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同步素材韩愈传说

2020-11-08 韩愈

  韩愈传说----名字的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 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 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 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乐,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 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 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人个新名字。

  韩愈传说----走马牵山

  宋东

  据说,韩愈初到潮州时,正逢大鱼成灾,心里十分焦急,顾不得长途劳累,随即到成外巡视灾情。

  韩愈登山眺望,只见洪水象凶猛的野兽一样四处流窜,波涛汹涌,由北向南猛扑过来。湫池沿岸一片茫茫洪水,人畜被冲走,良田被淹没,灾难威胁着全城百姓的安全。韩愈心想:如不尽快地堵住洪水,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韩愈冒雨看罢水势,又仔细地察看了一番地形,然后吩咐身旁侍从:“我从山上下来,跨马涉水前行,汝等要记准我走过的路线,并要插竿作为标记,我要率众按路线筑堤拦水。”

  几位随从不敢怠慢,紧跟在韩愈马后,插上了一根根竹竿。

  韩愈回府后,立即发签告知百姓,全力以赴按照标记修筑堤坝。

  潮州百姓听说筑堤拦洪,人人兴高彩烈,纷纷赶来参战。谁知到城北一看,凡是插下竹竿的地方,变成了一条山丘,山上还长满了青翠的竹子,不但堵住了洪水,使水顺江南去,还把这里变成了潮州风景最美的地方。

  从此,潮州免除了水患,百姓纷纷传说;“这是韩文公骑着马将北山牵过来了。”

  后来,潮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件事,还特意为韩愈立了一通“功不在禹下”的大石碑。至今,那里还流传着“走马牵山”的故事。

  韩愈传说----昌 黎 兜

  尚振明 王长春

  韩愈被贬到潮州后,经常出城走乡串户,体察民情。

  一天,他和随从换上便衣,来到潮州北面的一座山前。见石壁上有一条石缝,狭窄如门,强风吹来,发出一阵阵刺耳的怪叫,如虎啸猿啼,似鬼哭狼嚎,令人心惊胆寒。韩愈正要往里面走去,一个随从连忙拦住道:“大人止步,此山万万不可进去。从来无人敢进。你老年事已高,何必去冒此风险?”

  韩愈坦然一笑,郑重地说:“光天化日之下,妖魔能把我等怎样?此地既然是在本官管辖之下,怎能不去察看?”说罢,径直往里走去。众人无奈,只得硬着头皮跟了上去。

  谁知,一到山口,狂风骤然停止。再往里去,荆棘丛生,瘴雾弥漫,偶见人群三五结伴,污垢满面,蓬头散发,光着脊背,赤着双脚,腰里缠着破布烂麻,说话叽哩呱啦的,谁也听不懂是啥,他们拿石斧木锹,在吃力地耕作着,见外人来到就慌忙躲避。韩愈看到这些,不由一阵心酸:怎么到现在这里的人还是这般模样?于是,他和颜悦色地走上前去,与知道这些人的祖先都是前代那些交不起租,还不起债,或逃避徭役的贫民。

  韩愈带着随从又往里走,忽见路旁的石洞里躺着个年轻妇女,正在无力地呻吟。韩愈急忙上前将那妇女扶起,给她些干粮充饥。原来那妇女家里的人都已被饿死,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还身染重病。于是,韩愈命令随从绑一付担架,把那妇女送回府中。并请医生为她治病。

  两天后,那妇女的病渐渐好转,韩愈夫人卢氏帮她洗身换衣,然后又把那蓬乱的头发梳理一番,挽成发结,套上一个丝线兜儿,使她变成个挺俊俏的女子。临走时,那妇女含着眼泪,爬在地上给韩愈夫妇磕头谢恩。

  一天,韩愈正在午睡,一阵吵闹声把他从梦中惊醒。州役来报,说有一群妇女来到府前,要见夫人。原来那个年轻妇女回去后,把韩愈夫妇的恩德给伙伴们说了。那些妇女们有的摸她的衣服,有的看她的头发,问长问短,赞不绝口。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就是那年妇女头上套的丝线兜儿。这种丝线兜儿分将头发牢牢地固定在脑后,既好看又不遮面盖脸。因此,她们来找韩夫人,也要这种丝线兜儿。韩愈知道后,十分高兴,忙让夫人将她们召进府里,教她们学编丝线兜儿。

  从此,这种丝线兜儿就在潮州一带渐渐地流行开了。后人为了纪念韩愈,就将这种发髻兜儿称做“昌黎兜”。

  韩愈传说----唐 柏 双 奇

  马久智

  韩文公墓祠里有两棵两人合抱不住的大柏树,挺拔苍翠,树身略向西南倾斜,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唐柏双奇”。

