺乌江抵涪陵,再溯江西行,六月至戎州。戎州便是今天四川省宜宾市地区,这是的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老和尚”这与他的屡受贬嘀深受打击,环境恶劣的原因有关。

  在戎州(今宜宾)这段时间里,他游遍山水,在戎州地区留下不少的石刻,其中以流杯池为最。那里所存的石刻是宜宾地区最多,较为完整的石刻积聚地。 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宜宾流杯池:“宜宾市郊之北,有崔科山(也名天柱山)横亘之际。山下,一巨石中开,形成天然峡谷,谷深20余米,谷底有清泉缓缓流出,绕谷底没入石中,为一天然奇观。北宋元符元年,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 意境,于此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 这就是宜宾流杯池。

  自宋以来,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涪翁楼是昔曰黄庭坚读书会友、挥毫泼墨之地,在此留下了《苦笋赋》、《荔枝绿颂》等华章传于后世。而《苦笋赋》以其俊美的行书字体格外的引人注目。此石刻字帖为行书字体,整篇字帖矫健洒脱,刚柔相济,行气揖让穿插颇具韵味。同时这块石刻同时也蕴含了颜真卿的结体,张旭、怀素的刚劲,也有黄庭坚自己的特点。这篇字帖结体上内紧外松纵横逸出点画起伏跌宕,汪洋恣肆,字体开张充满意适,笔法瘦劲。

  从他的一句话里便可知道:“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过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吏、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书法的结体是从颜真卿处得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器宇轩昂,其个性十分显著,黄庭坚结合他们各自特点吸收,便独创一体——黄体。流杯池的《苦笋赋》,虽经后人维护刻画,但它却并没有失去黄庭坚书法的特点:刚柔相济,气势浑厚。它的字体之间充分体现了黄庭坚书法的基本特点,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较长的.笔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可称为辐射式书体。

  《苦笋赋》与他在黄州写的《黄州寒食卷跋》书法上相比存在有形似性,但却有着不同的特点,与《黄州寒食卷跋》相比,流杯池的《苦笋赋》在字体上比较收缩,比较清秀,但仍不失那种纵横奇崛的特点。在排版上没有《黄州寒食卷跋》那么变化无穷,曲尽妙意。《苦笋赋》不像《花气诗贴》那么豪放,那么洋洋洒洒,不像《黄州寒食卷跋》那么变化无穷,曲尽妙意,却有《花气诗贴》那种自然包笔有骨,沉着有力。同时也有《黄州寒食卷跋》那种其侧中求平衡,与倾斜中见稳定。集合两字贴的特点,同时也蕴含了自身的特点的《苦笋赋》堪称黄庭坚行书的佳作。

  其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黄庭坚 黄庭坚 小楷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