  相传韩愈晚年住在长安,临终的时候,无限思念家乡,就对他的侍从就:“我已经不行了,朝中也不会再过问我的后事,请你们把我运回老家河阳,死了以后入葬祖茔。”于是他的从人赶忙置备鞍马车轿,把奄奄一息的韩老爷送往河阳来。

  一路晓行夜宿,餐风饮露,不知走了多少天。一日来到了古都洛阳,韩愈看到了洛阳繁华的市景,更激起了对唐都长安的'怀念。想到长安同朝居官的僚友;想到翰墨之林共习文、对吟诗的文朋;想到不识奸良、贬降自己的皇帝;尤其想到自己一生忠于皇室、屡因犯颜直谏而遭贬谪的仕途,禁不住伤心的泪水扑簌簌地掉了下来。送行的人们见他心酸落泪,就向他说:“老爷有什么难为的心事,请吩咐我们。我们尽力办理,以慰你年迈病危之忧。”韩愈听了对他们说:“我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我死后应该让我安眠长息。我能回到祖茔更好,如果回不到祖茔,送哪里死了,就把我埋在哪里。埋葬后,在我的坟前栽上长安的柏树,那里有我的同僚,有我的诗朋墨友,还有皇帝,尽管他识奸良,做臣的还是不能忘记他的。栽上长安的柏树,以表示我临终不忘对他们的怀念。”送行的人听了他这番话,也都不禁落下伤心的眼泪,表示不辜负韩老爷的重托。

  一地人离开了洛阳,经白合渡口过了黄河,来到河阳境内,径奔尹村韩氏祖茔。不幸,来到今韩家庄西北邙岭半腰,顿时病情发作,两鼻流血不止。送行的人也不敢再向前走,只好停下来,请医抢救。可是,因为流血太多,已经无法医治。不到一天工夫,他就与世长辞了。送行的人们遵照他的遗嘱,把他安葬在逝世的原地,又从长安移来四棵柏树栽在他的坟前。可惜的是,那柏树后来死了两棵,只剩下东北、西南对角的两棵,越长越旺,这就是现在的“唐柏双奇”。

  那柏树虽然长得两人合抱那么粗了,但还是向西面倾斜着。它象征着韩愈的心永向长安。

  韩愈传说----韩愈反对迎佛骨

  唐宪宗依靠裴度、李愬,平定了淮西叛乱,觉得脸上光彩。他决定立一个纪功碑,来纪 念这一次大胜利。叫谁来写这个碑文呢?恰好裴度手下有个行军司马韩愈,擅长写文章,又 跟随裴度到过淮西。唐宪宗就命令韩愈起草《平淮西碑》。 韩愈是唐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他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 以来,社会风气不好,连文风也衰落了。许多文人写的文章,喜欢堆砌词藻,讲求对偶,缺 少真情实感。他决心对这种文风进行改革,写了不少散文,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 主张和写作实践实际上是一种改革,但是也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一些传统,所以被称做“古文 运动”。后来,人们把他和柳宗元两人称为“古文运动”的创导人。 韩愈不但善于写文章,还是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在他写完《平淮西碑》之后,又发生了 一件得罪朝廷的事儿。 原来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 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放一次, 让人瞻仰礼拜。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唐宪宗给人说得相信了,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 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 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 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很不满 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 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 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收到这个奏章,大发脾气,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把他处 死不可。 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气慢慢平了,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 他;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促,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 后来,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没杀韩愈,就把他降职到潮州去当刺史。 从长安到潮州,路远迢迢,韩愈孤单一个人,被派到那么边远的地方去,一路上的辛酸 心情,就别提了。 韩愈到了潮州,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也考虑到百姓的生活。他把潮州官府里的官员找 了来,问当地老百姓有什么疾苦。 有人说:“这儿出产少,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还有城东恶溪(今广东韩江)里有条鳄 鱼,经常上岸来伤害牲畜,百姓真被它害苦了。” 韩愈说:“既是这样,我们就得想法把它除掉。” 话虽那样说,可韩愈是个文人,一不会动刀,二不会射箭,怎能除掉鳄鱼呢?后来,他 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专门派人到江边去读这篇祭文,又叫人杀了一口猪一头羊,把它丢 到江里去喂鳄鱼。在那篇祭文里,他限令鳄鱼在七天之内迁到大海里去,否则就用强弓毒 箭,把鳄鱼全部射杀。 韩愈不信佛,怎么会信鳄鱼有灵呢?这当然只是他安定人心的一种手法罢了。 事有凑巧,据说打那以后,大池里的鳄鱼真的没有再出现过。当地的百姓认为朝廷派来 的大官给鳄鱼下的驱逐令见了效,都安心生产了。 韩愈在外地做了一年官,才又回到长安,负责国子监(朝廷设立的最高教育机构)的工 作。就在这一年(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他的儿子李恒即位,这就是唐穆宗。

韩愈-师说教学大纲 《师说》同步素材之韩愈传说